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2013’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
物理(一)
(直线运动)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 一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 )
A.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B.加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加速度不发生变化
D.速度与位移成正比C【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发生变化,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正确.2.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AB.该爱好者用直尺量出轨迹的长度,如图所示.已知曝光时间为 s,则小石子出发点离A点约为( )
A.6.5 m B.10 m C.20 m D.45 mC【解析】因曝光时间极短,故AB段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小石子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BCD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通过ab段的时间是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ab中间位置的速度是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是4v
C.前 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 时间通过的位移少1.5vt
D.前 位移所需的时间是后 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解析】由v中2-v2=(7v)2-v中2可得v中=5v,A错误;
中间时刻的速度 = =4v,B正确;前 时间内
的位移s1= · = ,后时间内的位移s2 =
· = ,故前 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 时间通过的
位移少 vt- vt=1.5vt,C正确;由v中-v=at1,7v-
v中=at2,可得: = = = ,D正确.4.沿直线做匀变速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 m/s,以质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A.2.45 m/s2 B.-2.45 m/s2
C.4.90 m/s2 D.-4.90 m/s2 D【解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原题意可解释为0.25 s时刻的瞬时速度v1比0.75 s时刻的瞬时速度
v2大2.45 m/s,即v2-v1=at,加速度a= =
m/s2=-4.90 m/s2.5.一个静止的物体,在0~4 s时间内受到力F的作用,力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力F所产生的加速度a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物体在( )
A.0~4 s时间内做匀变速运动
B.第2 s末位移改变方向
C.0~4 s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不变
D.第4 s末运动速度最大C【解析】从题中图象可以看出在前2 s内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相同,物体经历了一个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和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2 s末速度达到最大,从2 s末开始到4 s末,运动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而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与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又经历了一个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和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4 s末速度为零,物体的位移达到最大,所以A、B、D错误,C正确.B6.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
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
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
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
C.t2时刻两物体相遇
D.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解析】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A错误;在0~t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D错误.7.如图所示,小球以某一初速度v0沿固定光滑斜面从底端向上运动,已知斜面倾角为θ=30°,小球经过时间t返回到原出发点,那么小球到达最大高度一半处的速度大小为( )C【解析】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gsin 30°= ,
上升的最大位移x= = ,小球上升到最大高度的
一半时,v= = ,v0=a× = ,故v=
gt.8.一质点自x轴以加速度a加速,经过t0时间速度
变为v0,接着以-a加速度运动,当速度变为-
时,加速度又变为a,直至速度为 时,加速度
再变为-a,直到速度变为- …,其v -t图象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A.质点先沿x轴正方向运动,后沿x轴负方向运动,又沿x轴正方向运动,如此反复直至停止
B.质点将在x轴上一直运动,永远不会停止
C.质点最终静止时离开原点的距离一定大于v0t0
D.质点运动过程中离原点的最大距离为v0t0【解析】由图可知,质点先沿x轴正向运动,经2t0时间反向加速后减速,接着又正向加速后减速,如此反复,但每次位移总比前一次小,最终停止,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在2t0时刻离原点最远,其位移大小等于大三角形面积
v0·2t0=v0t0,由此知A、D对.9.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击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内.第一次木块被事先固定住,子弹在木块中钻入深度为x1,经历时间为t1;第二次木块不固定,子弹在木块中钻入深度为x2,经历时间为t2.两次击中木块过程中,子弹受的平均阻力相同.比较x1和x2,t1和t2,则( )
A.x1=x2 B.x1C. t1t2D【解析】两种情况下子弹的加速度相等,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的末速度不为零,速度的变化Δv较小,所以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在木块中
运动的时间较短,根据a= 可知D正确,C错
误.根据vt2-v02=2ax,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在木块中运动的距离较短,AB错误.10.如图所示,传送皮带的水平
部分AB是绷紧的.当皮带不动
时,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
始下滑,通过AB所用的时间为t1,从B端飞出时速度为v1.若皮带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滑块同样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AB所用的时间为t2,从B端飞出时的速度为v2,则t1和t2、v1和v2相比较,可能的情况是( )
A.t1=t2 B.t2>t1
C.v1=v2 D.v1<v2ACD【解析】若皮带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速度不大于v1,则滑块m由A到B一直做匀减速运动,到B端的速度为v1,通过AB的时间也为t1;当皮带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速度大于v1时,滑块m在AB上先减速到与皮带速度相等,再与皮带一起匀速运动,或滑块m由A到B一直匀速或匀加速运动,到B端的时间t2≤t1,速度v2≥v1,故A、C、D正确,B错误.二、实验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2分)
11.(4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或多余的步骤是
.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A、C、D、E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若有遗漏步骤,将遗漏步骤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遗漏可编上序号G、H…).并把合理顺序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G.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两次H.断开电源,整理好器材B、F、C、A、D、G、H【解析】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C中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平板平行.D中应先断开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停止工作.E属于多余步骤.应补充G,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两次;H,断开电源,整理好器材.正确合理的顺序应为B、F、C、A、D、G、H.12.(6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0、1、2、3、…是选用的计数点,每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3个点没有在图上标出.图中还画出了某次实验将米尺靠在纸带上进行测量的情况,读出图中所给的测量点的数据分别是 、 、
和 .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a=
m/s2.【解析】由图可知数据分别为10.00 cm,12.60 cm,
22.60 cm,30.00 cm,从题图中读出数据,利用x4-x1=3aT2求解可得a=2.5 m/s2.10.00 cm12.60 cm22.60 cm30.00 cm 2.513. (8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1.20(1.18~
1.20)5.40(5.38~
5.40)12.02(12.01~
12.02)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
m/s.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小车的加速度是a=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0.210(0.209~0.215)0.605(0.598~0.615)【解析】由图可以读出:
d1=1.20 cm,d2=5.40 cm,d3=12.02 cm,
由题意知T0= s=0.02 s,
T=5T0=0.1 s,v2= =0.210 m/s,
v4= =0.331 m/s.
再由v4-v2=2aT可得a= =0.605 m/s2.14.(4分)(1)用游标卡尺(测量值可准确到0.02 mm)测定某圆柱的直径时,卡尺上的标数如图所示,可读出圆柱的直径为 mm.
(2)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
时,示数如图所示,此示数为
mm.22.208.116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5. (10分)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1 s内位移为6 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 s内位移为2 m,求:
(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
(2)整个减速过程共用多少时间.【解析】(1)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初速度为v0.由于质点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 s内位移为2 m,则:x2= at22,所以a= = m/s2=4 m/s2.
质点在第1 s内位移为6 m,x1=v0t1- at12,
所以v0= = m/s=8 m/s.
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
x= = m=8 m.(2)对整个过程逆向考虑
x= at2,所以t= = =2 s.
16. (12分) 如图所示,一辆长为12 m的客车沿平直公路以8.0 m/s的速度匀速向北行驶,一辆长为10 m的货车由静止开始以2.0 m/s2的加速度由北向南匀加速行驶,已知货车刚启动时两车相距180 m,求两车错车所用的时间.【解析】设货车启动后经过时间t1时两车开始错车,则有
s1+s2=180 m,
其中s1= at12,
s2=vt1,
联立可得t1=10 s.
设货车从开始运动到两车错车结束所用时间为t2,在数值上有s1′+s2′=(180+10+12) m=202 m.
其中s1′= at22,s2′=vt2,
解得t2=10.8 s.
故两车错车时间Δt=t2-t1=0.8 s.17.(16分) 交管部门强行推出了“电子眼”,机动车违规现象大幅度减少.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10 m/s.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已转换成了黄灯,于是紧急刹车(反应时间忽略不计),乙车司机为了避免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两车刹车加速度均为4 m/s2.但乙车司机反应较慢(反应时间为0.5 s).求:
(1)若甲司机看到黄灯时车头距警戒线15 m,他采取上述措施能否避免闯红灯?
(2)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应保持多大距离?【解析】甲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为a甲=4 m/s2
甲车停下来所需要时间t1=2.5 s,这段时间滑行距离
x= =12.5 m
则x=12.5 m<15 m,甲车司机能避免闯红灯.
(2)设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距离x0,若乙车司机反应时间为0,则两车同时刹车,同时停止,x0=0,也不会相撞.现乙车司机反应时间为t=0.5 s,则x0=vt=5 m,故两车间距应大于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