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搜集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2.积累名家关于“爱情”的名言与警句。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本文运用故事巧妙阐述文章真谛的构思。
2.重点语言文字的品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学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以后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生。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
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中间部分)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
(1)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
(2)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3)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名言: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次生命;它渗透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根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中。——爱迪生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学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字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就让他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确真正的爱情含义。(适当渗透青春期教育)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早恋如同一枚橄榄枝,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品尝,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神圣的爱情殿堂。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的至爱真情。
五、当堂训练:多媒体显示
1、文学知识
作者 是 (国籍)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 、《学生的精神世界》、 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作者收录在 里。他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是苏联伟大的 和 。本文选自 。
2、课文掌握
(1)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括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人为之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2)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越跃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
3、能力提高
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提示:在西文文化中,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文中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文中上帝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六、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
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七、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名人爱情 爱情 父母的爱情观
我这样认识爱情
教学反思:
师生在共同创造和谐,明主的氛围里平等的探究敏感话题,在教学中用多种形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讨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同学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与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沟,以严父、严师的姿态对待孩子。让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因此学生他只能在同龄人中去寻找倾诉的对象,于是久之便成为知己,而他们相互的不足又不能互相发现,有的简直是“臭味相投”“一见钟情”,难以割舍,就这样造成中学生“早恋”现象。此时家长或老师如能蹲下身子,与孩子坦诚交流,正确引导,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让孩子克服“早恋”的诱惑,踏实学习,扬起青春的风帆,在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航线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抓住学生心理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问题比较敏感,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