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课) 课题 2.回延安
教学目标(三维)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重难点 1.掌握“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 需 2 课时,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上课老师填写)
教 学 过 程 二次个备(手写)
学习目标(课时) 1.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 2.了解“信天游”的文学知识。
一、导入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背景链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拓展延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 字词积累 羊羔 糜子 窑 黍类 柳林铺 盏 喘 搂 白羊肚毛巾 畔 眶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明确: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教案
年级 八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郑亚萍 审核人 杨庆丽
第一 单元(课) 课题 2.回延安
教学目标(三维)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重难点 1.掌握“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 需 2 课时,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上课老师填写)
教 学 过 程 二次个备(手写)
学习目标(课时) 1.了解“信天游”的相关知识 2.感受作者浓郁的故乡亲情。
课文精讲 朗读第一小节指出这一节是写作者回到延安是的激动心情。在读的过程中点出“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读出情感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1.这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朗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的“比兴”句。 明确: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第二节通过对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党的培育之恩、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着三方面的描写,写出了作者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通过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特别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描写亲人见面的场景,突出了亲人欢聚一堂时的热烈。 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运用夸张、排比、拟人的修辞写出延安10年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 朗读第五小节 体会作者对延安辉煌历史的歌颂和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深入探究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热爱之情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作业设计 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