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年同步练习卷(1)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八王之乱 B. 七国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陈桥兵变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玄宗后期统治的写照。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
A. 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 B. 内地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C. 安禄山受宠,野心膨胀 D. 开元末年朝政日趋腐败
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 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 形成五代十国 D. 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 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 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下列事情中能够看到的有( )
①姚崇就任丞相
②杨国忠、李林甫把持朝政
③安史之乱爆发
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迭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方框①内应填入( )
A. 汉朝 B. 明朝 C. 五代十国 D. 清朝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 唐高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唐肃宗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唐末农民战争 B. 宦官专权 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
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 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 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 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太平广记》载,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
材料二 唐朝江南户数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年(开元年间) 68093 19190 55406 20754 477
806-821年(元和年间) 100808 38618 91129 35571 889
材料三 唐代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年代 649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人口数 1900 4141 4531 5291 1690 1576
请回答:
(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 2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现象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 3 )材料三反映了唐代人口数量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
D.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反映了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沉湎酒色,朝政腐败,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国力大衰。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故D符合题意。
ABC.综上分析,这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
故选D。
3.【答案】B
【解析】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最终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故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故选:B。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危害,知道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危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宦官专权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唐朝衰落。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衰落的原因。
5.【答案】A
【解析】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为宰相,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唐玄宗后期,杨国忠、李林甫把持朝政,安史之乱爆发。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唐玄宗的相关知识。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
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掌握唐玄宗的统治及影响。
6.【答案】C
【解析】图中①位于唐朝和两宋之间,应是五代十国。唐王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粱、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小的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北周世宗柴荣时期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实现了中原的再度统一,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年代尺的解读。
注意对年代尺的解读,掌握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
7.【答案】C
【解析】《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时的唐朝的皇帝。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8.【答案】C
【解析】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9.【答案】A
【解析】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影响。
10.【答案】B
【解析】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11.【答案】【小题1】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小题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小题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统治。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的治理达到鼎盛时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掌握唐朝的统治及影响。
12.【答案】(1)依据材料信息“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可知,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可知,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依据图表“唐朝江南户数”信息可知,元和年间江南人口数量急增。
(2)依据““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可知,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南迁导致江南人口增加;依据图表“唐朝江南户数”可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
(3)依据图表“唐代全国人口统计”可知,649 755年人口数不断上升,755年以后,人口数急剧下降;依据“唐代全国人口统计”可知,649 755年唐朝处于盛世阶段,人口增长较快;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一方面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失控,人口数难于统计。
故答案为:
(1)材料一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材料二反映了元和年间江南人口数量急增。
(2)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南迁导致江南人口增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
(3)特点:649 755年人口数不断上升,755年以后,人口数急剧下降。原因:649 755年唐朝处于盛世阶段,人口增长较快;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一方面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失控,人口数难于统计。
【解析】(1)本题以“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唐朝江南户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和北方人南迁的知识。
(2)本题以“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唐朝江南户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和北方人南迁的原因。
(3)本题以“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唐朝江南户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代人口数量的显著特点及原因。
本题以安史之乱和经济重心南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