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zuì) 幽雅(yōu) 笨拙(zhuó)磅礴(páng bó)
B.抡起(lūn)卡住(kǎ) 挨揍(āi zòu)祭奠(jì diàn)
C.嗤笑(chī)退 苔藓(tái xiǎn)甘蔗(zhe)善哉(zāi)
D.琴弦(xuán)排闼(tà) 鹁鸪(bó ɡū)毡帽(zhān)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尽量(jǐn)马蹄 艰硬 全神贯注(集中)
B.处暑(chù)沸腾 毫迈 居高临下(站在)
C.绷脸(běng)参差 状烈 别出心裁(另外)
D.水分(fèn)呻吟 倒霉 技高一筹(技术)
3.下列诗句朗读节要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岭透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于句中的一“暖”一“寒”,下面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B.从“暖”和“寒”可以看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是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从侧面反映出红军长征历时之长。
C.“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
D.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给人温暖的感觉。
B.“暖”字暗示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寒”字可以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C.这两句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典型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二、填空题
6.品析诗句,回答问题。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诗列举了长征途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次战斗。
(2)诗句中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_____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寒”字使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
7.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七律·长征》是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和______精神。长征经过了_______省;行程约________。长征从______年____月开始,到_____年_______月结束。
三、语言表达
8.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从诗句中的“逶迤”“磅礴”等词语,我感受到山的_____________。作者把五岭山脉、乌蒙山分别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写出了山的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句中我感受到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是围绕一个“_________”字来展开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过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
9.句子模仿秀。
长征是什么?
在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在我的笔下,长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丰碑(节选)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突然警卫员喊道:“……前面……冻死了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的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线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0.短文以“丰碑”为题,文中的“丰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1.警卫员说:“……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1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4.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5.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16.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
17.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1)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2)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18.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在括号内打“√”)
(1)“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 )
(2)“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略
2.D
【解析】
略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节奏的划分。C项错误。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金沙指的是金沙江。
4.ACD
【解析】
【详解】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5.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1.在选项A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打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
2.这首诗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暗示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寒”字可以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这两句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典型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6.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主观感受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和悲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作答时,学生要理解句子意思,学会从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平时要多做题。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颈联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2)句中的“暖”“寒”,既写出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
“暖”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3)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7.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 革命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十一 二万五千里 1934 10 1936 10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赞颂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征: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8. 雄险 细浪 泥丸 渺小 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一样;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一样 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喜 岷山,我们终于把你征服了,我们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
【解析】
【详解】
1.体会诗词中的关键语句,首先要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
2.通读整首古诗,理解此句的意思之后,分析这句话表达的情感,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即可答出是围绕“喜”字展开的。再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合理写出红军呼唤的话。符合情景,语句通顺即可。
9.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胜利的开端,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以及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长征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即可。
10.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11.A
12.“他”指的是将军。“他”愤怒的原因是看到有战士冻死时感到很愤怒,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心,也为后来将军得知真相之后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13.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11.
本题考查省略号的表达效果。这是警卫员看到前面冻死人时说的话,结合他当时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体会他的不安和急促。
12.
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愤怒的神态,从侧面反映了将军对战士的关心。
13.
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知道冻僵得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被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同时也为失去一位好战士而感到不舍和难过。
14.攻天险
15.拿 背 带 冒 攀
16. 枪林弹雨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抱头鼠窜
17. A B
18.(2) √
【解析】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