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2022年同步练习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图表中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化、教育和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备注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A. 均衡发展农轻重各业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
A. 鞍山大型轧钢厂
B. 核潜艇待命出发
C. 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阻隔长江南北交通的“天堑”变为“通途”的第一座桥梁建立在( )
A. 武汉 B. 南京 C. 上海 D. 重庆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来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 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 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D.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54年9月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人民代表正在就即将颁布的宪法草案进行修改和讨论,你认为这应该是哪次会议中的一幕(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共八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某中学某班开展“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1) 同学们开展“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探究活动对认识新中国的历史有何意义?(回答出1条即可)
(2) 在探究中,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1954年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史上关键性的一年。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说明。
(3) 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展示同学们的探究成果?(回答出1条即可)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近现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三: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四:如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这场运动”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中哪一项任务源于材料二的经济状况?
(4)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期间我国取得的两个成就。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说明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要掌握“一五计划”的发展重点。
题以一五计划前的落后状况为依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的时间、主要任务的内容、期间所取得成就及意义。
2.【答案】B
【解析】题干给出的这个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中工业、农林水利和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和卫生及其它等比例特别是备注中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表明当时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着重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分析题干表格中数据,充分认识当时的发展重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C、D项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不在一五计划期间。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对于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要扎实掌握。
4.【答案】A
【解析】“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是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是指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
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5.【答案】A
【解析】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期的准确识记。题干中重要信息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
读懂材料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交通运输成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歌颂的是改革开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成就;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歌颂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和成就。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7.【答案】B
【解析】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该计划的完成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点,重点掌握“一五计划”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C.
本题以题干给出信息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意准确识记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内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1954年宪法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小题1】有利于中国现在的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小题2】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小题3】可以通过图片展览或者手抄报以及课件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1982年在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史也是具有深刻影响的一年。
(2)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搜集相关资料的途径的相关史实。
12.【答案】(1)由“19世纪60年代开始”“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状况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3)由“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可知,材料三中的“计划”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材料二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的经济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任务。
(4)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因此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强国之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之一。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3)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强国之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之一。
【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题以洋务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