细节中体现的真情

文档属性

名称 细节中体现的真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3 22: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细节中体现的真情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本单元选题源自山东人民版的必修三的第一单元《至爱亲情》。《我不是个好儿子》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现代文,它与李密的《陈情表》共同组成了《至爱亲情》,另外两篇自读文本《项脊轩志》和《我与地坛》也都是很好的文章。
贾平凹的这篇叙事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浓烈真挚,他以大家的笔触,挚子的情怀,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歉疚,散文作品的阅读最能体现人文性的特征,最能提升人格,陶冶情操,最能对学生起到文化构建的作用,也最能考察一个人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学习如何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感知、理解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学好本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阅读生命。
专题的划分是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
文章是抒情的产物,理解情感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散文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情感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两位有关文章及其生平,以及关于他们传记、散文等。另外还有诵读比赛,文本评析文章展示和读后感等。
预期成果:理解作者情感,展示自己搜集的珍视亲情的图片和文章,撰写对文章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2、能找出文章所写的生活琐事。
3、学习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贾平凹和史铁生的资料。
2、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作者情怀。
3、用反复阅读、品味的方法,鉴赏经典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怀,增强自己珍视亲情的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4、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5、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句话,品味鉴赏,谈谈感受,或谈一谈母亲感动你的一件事。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情感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 体悟亲情,敬爱父母 ( 2课时)
专题二:含英咀华,畅抒亲情 ( 2课时)
专题三: 用细节表现情感的手法 ( 1课时)
专题一
体悟亲情,敬爱父母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作为这一单元的首篇现代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我与地坛》,语言虽然平实质朴,文章也通俗易懂,但情感却极为真挚。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不仅对子女对家庭还是对他人,都表现出让人心动的爱怜。面对这样完美高尚的母亲,作者怀有深深的依恋、感激但字里行间更多的流露出来的却是作为人子不能更好的侍奉母亲反而让母亲为我操心的愧疚与无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母亲都很伟大,只是我们缺乏认知、理解,更欠缺的是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作者母子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可以说作者是一个好儿子,但作者认为自己作的还不够,我们从这篇文章学到的应该就是怎样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去感知、理解父母,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习成果: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其生平。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自己的感想。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自主概括总结文中描写的生活琐事,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
作者通篇写母亲,为什么却用《我不是个好儿子》作题目?
《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我与地坛》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贾平凹和史铁生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走近贾平凹和史铁生
问题:1、根据文章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从而切入对文本的解读。(母亲是对我怎样,而我对母亲怎样?)
2、通过这堂课的分析理解,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母亲的做法给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启示?(思考)?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体味至爱亲情
问题:
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朴实而真挚的深情。
感受文中亲情,接受情感洗礼,讲述并学写“亲情”故事。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史铁生的《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等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贾平凹和史铁生的作品,或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名句
2.课堂讨论、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者是这两篇文章的读后感。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作者的真挚情感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作者情感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含英咀华,畅抒亲情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高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已经能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经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父母的恩情,大多还认识的比较肤浅,并且大多不能在行动上去关心体贴父母。这两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却深沉而浓厚,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从而使他们对亲情的理解提高到更深层次,并学会感恩父母。?
本专题学习目标
能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了解其生平。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感想和亲情文章。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句话,品味鉴赏,谈谈感受,或谈一谈母亲感动你的一件事。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贾平凹和史铁生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细腻品味,触摸亲情: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不一定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看”,用心去看,去感受到的都可以。一位伟人说“不要给眼睛太多的权利,要用心去欣赏)
活动二:1、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句话,品味鉴赏,谈谈感受; 2、或谈一谈母亲感动你的一件事。学生自评。
活动三:再次朗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以品带读,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作者的真挚情感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作者情感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用细节表现情感的手法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本专题学习目标
能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会写赏析性的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文本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
启示:来自生活、来自心灵、来自真情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贾平凹和史铁生诗歌鉴赏的纸质书籍、文章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如何表现其思想感情的?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中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直抒胸臆的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找出文本中直抒胸臆的语句,继续品味赏析。
活动四:指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关于细节描写的其他文章,品味其表现手法。网上搜集散文赏析性的文章,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范例,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文章通过细节表现情感手法的掌握及运用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赏析性文章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用词贴切,评析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