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教案+课件+练习)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教案+课件+练习)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28:56

文档简介

《十五从军征》练习
1.请用楷体抄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怒”两个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共9张PPT)
千古怅叹为哪般?
——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写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
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1.你从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怀古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踌躇”是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之意。
诗人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2.作者看见此情此景产生踌躇之情,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怀古
【创作背景】
张养浩,50岁时,辞官归隐,决意不再涉仕途。
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抒情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着的无比愤慨。
总结
怀古诗的情感意蕴:
或伤感悲凉
或苍劲雄健
或雄浑壮阔
或含蓄沉郁
总结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在苍劲雄健、含蓄沉郁的笔风下,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作业
基础性: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拓展性:课外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品读两首元曲。《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音频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线上课堂!大家知道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人物。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要文天祥。他们擅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这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出示课题:过零丁洋]
2、作者简介
(ppt展示)
文天祥(1236—1283)(1236—1283),江西吉安人,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20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临安危急,文天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1278年冬, 在广东兵败被俘。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ppt展示)
这首诗是一首咏志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听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根据朗读示范把握字音、节奏及情感基调。(ppt展示)
正音:干戈(ɡān ɡē) 惶恐(huáng kǒng)
三、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在朗读录音的示范下,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朗读这首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蕴。
(一)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②过:路过、经过。
明确:路过零丁洋.
(二)学习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理解难点实词:
①经:经,经书;一经指一种经典。可见,文天祥他是读书之人。
②遭逢:不是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拓展资料:
隋朝以来,一个人要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必须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经”。1256年,文天祥20岁考中状元,出仕做官。但是奸臣当道,刚开始只是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直到1276年40岁时才官至丞相。
明确:首句文天祥追述了早年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2、理解难点实词:
① 干戈:指两种兵器,代指战争。
寥落:稀少,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当时连太后都主张投降。
四周星:四年(从1275年正月勤王抗元到1278年12月被俘正好4年)。
拓展资料:
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正是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京城临安。进攻京城意味着什么?南宋王朝灭亡在即。大军压境之际,在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朝中大臣却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有很多人“主和”、“主降”。就在此时,39岁的文天祥正任赣州(江西)知府,他弃文从武,相应太后的勤王号召(“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他捐献、捐尽家中钱财,招兵买马组织起义军。在作战中,因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很多官员隔岸观火,他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1276年,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丞相害怕,连夜逃跑,文天祥被调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惧怕元军武力,他痛骂元军,被扣留。后逃出,继续组织部队与张世杰等人对抗元军,终因寡不敌众,1278年12月,战败被俘,这期间正好是四年。
明确:在如今兵器稀少,兵力薄弱的情况之下,文天祥已与元军苦苦抗争了四年。其中一个 “辛苦”,表明作者立志入仕报国,回顾发奋苦读的经历,感慨其中的辛酸 ;一个“寥落”,暗含着作者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慨,对投降派的谴责!
(三)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面对国家的破败和个人坎坷的命运,作者的心境是沉郁而凄凉的,而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心境的呢?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名存实亡,在“絮” 前着“风飘”,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就更显危急 ;自己的一生艰苦卓绝、坎坷不平,在“萍”前着“雨打”,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更显凄苦,这样可以更深切地表现出作者的家国之恨。
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国家灭亡了,个人还有什么依傍。在这里,作者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颗——爱国心。
(四)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中的两个“惶恐”与“零丁”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他们的意思。
背景资料(ppt出示):
1、1277年,文天祥军队被元军打败,从惶恐滩一带撤退。惶恐滩,激流险恶,水势湍急,人们乘船渡过都惊恐害怕。他前临惶恐滩,后有追兵。同学们,对于文天祥来说考虑的是什么?如何能够闯过这就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这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可见当时形势险恶,他对当时国家的艰危时局忧虑不安。
2、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岭坡被俘。1279年1月,元军率兵追击皇帝赵昺,文天祥被押解前行。元军主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仍在崖山坚持抗敌的张世杰。此时,随同他的将士多数已战死,军队溃散,家破人亡,一人被俘,个人境况危苦。路经零丁洋,他不免感叹自己——孤苦伶仃。
明确:这里所说的“惶恐”“零丁”其实是一语双关,既指“惶恐滩”“零丁洋”这两个地方,又指作者当时惶恐的处境和孤独的心境。诗人在这里将往昔的体验与今日的感受交错在一起,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五)诵读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丹心”“汗青”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联的意思。
明确: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永垂史册。
2、尾联表达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我们在诗的最后可以读出文天祥诚挚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被俘,他为了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已做好宁死不屈的准备,这种以死明志的决心、坚贞不渝的忠心、舍生取义的气节,今天我们再读再看,依旧不由得深深地为之感动和敬佩。
四、小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想我国历史上,为拯救国家,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的英雄伟人很多,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衷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于世界。他们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无论以后身在何方,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五、作业布置。
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们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吗?请同学们任选其一,课后收集整理3个例子至你的随笔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诵读、品析、比照等方法了解诗歌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诵读、品析、比照等方法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初读:明古——三问三答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参照注释,感知诗意。
3.知晓典故,明确意图。
二、再读:晓今——伤怀国势
1.对比阅读,借古讽今
三、三读:知人——词中之龙
1.了解生平,感知爱国情怀
2.拓展阅读,升华爱国情感
四、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的读词方法,对比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楼怀古》,写一篇鉴赏心得。《过零丁洋》练习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干秋,青史留名。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解析】C、没有拟人。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解析】A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没有大战告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
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
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千古怅叹为哪般?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结合特殊背景理解全曲。
2.理解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重点)
3.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难点)
【教学过程】
题目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是曲牌名,全曲的题目“潼关怀古”,“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全曲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课件出示课题)
环节一——写景
1.你从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曲中写了“峰峦”,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一个“聚”字,让我们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
曲中还写了“波涛”,黄河水是无生命的,一个“怒”字,不仅写出了“波涛”翻涌之状,而且运用拟人的修辞,以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环节二——怀古
2.作者看见此情此景产生踌躇之情,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明确:“踌躇”是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之意,在此处诗人西望长安,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诗人依据“伤心秦汉”描写了秦汉两袋,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盛极一时的长安都城被烧毁,如今一片荒凉,都化作了土,诗人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创作背景】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决意不再涉仕途,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环节三——抒情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自然是苦。“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诗人在最后发出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的。这是诗人从李代帝王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着的无比愤慨。
这一结尾,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语义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精辟总结。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一曲可贵之处也正在此,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总结
怀古诗的特色:
怀古诗,用自然万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用博大的历史空间感突显个体生命的渺小。
怀古诗的情感内蕴:或伤感悲凉;或苍劲雄健;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在苍劲雄健、含蓄沉郁的笔风下,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同情 谴责
【作业】
基础性: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拓展性:课外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谈一谈对两首诗歌的看法。《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
2.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乐府常识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的质朴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性强。我们学过的《木兰诗》就是一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乐府诗中的另一首《十五从军征》。
环节一——缘事而发
1.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读,熟知大意。
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掺杂、坟冢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汉乐府点评:“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意思是说两汉乐府来自民间,运用通俗自然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你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这首诗描绘了以为在外征战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种种情景。
一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即由数字词入诗,从“十五”到“八十”,且不加任何修饰,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 ;一个“始”字突出了主人公返乡之晚,饱含了主人公长年服役、有家不得归的无奈和辛酸,也隐含显现出主人公归家心情之迫切。平实的叙事言语中,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一问: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为什么不直接问“亲人怎么样”,而问“家中有阿谁”?
【明确】“家中有阿谁”,问得令人无比心酸,既表达了主人公返乡后迫不及待要见亲人的期盼,更表现了主人公由于离别家乡时间太久,不知道亲人还是否在世的复杂心绪,所以只能问家里还有谁。一句问话,表达了主人公急切想见到亲人的心情。
一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主人公把庭院里长着的野谷舂成米来做饭,把井边长着的野菜采来熬成羹。
【提问】家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亲人已经不在,主人公目睹这种惨状,这种表现正常吗?
【明确】显然是不正常。主人公看到家中的惨状,没有捶胸顿足,没有抢地呼号,而是一反常态地舂米做饭,这显然不正常,但这不正常背后恰恰是主人公悲痛之至的表现。这正是主人公遭受毁灭性打击时的独特反应,看似平静的动作背后隐含着主人公内心无法言表的痛楚。“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是对心理的留白,主人公忙乎半天,做好了饭菜,突然意识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和谁一起来吃呢?这里写出了他无尽的孤独、悲痛和绝望。
这“一人”“一问”“一作”,就描绘出一位饱受战争摧残的老翁,独自面对破败的家园,怀念早已不在的家人。不禁让人感慨,战争带来的只有妻离子散,物是人非,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
环节二——景语情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绝望悲痛的主人公又会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1)“松柏冢累累”写出了坟冢的阴森和恐怖。一句用哀景抒哀情,形象可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语气委婉、含蓄,引发主人公无尽的哀思。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写出了家园的荒芜和凄凉。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表现了主人公痛失亲人、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况,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里并没有写出主人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揣摩诗中主人公想“看”什么?
【明确】主人公想看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远处田野里庄稼灿烂金黄,丰硕喜庆 ;近处鲜花开满庭院,芳香四溢 ;身边黄狗满院跑,鹅鸭池中游,阿爸阿妈井边忙,兄弟姐妹一片欢声笑语……然而他的眼前却是一片荒芜死寂的景象:荒冢累累、杂草丛生……当主人公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诗歌中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啊。
环节三——战争之哀
1.补充汉代兵役制度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就是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短短八十个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全诗中没有写只字片语来表达对战争不满,但却处处体现着战争的残酷。让一个人十五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归家的,是战争;让一个家杂草丛生荒落衰败的,是战争;让一个家庭没有温馨和睦,无亲人守候的,还是战争。《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深刻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探究“泪”背后的深意。
“泪”的内涵很丰富,请设想当时的情景,做简要分析。
【明确】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小结】本诗绘景写人,语言质朴无华,潜藏着主人公巨大的情感波涛,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战争,主人公痛苦的生活和对黑暗社会残酷的兵役制度的极大愤恨也只能化作“一滴泪”,滴落在家乡的土地上。
总结
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板书设计:
【作业】
基础性:背诵《十五从军征》
拓展性:发挥你的想象,扩写情节,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共13张PPT)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初读:明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词牌
(字数、押韵、平仄)
题目
(内容)
三问三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空间:词人所见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时间:词人所思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再读:晓今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成业
三读:知人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梁衡
运用本课的读词方法(明古、晓今、知人),对比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楼怀古》,写一篇鉴赏心得。
谢谢大家
辛弃疾(共14张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
一、初读诗歌
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裘( ) 锦衾( ) 瀚海( )
阑干( ) 饮归客( ) 风掣( )
.
.
.
.
.
.
qiú
qīn
hàn
lán
yìn
chè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品读诗歌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月飞雪图
军营酷寒图
军营饯别图
雪地惜别图
咏雪
送别
过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 比喻、细节描写
送别→依依离情 夸张、渲染、留白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月飞雪图
军营酷寒图
军营饯别图
雪地惜别图
咏雪
送别
过渡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熟读成诵
拓展性作业: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十五从军征》练习
1.请用楷体抄写《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B.诗的开篇以“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荒凉寂静、人迹皆无的凄清氛围。
D.全诗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2.简要说说“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妙处。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共10张PPT)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
2.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难点)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
乐府诗中的“南北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乐府常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
兔/从/狗窦(dòu) /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
——胡应麟《诗薮》
通俗自然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描绘了以为在外征战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种种情景。
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缘事而发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一人
一问
一作
景语情语
主人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战争之哀
残酷的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的。
景帝时“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昭帝时“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
战争之哀
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
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
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
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
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基础性:背诵《十五从军征》
拓展性:发挥你的想象,扩写情节,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