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评价及其运用能力。
2.认识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评价及其运用能力。
2.认识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评价及其运用能力。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以学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考点探究1 仿用句式
【典题引领】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1 :美丽犹如天空,春日显天空湛蓝却无幼稚,秋日露天高云集而不凄凉。(得3分。“美丽”“幼稚”不合事理;“凄凉”也表达不当,可改为“憔悴”等。使用“春日”“秋日”也与原句有重复之嫌,因此扣3分)
答2:坚毅犹如青松,夏季迎灿烂阳光却无轻浮,冬季遇皑皑白雪而不屈服。(得6分)
2.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答案
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解析 通过题目和示例,应该明白本题是一道写字组词造句表意的语言题,考查的是语文基本功,生动有趣,符合语文实用性特点。注意形成一个字后可以组很多词,但我们选所组之词,要有话可说,能围绕该词进行表情达意,同时注意题干要求语句整齐,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写整句,最好写对偶句。
【技巧点拨】
1.审题
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中,仿写的审题最重要,难度最大。其要求是:
(1)审题干,主要审显性要求。
(2)审例句,主要审隐性要求。
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
②修辞特点 。
③内容特点。
④感情特点,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
⑤用词,如词语的褒贬雅俗,有无叠句等。
⑥标点的暗示作用,如分号表示并列或对举,冒号表示总分关系。
2.答题
(1)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意;第二步,展开联想,拓展思维;第三步,组织语言;第四步,全面检查,看是否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其中,第一、二两步至关重要。
(2)答题注意:
①规避仿写常见误区。a.脱离话题;b.结构不一;c.修辞不符;d.色调不合;e.出现语病。
②应与仿句高度吻合,包括标点。
题型1 自选话题型仿写
1.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答案 山间的那股溪流,可能是看了小树跳的舞蹈,乐得唱起了歌,奔跑在陡峭的岩石上。水边的那片树林,可能是听了山泉唱的歌曲,喜得摇动了身子,起舞在蜿蜒的小溪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之前,要做到“三看”:(1)看要求。看句式、修辞手法以及字数等方面的要求。(2)看语境。看仿句要符合什么样的语言环境。(3)看表达。看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句子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句子前后是怎样衔接的。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 (示例)焰火吐射迷人的花朵,向你展现元夜的绚丽;星辰流泻闪亮的眼波,向你透露宇宙的秘密;满月倾洒柔和的辉光,向你传达团圆的讯息。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的能力,其中修辞包括拟人和排比。注意三个分句语意的连贯。
【小结】
这类题型它不仅考查仿写能力,还考查运用修辞及表达连贯等能力。
一要“想得开”。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相对或相关联想。
二要“仿得妙”。
①句式一致。
②内容和格调统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
③修辞恰当
题型2 明确话题型仿写
1.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 )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排齐向右站
__________________ 亲密并列肩比肩
__________________ 左人正立右倒画
__________________ 人形颠倒表变化
答案 (示例)
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分析给出的示例。从“比”“化”的示例中可以看出,第一句描述画面,第二句指出寓意。此外,还要注意“人”字的不同形状,从“人”字的形状及两“人”的关系寻求答案。从“比”的图形看,是面向右站立的两个人,而“从”是向左行走的两个人,这样参照“比”的描述,可以写出“从”的结构与字义。从“化”的图形看,是左右两个人,一个正一个反,而“北”是两个人背对着站立,这样参照“化”的描述,可以写出“北”的结构与字义。
2.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 (示例一)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二)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巉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考生解题时,除了看题目要求外,还要看所给例句的结构特点,例句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所以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点或意象来进行仿写,并使其在句式、修辞、风格、语气等方面与例句保持一致。
【小结】仿写句式需四“防”
1.防话题脱离轨道。题目中已经定好的话题,仿写时必须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换,要做到“从一而终”,严防脱离。当然,有的题目明确要求更换话题,则应另当别论。
2.防结构盲目随意。仿写时要弄清例句的结构特征,例句是复句的还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清兼语句、连动句、主动句及各种短语的构成方式,仿写时切忌盲目随意。
3.防修辞运用失当。仿写句子往往着重于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考生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审题时要做到句不离“修辞”,依葫芦画瓢,严防修辞失当。
4.防色调不合。注意原句或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写句要与它一致。
题型3 提供情境型仿写
1.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________①____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提供情境型仿写句式的能力。本题提供的情境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因此仿写的内容应围绕老师展开,并且要符合老师的身份特点。比如可以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感动、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希望、老师多彩的人生等。另外还要注意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2.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方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 (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解析 例句把“回忆”比喻成“暮霭”,把“希望”比喻成“晨光”,“远”与“近”、“暗”与“亮”构成特征上的对比。要仿写出两组比喻的对比,并和例句构成排比。
【小结】
1.内容连贯。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一致,内容贯通,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
2.句式一致。试题往往给出示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句的句式相同。这样仿句是否合乎要求,句式是否一致就成了关键。
3.修辞恰当。仿写句式往往和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如比喻、排比等。
【巩固训练】
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案 (示例)“山”字形如高高的山峰,“山”加“火”是“灿烂”的“灿”。“山”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阳刚、稳健、归隐相联系,“气壮山河”让人激情澎湃,“悠然见南山”则是人们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然后添加其他部分组成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并解释这个字、词、句的含义,最后严格按照例文的格式,进行仿写,注意把握整个语段的情感,要保持相对一致。
2.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答案 (示例)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且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话题范围。答题时,首先,应明确题目要求,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营造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结合上述分析,所仿写句子的句式、结构和内在关联等要求就了如指掌了。
3..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备选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答案 (示例)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在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解析 仿写时要追求“形似”和“神似”,前者要求句式、修辞手法一致,后者要求内容、主题、情感一致。所给示例扣住了苏东坡性格的核心——达观,对生命的内涵进行了哲理解读。句式上是“生命就是……,只有……才……”的形式,这个不难模仿,难的是结合人物的经历、性格或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对生命作出诠释。好在备选的人物均出自教材,考生相对熟悉。如写“陶渊明”,考生可联系高中课文《归去来兮辞》,明确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以诠释生命的价值;如写“徐志摩”,则可联系课文《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写;如写“桑地亚哥”,则可联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来写;如写“巴金”,则可联系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品格来写。
4.仿照下面两个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答案 (示例一)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
(示例二)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解析 前句中“书籍好比一架梯子”,是个明喻句。“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中的“它”,复指前面的书籍。做题时要注意这些内在要求,仿写的句式要与示例一致。
5.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宁静了性格 就变成了镜子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修辞的运用、语言连贯等方面的能力。做题时要审清题意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喻体,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示例)有的人如散文,隽永细腻,流畅优美。
答案 有的人如杂文,犀利深刻,分析透彻;有的人如古文,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解析 做仿写题要研究所给的例句,看清其句式结构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仿写的句子要力求神似,符合语境。此题的关键在选择文体,比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要找出人与该文体的相似点,注意句式结构一致。
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连贯,句式与示例相同。
书,我的最爱
你是我床头边的那杯苦咖啡
清晨饮一杯
精神一整天
答案 (示例一)诗,我的最爱
你是我餐桌上的那碗银耳羹
睡前喝一碗
安眠一整宿
(示例二)哲语,我的最爱
你是我茶几上的那壶龙井茶
午后品一盅
清醒一下午
解析 这是一道话题式仿写题,可以自选话题,这样内容上开放性就较强,你可以选择“音乐”“图画”“诗歌”等。从形式上基本上是“……我的最爱,你是我……,……,……”。从整体上来看主要表达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尤其突出它的作用。
7.仿照示例,在所提供的汉字中任选两个加以拆拼,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句式不作要求)。
(示例)碑 卑微的石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就执着地站立了一生。
供选汉字:值 品 恩 意
答案 (示例)值:人要站得直,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品:所谓的“人品”,指的是这个人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恩: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善心。意:心上支撑一枚太阳,思想就不再流浪。
解析 此题和一般的仿写有所不同,句式不作要求。关键是拆开汉字后的解释要有意蕴,有文采。
8.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
答案 (示例)有人说,师恩如天,因为天空高远,让人飞翔。有人说,师恩如地,因为大地沧桑,让人坚强。
解析 要注意两点,一是喻体,一是要从正面歌颂“师恩”。另外,句式为因果复句。
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我喜欢呐喊的生命,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我追求坚贞的生命,宁做绝壁倒挂的松,不做随波逐流的萍。
答案 我向往奔放的生命,宁做殒身飞落的瀑,不做波澜不惊的塘;我欣赏专注的生命,宁做地底掘进的蚓,不做浅尝辄止的蟹。
解析 仿写的基本形式是“我……的生命,宁做……,不做……”。从内容上来看,表达的是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和追求;追求的生命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形式,如坚定、执着、勇敢、顽强等;并且在表达这种认识和追求的时候要使用比喻修辞。
1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愚蠢的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结构与示例大致相同。
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聪明,更知道别人比自己还聪明。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找到若干比自己聪明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们也会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的愚蠢和缺点错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愚蠢和缺点,并在反思中勇于改变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一些他们认为的愚蠢的做法。
愚蠢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愚蠢的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聪明,不知道自己的愚蠢,更不会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每一个愚蠢的人总能够找到至少一个比自己还要愚蠢的人,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愚蠢的人,来抬高自己,想方设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所以也就没有改正缺点错误的必要,因此他们总是错上加错,离目标越来越远。
解析 从内容上看,所仿写的这段话要与示例构成对比。从句式上看,要仿照“……知道……总能够找到……因为他们……”的形式。
11.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答案 (示例)就像下棋走棋子一样 如果第一个棋子走错了 剩余的棋子都会难行 人生的棋子从一开始就要走好
解析 从内容上看,分号前的句子是叙事,分号后的句子是说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组缘事析理的句子,故考生仿写时也必须写成缘事析理的句子。另外,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的特点是有步骤,有过程,前面的正误会影响后面人生的推进,仿句中所选的本体和喻体也要符合此要求。且一般来讲,示例中已用“扣子”说理,考生就不能再选用“扣子”,得另外选一个话题来写。
考点探究2 对联
【对联知识】
1.分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2.形式。
对联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①正对。
②反对。
③流水对。
④串对。
3.特点。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③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4.张挂的对联。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5.横批。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试题引领】
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首先要根据春节和端午节不同的节日习俗,将短语分类;然后依据每句七个字的要求将短语组合;最后根据句意、平仄将它们分为上下联。
【技巧点拨】
1.对联的出题形式主要是对出另一联,实际上也是仿写句子的过程。
①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要求意思相对或相反,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
②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律诗要求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③要注意对联的词组和结构。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1题中“迎春”对“耀眼”。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2题中“楚风余韵”与“屈子忠魂”,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2.拟写对联两方法:
②联想法。
“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相关联,因此“联想法”是拟写对联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上联“春晖盈大地”即可用这种方法拟写出下联“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写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联系性。
2.化用法。
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拟写对联的方法。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巩固训练】
1.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清风一缕拂丹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和修辞运用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形式相同包括句式(或结构)相同与词性相同两项;内容相对,包括正对与反对两类。同时必须注意,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声(阴平、阳平),而在出题时这点一般不作要求,比如本题直接说明“可以不考虑平仄”。
2.下面是一些同学在读《三国演义》时所写的对联,有的同学只写了上联,有的同学只写了下联,请你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补写下联或上联。
学生A: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________________
学生B:斩颜良诛文丑,可知云长出手快;________________
学生C: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六次出祁山,用智用谋。
答案 (示例)A.孔明七擒孟获定后方 B.布迷阵断河桥,当晓翼德吼声高 C.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重情重义
解析 具体解题时,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把给出的上联或下联进行切分,如“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各词的词性分别为:名词/数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第二步,按对联要求,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相同,且上下句主旨、情感、语意应保持一致。如“刘备”对“孔明”,“三顾茅庐”对“七擒孟获”,“问”对“定”,“天下”对“后方”。第三步,把对出来的词语连缀成句,同时,检查是否有语法毛病,如果有,则要修改。
考点探究3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其中比喻、比拟、排比三种修辞手法使用和考查的频率较高。
1.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连接。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支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2.比拟
(1)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如:下面溪水大概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描写。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3.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4.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5.对偶
(1)对偶的定义: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2)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c.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6.排比
(1)排比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句中的几个词语意义相同,排列生硬,语意重复,无病呻吟。
7.反复
(1)反复的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辗过我们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的悲痛之情和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
(2)反复的种类
①连续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如: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8.设问
(1)设问的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2)设问的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设问的种类
它有两种形式:
①自问自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只问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反问
(1)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种类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以上两例都是对偶中的反对,既是对偶,也是对比。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并列铺排,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齐头并立,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原则上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结构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