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边城》
整本书阅读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少年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西南联大、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物和工艺美术、文化史的研究。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长河》等。
他初涉人世,生命中就点染了血与火的色彩;
他正当芳华,爱上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流连都市,梦中牵系的都是故乡的亲山热水;
他耄耋之年,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他的一生,浸染的都是“传奇”。
“传奇” 沈从文
生于军人世家,却做了最浪漫的文人
沈从文的祖父随湘军平定过天平天国的叛乱,做过贵州提督;父亲在庚子年大沽炮台失守的时候是俾将。出生在军人世家的沈从文从小就被期望能成为一个将军,但沈从文敏感诗意的人生底色还是促使他踏上了“从文”之路,将平平淡淡的日子写成了诗,成为一个最浪漫的文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湘行散记》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月下》
仅小学学历,却成了著名的教授、诺奖候选人
湘西那奇俊秀丽的山水、那淳朴而又野性的民俗风情,都给予沈从文灵魂上的滋养和文学创作的灵感。小学毕业后,沈从文先是当了兵,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终于“从了文”。他结识了徐志摩、郁达夫等作家,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曾进入过诺贝尔文学家的终审名单,但在评审阶段,沈从文去世,最终与诺奖无缘。
放下文学的笔,转身遇到了考古
1948年,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登载了郭沫若的文章《斥反动文艺》,指责沈从文 “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北京大学校园内也打出了“打倒沈从文”的标语。于是他决心离开文坛,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后来,沈从文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曾被侮辱被损害的文坛大师,发现自己无力对抗现实之后,他就退守学术研究,1981年,他呕心沥血写就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奠定了沈从文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代服饰学家的地位。
请你用转换视角的方式,以翠翠、傩送,天宝、爷爷、顺顺、大黄狗、杨马兵等角色的口吻,讲述《边城》故事。
示例:大黄狗
在我日日撒欢的茶垌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一家,有一位渡船几十多年的老船夫,陪伴他的唯一的亲人便他的孙女,是一个名为”翠翠“的女孩子。而我是老船夫孙女的唯一的朋友——大黄狗。
自从那年端午赛龙舟,翠翠遇见了那个岳云,她的眸子里就多了一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我常常看见她莫名的笑了,但转瞬间又会淌下泪来。当我从一面篱笆间越过去,见到那些嫩紫色牵牛花上负着的露珠,便想:她是有什么不快事缠上了心吗?可她的泪珠又同这露珠一样美丽,就像那个夜晚我同她一起在水边等爷爷时,她眼睛里掉落的星星。
阅读完小说,如果用一个字(词)来概括《边城》的主题或你的阅读感受,你会用哪个字(词)?请将感受最深的句段读出来。
“美”:自然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作品行文之美。诗与画融合,善与善交汇,喜亦美,悲亦美。
“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兄弟之爱、友朋之爱、男女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为人类“爱”字做了恰如其分的诠释。
“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田园意境纯美,是陶渊明笔下的质朴,王维诗中的清幽,孟浩然笔下的明净。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思”:生存之思、人伦之思、命运之思。
创作动机
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句段点评
①“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暗含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与向往。
②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民风之淳朴正是“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社会基础。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句段点评
①明明被骂,但傩送却笑着回应,可见傩送的善良幽默和体贴。
②“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翠翠的心里,从此象征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和翠翠的关系。
③与“大鱼咬你”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一是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是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三是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句段点评
①细节描写,表现迎亲的队伍给祖父和翠翠带来的思索,暗示了祖父已开始关注孙女的婚事,翠翠也开始想到自己要嫁人。
②迎亲的队伍走远了,祖父和翠翠似乎都跟着这唢呐声走去,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祖孙二人瞬间都各有心思的情态。
③“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清楚:翠翠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祖父用这句话试探翠翠是不是也在思考自己的婚事。“还只”表现了祖父对孙女即将嫁人的不舍。
阅读完小说,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概括其人物形象。
《边城》的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于这样的结局,如果你是翠翠,你会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小说设置了一个“让翠翠无限等待”的结局,作者有什么意图?你如何看待这个结局 )
有一天,那个在月亮下唱歌的青年人回到了茶峒,你认为他在经历过时间和空间洗礼后会选渡船还是会选碾坊呢
探究
《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这特有的风土人情中体现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汪曾祺
宁静和美的“边城”环境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田园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在不同层次的读者中引起或相同的或不同的“共鸣”。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诞生以来,《边城》意蕴就在读者中产生了众多分歧和争议。
请你以在扉页上题签的方式,写一句话或几句诗,表达你对小说意蕴的理解。
Angelv寄语:
阅读经典,是一席与文字的倾心对话。愿你每次打开书都是一次难以预估却又惊喜迭出的旅程;因为所爱而无数次去阅读一本书,会让心灵沐浴文字的光辉,生长出足以飞升的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