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课) 课题 4.灯笼
教学目标(三维) 1.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思。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难点 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和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重点)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 需 1 课时,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上课老师填写)
教 学 过 程 二次个备(手写)
学习目标(课时)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导入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被错杀。天帝震怒,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这是关于打灯笼的一个传说,灯笼作为一个传统工艺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著名作家吴伯箫也不例外,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灯笼又有着怎样的情怀。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羽书》《难老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忘年》等作品均收入《吴伯箫散文选》。 字词积累 斡旋 掌故 怅惘 人情世故 金吾不禁 熙熙然 皎洁 锵然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 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 导思3. 本文以何为线索来 组织行文的? 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整体感知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件?可分为哪几方面? 明确: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想象宫灯 挑灯看剑 乡村日常生活类;乡村艺术表演类; 乡村年节欢庆类;历史文化类。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a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b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对早年乡村生活 深情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 激情 重点讲解 找出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语句,分析“灯笼”所具有的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明确:A、乡村日常生活 第1段: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第3段:“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 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第5、9段: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B、乡村艺术表演 第2段:“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第6段:“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C、乡村年节景象 第7段:“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第8段:“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快乐。 历史文化 第7段:“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 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第8段:“《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人”。 第10段:“‘……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第11段:“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和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情怀。 品味语言 1.结合文章,理解“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2.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观点态度。 出示背景:“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包括作者。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让作者十分愤慨。他此时的散文,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灯笼》就是其一。 明确:作者热烈歌颂古代将军的英勇气概,表现希望自己能够上前线,杀日寇,保家园的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共御外敌,表现出与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达了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及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上前线,杀日寇、保家园的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共御外敌,表现出与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结束语:吴伯箫的文章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陈情于事、寓景以情,以散文的笔法行文,自由随意。本文从多方面选材,以灯笼为线索,以小见大,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由生活经历和思亲念乡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