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11: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0*青山不老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肆虐(nüè) 擎着(qín)
B.铁锹(qiū) 记载(zài)
C.盘踞(jù) 拐杖(zhàng)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guī)排闼(tà)遨游(áo)威胁(xié)
B.恩赐(cī)璀璨(càn)山峦(luán)麋鹿(mǐ)
C.潺潺(chán)肆虐(nuè)记载(zài)铁锹(qiāo)
D.荞麦(qiáo)盘踞(jù)擎着(qíng)城郭(gu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  人民的利益,  了各项法令条例。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分子为人们所  ,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  。
A.保证 颁布 不耻 处置 B.保障 颁发 不耻 处治
C.保障 颁布 不齿 处治 D.保障 颁布 不耻 处治
4.下列关联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所以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B.即使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也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C.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就会灭亡。
D.虽然山沟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老人不肯去城里享清福。
5.三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
B.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C.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D.这句话是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作用。
二、填空题
6.比一比,组词语。
恨( ) 旱( ) 溜( ) 逮( ) 坏( )
狠( ) 早( ) 榴( ) 建( ) 环( )
7.读句子,做练习。
(1)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音。
风大作时,能逆______吹牛马使倒______行,或擎______之高二三丈而坠______。
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 逆:________ 擎:________ 坠: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
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1)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①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女孩被奶奶抱起来,搂在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语段阅读。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0.“淤泥”指(  )
A.河流、沼泽沉积的泥沙 B.水库、池塘沉积的泥土
C.树下堆积的泥土
11.“劲挺”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_____。
12.文中画“_____”的句子应读出( )的语气。
A.疑惑不解 B.惋惜 C.赞叹
13.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绿岛丰碑”谷文昌
在福建省东山县有个很特别的现象:每到清明节,这里的许多老百姓总是会“先祭谷公,后祭祖宗”。那么这位“谷公”是谁呢?他不是什么神仙,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就是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山岛东南部风沙肆虐,狂风起时飞沙漫天,吞噬田园,埋没房舍,严重破坏生产,威胁人们的生存。1950年,伴随着东山岛的解放,谷文昌来到了东山。他在探望饱受风沙侵扰的百姓时,关切地说:“不治服这风沙灾害,东山人民是没法过好日子的。要治穷,得先除害!”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但这些举措的收效不大。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8年春,谷文昌向全县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带领全县老百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短时间内栽种了20万株木麻黄树。但是没想到,这一年气温突然下降,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倒春寒把大部分树苗都冻死了。谷文昌一面呈请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种子,一面派干部到广东学习木麻黄树种植技术。之后,他还亲自建立了试验苗圃和试验林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文昌同志的带领和参与下,东山县的大面积试验林初步种植成功。
至1964年,东山全县造林约54.7平方千米,400座小山丘和20多平方千米的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谷文昌还发动群众挖塘打井,修筑水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东山的旱情得到了缓解。
谷文昌在东山县一干就是14年。14年中,他使一年四季飞沙走石的东山县境内变得处处有绿色地带,从根本上治服了一直侵扰人们的沙患。
1990年,东山县人民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
由于谷文昌的继任者们和人民群众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环境,昔日山秃地荒的海岛,如今已变成了驰名海内外的“东海绿洲”。
14.谷文昌带领东山的干部群众治服风沙用了(  )
A.8年 B.10年
C.14年 D.20年
15.东山县的干部群众战胜风沙的办法是(  )
A.栽花种草。 B.挑土压沙。
C.种植木麻黄树。 D.筑堤拦沙。
16.下列句子能反映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取得巨大成就的一项是(  )
A.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
B.至1964年,东山全县造林约54.7平方千米,400座小山丘和20多平方千米的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
C.谷文昌向全县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
D.谷文昌在东山县一干就是14年。
17.谷文昌是怎样带领东山的干部群众治理风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怎么理解“绿岛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本题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C项。
A项:擎着qín——qíng
B项:铁锹qiū——qiāo 记载zài——zǎi
2.D
【解析】

3.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可用排除法作答。
“保障”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意为担保做到。第一空应为“保障”,排除A。
“颁布”主要对公众。
“颁发”主要对下级或特定对象。结合语意可知第二个空应为“颁布”,排除B。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常以“为……所不齿”的格式出现。
“不耻”指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由此可知第三个空应填“不齿”,排除D。
“处治”指处分,惩治。用在对人的发落比较多。
“处置”意思是①处理。②发落,惩治。指物品的所有处理权利。第四个空应填“处治”。
【点睛】
4.B
【解析】

5.D
【解析】
【详解】
这句话是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话,原文最后一段是: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在文中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6. 仇恨 旱灾 溜走 逮住 坏人 凶狠 早晨 石榴 建设 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毎组字的相同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恨:拼音是hèn,释义为,形声。从心,艮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狠:读作hěn,最早见于《说文》篆文 ,其本义是争斗,可泛化而指一般的争斗,又指凶狠,残忍;组词:狠心、凶狠。
旱:太阳出来的时候,早晨、早上等;
旱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与“涝”相对,干旱、旱地等。
溜:意思是滑行,偷偷地走开,也可以表示光滑。平滑和顺着。溜走、滑溜等。
榴: 拼音:liú ,石榴、榴莲等。
逮:dǎi,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如:逮蚊子;逮特务;猫逮老鼠。
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jiàn,此字始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指立朝律,引申义为建立、创设、竖立、建筑等义 。
坏:huài ,品质恶劣,有害,坏人、坏的等。
环,huán,从王从瞏。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环形、环境等。
7. nì dào qínɡ zhuì 起。 方向相反。 举,抬。 落,掉下。 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也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同青山一样,永不会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
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逆:nì,方向相反。与“顺”相对。
倒:dào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心立。心挂。丶影。~置。dǎo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
擎:qíng,往上托;举。
坠:zhuì,落 ~马。~楼。
词语字词意思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
注意理解词句的意思,说明风太大了,能把牛马吹得倒退,还能把牛马吹上天达二三丈之高才落下来。
作:起。         逆:方向相反。         擎:举,抬。         坠:落,掉下。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结合短文内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8. 老头创造了绿洲。 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缩写句子。缩句时,需要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需要删掉修饰词语,“地”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形容词语,“的”字前面的词语;去掉补充说明词语,“得”字后面的词语;去掉状语,如时间、地点等状语;去掉数量词语,保留中心词语;保留“了”“着”“过”。
本题应将“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竟”“这块”删去,保留主干部分“老头创造了绿洲”,所以最后缩写为老头创造了绿洲。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再根据病句类型进行修改。
本句中,“环境污染成为三大社会问题”逻辑错误,“环境污染”只是三大问题之一,所以应在“三大社会问题”后面添加“之一”。
9. 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 农民一有了土地,整个生命就被投给了土地。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他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解析】

10.C
11.旺盛
12.C
13.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正像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一样。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分析可知,“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中的淤泥”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用词作用的理解。
“劲挺”意思是:刚健挺拔;坚实挺直。阅读文段,结合“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分析可知,“劲挺”一词的运用,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顽强。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及“劲挺”一词分析可知,“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句话体现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之顽强,应读出赞叹的语气。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分析可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这句话说明了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正像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一样。
14.C
15.C
16.B
17.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
18.1958年春,谷文昌带领全县老百姓栽种了20万株木麻黄树,尽管因倒春寒,大部分树苗被冻死,但他仍然呈请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种子,并派干部到广东学习木麻黄树种植技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解析】
14.本题考查了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由原文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应时间可以得出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写到“14年中,他使一年四季飞沙走石的东山县境内变得处处有绿色地带,从根本上治服了一直侵扰人们的沙患。”可以得知用了14年。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分析可得东山县的干部群众战胜风沙的办法是种植木麻黄树。
16.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反映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取得巨大成就的一项是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写到的至1964年,东山全县造林约54.7平方千米,400座小山丘和20多平方千米的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所取得的成绩。
17.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从文章中可以找到谷文昌是带领东山的干部群众治理风沙的方法主要有“他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计划,并与县委一班人先后八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由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得知。
1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绿岛丰碑”的理解也就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1958年春,谷文昌带领全县老百姓栽种了20万株木麻黄树,尽管因倒春寒,大部分树苗被冻死,但他仍然呈请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种子,并派干部到广东学习木麻黄树种植技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