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小说环境描写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小说环境描写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09: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小说——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综合来看,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解答环境类题目,了解环境描写的手法是关键。因为只有全面了解环境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才能为准确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提供前提。
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题型一
环境描写的手法
常见设问
题干 审题
(1)(2015·湖南高考)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童年随之而去》)
(2)(2010·江苏高考)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3)(2009·安徽高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董师傅游湖》)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描写”“景物描写”“特色”“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多角度)
描写内容:多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描写方法(写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白描、工笔
6、色彩明暗对比“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场面描写。“生活场面、祭祀、战争……
8、多层次描写,上下远近的空间感。
9、多角度描写(多感官)
10、修辞(通感、叠词、比喻、拟人、对比……)
11、数字入诗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读题干,明考向。
该题型的设问方式一般是文中画线部分(或某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从修辞技巧、描写角度、写景手法(包括顺序、角度、动静、虚实)等角度,找出文中具体对应的内容。
第三步:据内容,析效果
对手法的赏析,一般都要与手法的表达效果紧密联系,与作者写作的目的紧密相关,据此分析表达效果。
注意区分题干要求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的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题型二
环境特点的概括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2010·安徽高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芒种》)
(2014·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1)(2018·江苏高考)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小哥儿俩》)
(2)(2014·重庆高考)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
(3)(2012·江苏高考)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邮差先生》)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概括自然环境特点
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
修饰词
庄严肃穆、凄凉萧瑟、宁静清幽、温馨和谐、安适恬静、生机勃勃、春机盎然、万物复苏、清新脱俗、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宁静祥和、清新明丽、轻松和谐、绚丽多彩、雄浑壮阔
寒冷、伶仃、肆虐、稀零、凋零、稀疏、枯萎、干枯、单调、卑微、枯黄、萧条、丑陋、衰败、凝重、沉郁、压抑、凄美、恶劣、恐怖、阴森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
(1)“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说明环境是;封闭的,压抑的;
(2)“萧条”“死气沉沉”等,说明环境是萧索的,阴沉的。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首先要找到体现社会环境的词句。
社会环境描写文字不像自然环境描写文字那样集中,像“软环境”文字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
然后,多角度思考社会环境特点。
多角度思考社会环境特点
“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地”的角度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人”也可扩大为风俗习惯等。
“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物”的角度 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俗”的角度 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老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邮差先生
师 陀
1.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2.“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3.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4.“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5.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6.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7.“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8.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9.“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10.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11.老太太没有图章。
12.“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13.“有多少?”
14.“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15.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16.“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17.“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18.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19.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地”的角度 在全文中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街上”“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 的特点。
从“人”的角度 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 的社会关系,这也是小城生活的特点。
从“事”的角度 邮差先生 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生活 的特点。
平静
友善和谐
悠闲平静
恬淡、节奏缓慢
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个答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全国卷Ⅲ)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2)(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3)(2018·江苏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自然环境作用(位置)
手 法 方 面 环境描写所运用的手法
读 者 方 面 读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