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一)
(满分:45分 得分:________)
一、(17分)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②皆白首③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④以作耕器,出仓廪⑤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⑥战,遂败魏师。
(选自《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②共载:同车。③白首:老年人。④熔库兵:熔治库中兵器。⑤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⑥私兵:私人武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B.齐君使治阿 使人称谢
C.然而不胜者 花之君子者也
D.熔库兵以作耕器 以我酌油知之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
D.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所谓“人和”,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B.【乙】文中的齐君能重用十六岁的子奇,足见齐君的任人唯贤,但“既而悔之,遣使追”,又可见他的不放心,没做到“用人不疑”。
C.【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乙】文则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追者的话就是从正面表现“子奇必能治阿”。
D.【甲】文中“得道(施行仁政)”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乙】文中子奇在阿县的做法,让他得到了“民心”,从而也就有了“遂败魏师”。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5)探究回答。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哪一句话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4分)
2.(17分)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居高临下
临深履薄 玉树临风
B.尔辈不能究物理 出尔反尔
不过尔尔 率尔成章
C.是非木杮 回头是岸
自以为是 搬弄是非
D.一老河兵闻之 置若罔闻
闻风而起 闻鸡起舞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则天下之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C.湮于沙上 尝射于家圃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只知……不知……”概括县尉的“知”与“不知”,并结合《河中石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天下事”的相同原理。(4分)
【链接材料】尉有夜半击令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曰:“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曰:“不可。”令披衣遽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曰:“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曰:“然则君有何策?”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瞠目久之。
(选自《寓林折枝》)
3.(11分)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干:连接。②汉:银河。③企:祈求,盼望得到。④春罗:即绿萝。⑤悟衷散赏:让内心有所启发感悟,使观赏变得随便自由。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五色交辉(交相)
B.晓雾将歇(停止)
C.春罗被径(同“披”,覆盖)
D.鸡鸣不已(停止)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3)请说说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从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一角度作答)(4分)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一)(教师版)
(满分:45分 得分:________)
一、(17分)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②皆白首③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④以作耕器,出仓廪⑤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⑥战,遂败魏师。
(选自《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②共载:同车。③白首:老年人。④熔库兵:熔治库中兵器。⑤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⑥私兵:私人武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B.齐君使治阿 使人称谢
C.然而不胜者 花之君子者也
D.熔库兵以作耕器 以我酌油知之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
D.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甲】文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所谓“人和”,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B.【乙】文中的齐君能重用十六岁的子奇,足见齐君的任人唯贤,但“既而悔之,遣使追”,又可见他的不放心,没做到“用人不疑”。
C.【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乙】文则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追者的话就是从正面表现“子奇必能治阿”。
D.【甲】文中“得道(施行仁政)”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乙】文中子奇在阿县的做法,让他得到了“民心”,从而也就有了“遂败魏师”。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魏国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起兵攻打(齐国)阿县。
(5)探究回答。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哪一句话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4分)
根本原因:子奇关心人民,重视生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17分)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居高临下
临深履薄 玉树临风
B.尔辈不能究物理 出尔反尔
不过尔尔 率尔成章
C.是非木杮 回头是岸
自以为是 搬弄是非
D.一老河兵闻之 置若罔闻
闻风而起 闻鸡起舞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然则天下之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C.湮于沙上 尝射于家圃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只知……不知……”概括县尉的“知”与“不知”,并结合《河中石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天下事”的相同原理。(4分)
【链接材料】尉有夜半击令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曰:“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曰:“不可。”令披衣遽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曰:“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曰:“然则君有何策?”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瞠目久之。
(选自《寓林折枝》)
县尉只知冬天农隙无事,不知冬天没有桑叶蚕不能生长。相同原理: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3.(11分)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干:连接。②汉:银河。③企:祈求,盼望得到。④春罗:即绿萝。⑤悟衷散赏:让内心有所启发感悟,使观赏变得随便自由。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B )
A.五色交辉(交相)
B.晓雾将歇(停止)
C.春罗被径(同“披”,覆盖)
D.鸡鸣不已(停止)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悬崖陡峭,连接云霄,高峰入银河。
(3)请说说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从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一角度作答)(4分)
示例一:内容上,正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所言,都是写山川之美的。 示例二:在情感上,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示例三:语言上,都属于骈俪形式,大多为四言对偶句,极尽华丽。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语文知识过关检测卷(教师版)
(每道题3分,满分:42分 得分:________)
1.(2021·湖南湘潭中考)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A.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这句话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B.小洁今年12岁,比她小6岁的明明生肖是羊,对应地支未。
C.《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D.从短语的结构形式来看,“纪念白求恩”是动宾短语,“苏州园林”是偏正短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中华民族历来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类型分別是“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
B.在课堂上,老师从鱼香肉丝的味道入手,引导学生们动手研究菜谱中糖、醋的“少许”、“适量”到底多少。(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杂记体”,但写法各不相同。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C.“这支以年轻作者为主体的职业大军能否担起传承文学精神,履行引领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D.“我由衷地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这句话中两个“劳动”的词性相同。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趣味”在句中作宾语。
B.“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D.《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一句中的“天启壬戌”是天启壬戌年,为干支纪年法。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C.“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D.“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句话是因果复句,其中“坐在院子里”是动宾短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艺术节上,孩子们最喜爱的节目是女教师们展示的模特秀《古韵旗袍》。”句子主干是:节目是《古韵旗袍》。
B.“为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教育局深入联点共建社区,主动认领社区需求清单。”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古代春社日一般在立春之后举行,内容主要是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顺序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B.“近日,中国美术馆展出以牛的形象为主体的精品力作。”此句中,“形象”做主语。
C.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D.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和《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C.“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这句话中的“浓烈”是形容词,“ 战栗”是动词。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经历了四次冲顶失败,69岁高龄且身患疾病的夏伯渝,终于站上了‘世界之巅’。”这个句子中的“经历了四次冲顶失败”充当状语。
B.“2021年4月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或简称‘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正式面向全世界开放。”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D.欧阳修,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诗句都是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如“五色新丝缠角粽”“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些诗词历来脍炙人口,其中“渔家傲”“南乡子”是词牌名。
C.“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D.“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们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远方”都是名词。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什么是民间历史文献?它一般是指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包括族谱、账本、日记……等。”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B.从语法结构上看,“雄伟壮丽”“热烈欢迎”“星光璀璨”“离开帐篷”四个短语依次为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雁门太守行》是古体诗,诗歌的题目是乐府曲名,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D.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如: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耳顺,也称花甲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也称耄耋之年。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既要有一个恰当的标题,也要合理安排正文结构。消息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B.《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其同时兼有史学与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D.从语法结构上看,“重新谱曲”“超越时空”“美学风格”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和并列短语。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三皇五帝,是传说中中国远古时代的帝王,具体说法不一致。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B.《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孙权劝学》就出自《资治通鉴》。
C.“美食纪录片的火热,离不开舌尖上的欢愉,但持久的吸引力却不光靠挑动味蕾。”这是一个是转折复句。
D.“在探险路上,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疏于训练,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1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克隆人与他或她的供体人是什么关系?是亲子关系?还是兄弟、姐妹关系?都无从知道。”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剧本《第六病室》《万尼亚舅舅》等。
D.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犬子”“拙见”“鄙人”“见谅”“奉劝”等;敬辞有“惠赠”“垂询”“赐教”“劳驾”“久仰”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二)
(满分:51分 得分:________)
一、(17分)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力求。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C.吴王欲伐荆(攻打)
D.如是者三旦(表判断)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皆以美于徐公/所欲有甚于生者
B.王之蔽甚矣/何陋之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乃罢其兵/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邹忌委婉地劝谏齐王“王之蔽甚矣”,“门庭若市”证明了其判断的正确性。
B.【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少孺子都采用了设喻的方式,直接指出君王的过失。
C.【甲】文中齐威王和【乙】文中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勇于改正存在的问题并付诸行动。
D.【乙】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探究回答。邹忌与少孺子的进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4分)
2.(17分)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与游者相乐 不亦乐乎
安居乐业 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 固不可彻
可歌可泣 妙不可言
C.斗折蛇行 斗转星移
争奇斗艳 才高八斗
D.隶而从者 择善而从
从心所欲 从者如云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可知其源/则题名其上
B.以其境过清/请以军礼见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潭千百年来寂然于荒野之中,本自无名,作者因其形态,名之为小石潭。
B.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C.作者以潭中鱼写潭中水,通过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和日光写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
D.作者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形容小溪的两岸,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有人评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然后知是山①之特立,不与培塿②为类,悠悠乎③与颢气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⑤与造物者⑥游,而不知其所穷。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是山:这座山,指西山。②培塿:小土堆。③悠悠乎:辽阔浩渺啊。④颢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⑤洋洋乎:悠然自得啊。⑥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3.(17分)文言文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国人道之(道理)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
D.愿王察之(希望)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闻而传之者 而山不加增
B.及其家穿井 其真不知马也
C.夫市之无虎明矣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要深入研究,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B.【甲】文中的宋君不信传闻,只凭主观臆测,就得出了丁氏挖井得一人的传闻是错误的。
C.【乙】文中庞葱陪太子去邯郸做人质前,用“三人成虎”的故事来类比自己未来将遭谗言,告诉魏王要善待自己。
D.【乙】文中魏王最终还是受到谗言的影响,导致庞葱“果不得见”。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5)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受到的启发。(4分)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二)(教师版)
(满分:51分 得分:________)
一、(17分)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力求。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D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C.吴王欲伐荆(攻打)
D.如是者三旦(表判断)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皆以美于徐公/所欲有甚于生者
B.王之蔽甚矣/何陋之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乃罢其兵/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甲】文中邹忌委婉地劝谏齐王“王之蔽甚矣”,“门庭若市”证明了其判断的正确性。
B.【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少孺子都采用了设喻的方式,直接指出君王的过失。
C.【甲】文中齐威王和【乙】文中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勇于改正存在的问题并付诸行动。
D.【乙】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它们身后的祸患。
(5)探究回答。邹忌与少孺子的进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4分)
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人提意见(或:建议)要看对象,同时要采取恰当的方式。
2.(17分)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与游者相乐 不亦乐乎
安居乐业 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 固不可彻
可歌可泣 妙不可言
C.斗折蛇行 斗转星移
争奇斗艳 才高八斗
D.隶而从者 择善而从
从心所欲 从者如云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不可知其源/则题名其上
B.以其境过清/请以军礼见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小潭千百年来寂然于荒野之中,本自无名,作者因其形态,名之为小石潭。
B.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C.作者以潭中鱼写潭中水,通过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和日光写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
D.作者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形容小溪的两岸,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5)有人评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然后知是山①之特立,不与培塿②为类,悠悠乎③与颢气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⑤与造物者⑥游,而不知其所穷。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是山:这座山,指西山。②培塿:小土堆。③悠悠乎:辽阔浩渺啊。④颢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⑤洋洋乎:悠然自得啊。⑥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柳宗元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他寄情山水,排遣郁闷,又从观山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柳宗元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没有尽期。他从政治的失败、被贬谪的一度消沉中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
3.(17分)文言文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B )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国人道之(道理)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
D.愿王察之(希望)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有闻而传之者 而山不加增
B.及其家穿井 其真不知马也
C.夫市之无虎明矣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甲】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要深入研究,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B.【甲】文中的宋君不信传闻,只凭主观臆测,就得出了丁氏挖井得一人的传闻是错误的。
C.【乙】文中庞葱陪太子去邯郸做人质前,用“三人成虎”的故事来类比自己未来将遭谗言,告诉魏王要善待自己。
D.【乙】文中魏王最终还是受到谗言的影响,导致庞葱“果不得见”。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讲述着,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如果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5)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受到的启发。(4分)
示例:在生活中,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不能以讹传讹、散布谣言;面对谣言的传播,我们不要相信,不能让它影响自己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