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历史的回声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8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二首。这二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 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永志不忘”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学习时,应将两篇文章比较阅读,看看站正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反响,加强历史记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
2.熟读、诵读本板块文言文,并说出其中名句的启示意义。
3.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两首怀古词的风格特点。
4. 能够认识通讯、消息等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能掌握“论”“赋”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洵、杜牧的文学常识。
2.结合《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患意识。
3.能通过朗读,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旷达之情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雄郁勃之情。
4.掌握作者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5. 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落日》是如何使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在作品中得到和谐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之中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从历史之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少犯错误。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5.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如何纪录、追踪历史?
2.向历史学习什么?
3.怎样学习历史?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后人之鉴
专题二:千古江山
专题三:永志不忘
专题一
后人之鉴
所需课时
课上4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在阅读《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等作品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患意识,并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阅读两篇文章,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能够把握作者所论六国及秦灭亡的原因,学习独到的立论角度,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 要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前人怎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分析,表现出真知灼见的。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两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何异同点?
2. 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异同?
3.这两篇文章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六国论》《阿房宫赋》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关于论证的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自由朗读:扫清《六国论》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梳理文本结构。
2.小组研讨: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4.当堂检测: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古文功底。
5.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6.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阿房宫赋》,把握文章脉络。
2.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梳理文言知识。
3.小组探究:
(1)第一、二段是如何铺叙渲染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以及宫女之众?
(2)第三、四段是怎样议论秦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背诵比赛:
采取计时赛、小组接龙赛、随机抽取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把古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第三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对两篇文章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
2.小组研讨: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不赂者以赂者丧?
(3)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教师只做适当地补充说明。
4.问题探究:
(1)文章有何写作特色?
(2)应从中吸取什么历史教训?
5.结合网络资料,个人独立赏析同名文章,写出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第四课时:
1.班级交流赏析上堂布置得读后感,评出佳作进行展示。
2.重点研讨:
(1)分组研讨,比较《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异同点。
(2)小组讨论:
A.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B.如何理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C.作者写本文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刺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3)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归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通过阅读分析概括文章结构、写法
4.能客观评价得失,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专题二
千古江山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苏轼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的情感。了解辛弃疾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特点,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熟读、背诵、默写这两首怀古词。
2.能了解词的基本文体知识和关于苏轼、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3. 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特点,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两首怀古词有何相似点?
2.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研习两首词在立意取向、表现方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初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词人的情怀。
2.小组研讨: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解读本词。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教师只做适当地补充说明。
4.问题探究:
(1)本词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
(2)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认为呢?深入探究苏东坡作品蕴含的复杂情感。
5.背诵默写比赛。
第二课时:
模仿第一首词的学法,自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比赛: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C本词是用典典范,总共运用了那些典故?
D背诵默写两首词,选出小组优胜者。
两首词在立意取向、表现方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查找资源网,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特点,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会比较阅读,能从文章写景抒情中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怀。
3.有一定鉴赏能力,能结合文章分析,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褒贬评价。
专题三
永志不忘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引领学生结合《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陈赞》,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领略作者对胜利后前景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了解一个政治领袖对于战争责任和历史罪过的认识,理解其过人的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尝试通过采访写作通讯或消息。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够认识通讯、消息等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2.能说出《落日》中“落日”的含义以及小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3.《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把新发生的事作为影响来处理,而不从新发生的事件写起。能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读了《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你对通讯、消息等新闻类作品有了那些了解?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3.如何做到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学习资源网 新闻
常规资源
苏教版《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陈赞》》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电影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导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一句话概括 新闻
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探究二:题目的含义
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题目意味深长,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题目的双关含义。
探究三:了解文章内容
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内容及组织材料的顺序。
探究四:通讯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等特征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加以体现的。
活动体验:全班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研读一个部分,找出该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
实施过程:①小组成员共同品读文章,进行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及指导。
②各小组形成书面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即时评点。
设计意图:分析场面细节描写,学习描写方法。
活动总结:教师范读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它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数字
战争持续时间:14年
战争波及的国家:全球的2/3 国家
参战人数:1.1亿
死亡人数:7000万
经济损失:15万亿美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结合文本了解消息的结构
教师:标题:《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交待了什么信息?
(应用类文体通常要交待这三个要素,因此,标题一般都比较长。)
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在标题的基础上简要交代所要报道的事件。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是这个事件的展开,包括事件的发展、高潮、结尾,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当然,根据事件不同和报道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写法。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消息的结构。
探究二: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
教师:这则消息总起来看就是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外界对这种态度的反应,那么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态度?体现了怎样的态度?(学生:5分钟细读文本,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探究三:消息写作的原则:
1、 客观叙述。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勃兰特的下跪行为选择的动机、对于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都是勃兰特自己说出来的,是用事实说话。
2、 迅速、及时。(问:这则消息的写作时间是 2005年4月14日,写作内容却是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那么“迅速、及时”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说这是一则不合格的消息?)
3、 简短、概要。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意图:概括学习消息写作的原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通过作品了解历史。
2.能够认识通讯、消息等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3.能立足文章、依据史料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