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22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22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0:03: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恐龙无处不在》,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 题目解说
“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 写作背景
这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加点字注音
铱( ) 彗星( ) 潮汐( ) 劫难(( ) 致密( )
陨石( ) 追溯( ) 霍恩( ) 撞击( ) 膨胀( )
二氧化硅( ) 排斥( ) 趋势 ( ) 喷发( ) 衍射( )
形近字注音
朔方( shuò ) 假期( jià ) 拒绝(jù )
塑料( sù ) 斯文( sī ) 根据( jù )
追溯( sù ) 欺负( qī ) 距离( jù )

释义
劫难:
致密:
追溯:
遗骸:
彗星:
潮汐:
排斥:
趋势:
陨石:
膨胀:
内容概括
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合作探究】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3)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课堂检测】
找出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语段阅读: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什么?
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是哪两条?依据是什么?
【扩展延伸】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⑾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
1、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2、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四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恐龙无处不在》,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 题目解说
“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 写作背景
这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铱( ) 彗星( ) 潮汐( ) 劫难(( ) 致密( )
陨石( ) 追溯( ) 霍恩( ) 撞击( ) 膨胀( )
二氧化硅( ) 排斥( ) 趋势 ( ) 喷发( ) 衍射( )
【答案】
铱( yī ) 彗星( huì ) 潮汐( xī ) 劫难( jié ) 致密( zhì )
陨石( yǔn ) 追溯( sù ) 霍恩( huò) 撞击( zhuàng ) 衍射( yǎn)
膨胀( péng zhàng) 二氧化硅( guī ) 排斥( chì ) 趋势 ( qū )喷发(pēn)
形近字注音
朔方( shuò ) 假期( jià ) 拒绝(jù )
塑料( sù ) 斯文( sī ) 根据( jù )
追溯( sù ) 欺负( qī ) 距离( jù )

【答案】
朔方( shuò ) 假期( jià ) 拒绝(jù )
塑料( sù ) 斯文( sī ) 根据( jù )
追溯( sù ) 欺负( qī ) 距离( jù )
释义
劫难:
致密:
追溯:
彗星:
潮汐:
排斥:
趋势:
陨石:
膨胀:
【答案】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彗星: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排斥: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势: 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膨胀:物体受热胀大。
内容概括
读课文,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答案】
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合作探究】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案】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
【答案】
课文名称 说明对象 说明角度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板快构造”理论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的灭绝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
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
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结构相同,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不同之处 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答案】这是俏皮话,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答案】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3)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答案】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答案】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课堂检测】
找出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答案】
作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打比方,“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在诠释“板块构造”理论时,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列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语段阅读: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答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什么?
【答案】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是哪两条?依据是什么?
【答案】撞击说 火山说
依据: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扩展延伸】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⑾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案】同样的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答案】不能,“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一定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作业布置】
1、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2、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四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被压扁的沙子》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恐龙无处不在》,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词语学习:铱( yī ) 彗星( huì ) 潮汐( xī ) 劫难( jié ) 致密( zhì )陨石( yǔn ) 追溯( sù ) 霍恩( huò) 撞击( zhuàng ) 衍射( yǎn)膨胀( péng zhàng) 二氧化硅( guī ) 排斥( chì ) 趋势 ( qū )喷发(pēn)形似字组词朔方( shuò ) 假期( jià ) 拒绝(jù )
塑料( sù ) 斯文( sī ) 根据( jù )
追溯( sù ) 欺负( qī ) 距离( jù )
释义: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彗星: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潮汐: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排斥: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趋势: 事物发展的动向。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膨胀:物体受热胀大。读课文,思考: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证据一:“斯石英” 。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读课文,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相同点: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结构相同,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点: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3)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语言小结:这几句都是括号里的语言,属于补充说明的文字。它们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找出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举例子 读读写注音释义回答回答笔记归纳找出批注 明确目标明确目标3目标1目标2目标2比较异同明白语言风格说明方法
语段阅读: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什么?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是哪两条?依据是什么?拓展阅读: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 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⑾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新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恐龙无处不在》,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学习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铱 彗星 潮汐 劫难
致密 陨石 追溯 霍恩
撞击 膨胀 二氧化硅
排斥 趋势 喷发 衍射
( yī ) ( huì ) ( xī ) ( jié )
( zhì ) ( yǔn ) ( sù ) ( huò )
( zhuàng ) ( péng zhàng) ( guī )
( chì ) ( qū ) (pēn) (yǎn)

劫难: 致密: 追溯:
彗星:
潮汐:
排斥:
趋势:
陨石:
膨胀:
灾难,灾祸。
细致精密。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事物发展的动向。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物体受热胀大。
读课文,思考: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证据一:“斯石英” 。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
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读课文,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
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
课文 说明对象 说明角度 说明顺序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的灭绝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相同点:
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
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
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结构相同,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点:
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3)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小结:
这几句都是括号里的语言,属于补充说明的文字。它们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找出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作比较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列数字
举例子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堂练习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什么?

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是哪两条?依据是什么?

拓展提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⑾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四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 1980年
火山说 1987年
肯定“撞击说”
斯石英形成原理
沙子受到巨大压力
斯石英出现地点
受巨大撞击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的场地
否定“火山说”
火山温度熔化了岩石
火山地区没有斯石英
麦克霍恩等研究证明
斯石英中的原子排列
结论
恐龙灭绝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