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恐龙无处不有》
【导入新课】
咱们成都理工大学有恐龙博物馆。你去过吗?谁能说说恐龙?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阿西莫夫的短文对此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 题目解说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3、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本篇短文 下一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鸟臀目( ) 骨骼( ) 漂移( ) 迁移( ) 流逝( )
褶皱( ) 携带( ) 两栖( ) 岛屿链( ) 深渊( )
驮( )
多音字注音组词:
壳( ) 压( ) 栖( ) 供( ) 发( )
壳( ) 压( ) 栖( ) 供( ) 发( )
释义
褶皱:
骨骼:
漂移:
迁移:
岛屿链:
深渊:
驮:
流逝:
携带:
地壳:
天衣无缝:
不解之谜:
冰天雪地:
内容概括
梳理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读课文,抢答下面问题:
1) 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3)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4)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5)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接着2、3段举例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由此将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2)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3)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4)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及运用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天衣无缝(fèng )
B. 流逝( 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鸟臀目( tún )
C.两栖( qī ) 深渊( yuan ) 驮着( tuó ) 岛屿链( liàn )
D.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压力( yà ) 冰天雪地(bīng )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C.板块背上驼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D.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班级的荣誉,小王和小李这对老搭档,果断将私人恩怨抛开,在球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 冰天雪地里,他们却干得汗流浃背。
D. 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为止还是让人们不解之谜。
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B.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C.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语段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扩展延伸】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试着分析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说明来“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的?
3)第⑧段的“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这句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作业布置】
1、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2、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恐龙无处不有》
【导入新课】
咱们成都理工大学有恐龙博物馆。你去过吗?谁能说说恐龙?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阿西莫夫的短文对此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 题目解说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3、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本篇短文 下一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鸟臀目( ) 骨骼( ) 漂移( ) 迁移( ) 流逝( )
褶皱( ) 携带( ) 两栖( ) 岛屿链( ) 深渊( )
驮( )
【答案】
鸟臀目( tún ) 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流逝( shì )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两栖( qī ) 岛屿链( liàn ) 深渊( yuan )
驮( tuó ) 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天衣无缝(fèng )
多音字注音组词:
壳( ) 压( ) 栖( ) 供( ) 发( )
壳( ) 压( ) 栖( ) 供( ) 发( )
【答案】
贝壳(ké ) 压根(yà ) 栖息(qī ) 供应(gōng ) 白发(fà )
地壳(qiào ) 压力(yā ) 栖遑(xī ) 供奉( gòng) 发现(fā )
释义
褶皱:
骨骼:
漂移:
迁移:
岛屿链:
深渊:
驮:
流逝:
携带:
地壳:
天衣无缝:
不解之谜:
冰天雪地:
【答案】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岛屿链: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指很深的水。
驮:用背负载。
流逝:形容迅速消逝。
携带:随身带着。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不解之谜: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内容概括
梳理课文内容:
【答案】
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
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第8—12段:进一步介绍板块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合作探究】
读课文,抢答下面问题:
1) 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答案】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答案】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答案】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答案】板快构造理论
5)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答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接着2、3段举例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由此将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答案】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将古生物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建立起了联系,用“恐龙化石的分布”
①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②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2)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答案】
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3)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答案】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4)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答案】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运用了逻辑顺序。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及运用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天衣无缝(fèng )
B. 流逝( 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鸟臀目( tún )
C.两栖( qī ) 深渊( yuan ) 驮着( tuó ) 岛屿链( liàn )
D.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压力( yà ) 冰天雪地(bīng )
【答案】D
【解析】此处读yā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C.板块背上驼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D.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答案】C
【解析】“驼”应写作“驮”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班级的荣誉,小王和小李这对老搭档,果断将私人恩怨抛开,在球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 冰天雪地里,他们却干得汗流浃背。
D. 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为止还是让人们不解之谜。
【答案】D
【解析】“不解之谜”不能做谓语。此句有逻辑错误或说用词错误。
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B.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C.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答案】A
【解析】否定不当,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即可。
语段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所以不能互换。
2)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同时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
(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一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扩展延伸】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试着分析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2)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说明来“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的?
【答案】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动物种群锐减;二是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3)第⑧段的“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这句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不能去掉,“很可能”表修饰限制,是对1万年前的情况做猜测,如去掉,则表明是1万年前确实出现过无冰之夏,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作业布置】
1、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2、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咱们成都理工大学有恐龙博物馆。你去过吗?谁能说说恐龙?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阿西莫夫的短文对此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词语学习:鸟臀目( tún ) 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流逝( 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两栖( qī ) 岛屿链( liàn ) 深渊( yuan )驮( tuó ) 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天衣无缝(fèng )贝壳(ké ) 压根(yà ) 栖息(qī ) 供应(gōng ) 白发(fà ) 地壳(qiào ) 压力(yā ) 栖遑(xī ) 供奉( gòng) 发现(fā )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岛屿链: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深渊:指很深的水。驮:用背负载。流逝:形容迅速消逝。携带:随身带着。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不解之谜:不能弄明白的事物。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作者旨意的说明对象就是这文章的这个标题吗?读课文,抢答下面问题: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3)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4)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5)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现在思考:这篇短文作者旨意的说明对象就是这文章的这个标题吗?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更吸引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读课文,思考:1)文章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接着2、3段举例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由此将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将古生物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建立起了联系,用“恐龙化石的分布”①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②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2)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3)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运用了逻辑顺序。课文思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课文结构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成四部分。 ( 列数字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举例子 )(3)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举例子 )
(4)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读读读读写写注意释义多音字组词注音形似字组词读课文抢答辅以图片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3目标1目标1目标2目标2
基础知识及运用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天衣无缝(fèng )B. 流逝( 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鸟臀目( tún ) C.两栖( qī ) 深渊( yuan ) 驮着( tuó ) 岛屿链( liàn )D.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压力( yà ) 冰天雪地(bīng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C.板块背上驼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D.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为了班级的荣誉,小王和小李这对老搭档,果断将私人恩怨抛开,在球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C. 冰天雪地里,他们却干得汗流浃背。D. 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为止还是让人们不解之谜。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B.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C.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立足课本的重要性。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语段阅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扩展延伸】北冰洋的“无冰之夏”叶 盛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选自《人民日报》)1)试着分析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说明来“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的?3)第⑧段的“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这句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4)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这就启发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新知导入
咱们成都理工大学有恐龙博物馆。你去过吗?谁能说说恐龙?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阿西莫夫的短文对此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有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鸟臀目 骨骼 漂移 迁移
流逝 褶皱 携带 两栖
岛屿链 深渊 驮 地壳
岛屿 天衣无缝
读准下面词语
( tún ) ( gé ) ( piāo ) ( qiān )
( shì ) ( zhě ) ( xié ) ( qī )
( liàn ) ( yuān ) ( tuó ) ( qiào )
( yǔ ) (fèng )
解释下面词语:
褶皱: 骨骼:
漂移:
迁移:
岛屿链:
深渊:
驮:
流逝:
携带:
地壳:
天衣无缝:
不解之谜:
冰天雪地: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指很深的水。
用背负载。
形容迅速消逝。
随身带着。
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作者旨意的说明对象就是这文章的这个标题吗?
读课文,抢答下面问题:
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板快构造理论
5)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现在思考:这篇短文作者旨意的说明对象就是这文章的这个标题吗?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更吸引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接着2、3段举例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由此将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将古生物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建立起了联系,用“恐龙化石的分布”
①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②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2)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3)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运用了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 起)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分 说)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成四部分。 ( )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3)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4)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列数字
举例子
举例子
打比方
课堂总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这就启发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骨骼( gé ) 漂移( piāo ) 迁移( qiān ) 天衣无缝(fèng )
B. 流逝( 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鸟臀目( tún )
C.两栖( qī ) 深渊( yuan ) 驮着( tuó ) 岛屿链( liàn )
D.地壳( qiào ) 岛屿( yǔ ) 压力( yà ) 冰天雪地(bīng )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C.板块背上驼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D.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班级的荣誉,小王和小李这对老搭档,果断将私人恩怨抛开,在球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 冰天雪地里,他们却干得汗流浃背。
D. 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为止还是让人们不解之谜。
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B.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C.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语段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拓展提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试着分析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说明来“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的?
3)第⑧段的“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这句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作业布置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 起)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分 说)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