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散(sàn) 疙瘩 闺女
B.挨骂(ái) 顺溜 叫换
C.钻出(zuàn) 荞麦 毛驴
D.耙地(pá) 菜籽 招呼
2.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又在计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 B.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C.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D.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4.“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递进
C.表示语意的转折 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
5.下列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缩句)话包蕴着哲理。
B.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双重否定句) 这不可能不是了不起的奇迹。
C.这点小事,不能要妈妈担心。改为反问句:这点小事,难道能要妈妈担心吗?
D.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我带你有事去。”(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他带你有事去。
二、填空题
6.比一比,组一组。
咸( ) 尝( ) 温( )
减( ) 常( ) 湿( )
7.根据课文《三黑和土地》,回答问题。
1.从题目“三黑和土地”我们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___。
2.主人公是怎么样看待土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表现了农民_______,抒发了农民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搜集作者苏金伞的相关资料。
1.诗人是怎样表现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三黑和土地》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9.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仿照句子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的心情。
(2)仿照句子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峨眉山人
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炎夏盛暑过去,秋意袭来。在阴雨蒙蒙的日子里,我们来到峨眉山脚下,抬头望去,似云,似雾,似烟,似气,模糊一片。这是个容易挑人思绪、引人遐想的所在。
从洪椿坪向上,是一路险途,能见到戏弄人甚至搞恶作剧的猴子。我和两位同伴,向前走一段,去迎迎将要从金顶胜利归返的伙伴。心想,说不定还能见到逗乐的猴子。在成都时为猴子准备的食物还不曾打发,一直放在手提包里。渐渐听到了脚步声,走近了,才知道不是我们的同伴,是两个背空篓筐的汉子,他们步履稳健轻快,使人想起家乡的樵夫。在洪椿坪庙子大门口,他们停下来小憩。一个年近六十,一个年近五十,额角都沁满汗珠。他们是山下的农民,每天背一百三十斤煤上金顶,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往返多年了。他们开玩笑说,几代猴子都认识他们了,从不向他们讨食。望着他们悠然抽烟的神情,我脱口问道:“每天这样上下,不累吗?”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习惯了,跑熟了。”另一位补充说:“山上天天要烧煤。”
晚上,我们这些从山上下来的和从山下上来的全汇聚在庙子里,没有一个不感到疲劳。我们用热水烫脚,美美地躺在洁净的客房里休息、回味。
在未上山之前,我听去过峨眉山的人说,山上用水,尤其是热水很不方便。但此行我们住过的几处,食用水都很方便,因为山上有成堆的煤,有一个个老年、中年、青年的背煤人。
次日清晨下山,将近十点来到一线天,这是峨眉山中风景最秀丽奇特的地方。瀑布直泻而下,山涧泉水汩汩,两岸险峰不绝,游人无不在此驻足观赏。我不由拿起自带的相机。当我对准镜头,反复寻找角度时,从远处山下,稳健轻快地上来三个人。近了才看清,打头的两个,就是昨天傍晚分手的背夫,还是背着煤,多了一个年轻的,一点没少背。他们停步,用手棍支撑背篓,问我们累不累?我反问他们累不累,怎么这么早又上山?他们说:“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天凉了,山上要储煤过冬。”说罢,又拾级而上。我突然强烈地感到,他们才是这如画风景里的主人。我迅疾拿起相机,顾不得对焦距,将他们的背影摄下。
前些天报载,上峨眉山的汽车正式通车了,这真好。不过这样,也许见不到那负重而行的背煤人,那令人怀念、崇敬的峨眉山人了,哪怕是见见他们模糊的背影也是好的。
11.“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这句话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___和________,意思是峨眉山的天气由________转____________。
12.“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漫不经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表明那位背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在山上住的地方食用水之所以都很方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4.请概括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告诉我们峨眉山的交通比以前便利了
B.表示作者还想见见峨眉山背夫的背影
C.表达作者对峨眉山背夫的怀念、崇敬之情
D.告诉我们通车后就看不到峨眉山的背夫了
16.读完文章你认为谁是峨眉山的主人?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怕把你弄丢了
①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母亲上路了。
②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兴致勃勃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③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似乎是真的累了,疲倦地躺到床上,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④列车到达杭州南站时,天刚刚泛亮,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上海了。我打算叫母亲起来洗把脸,吃点早餐,可是看她睡得那么香,我不忍心叫醒她,就蹑手蹑脚地下床,独自到了洗漱间。
⑤洗脸,刷牙,再补补妆,这一切做好时,列车正好启动,载着一车的人赶往下一站。我走到卧铺旁,往床上一看,上面空空如也,旁边的座位上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⑥旁边的乘客问:“你是在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吗?刚才在杭州南站时,她已经下车了。”
⑦怎么会这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找到乘务员说明情况时,我的声音已经带着哭腔。
⑧但是列车不能停,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杭州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那一两个小时里,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⑨在一寸寸的煎熬中,列车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
⑩幸运的是,通过乘务员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已经找到母亲,此时,母亲正站在进站口等待我的到来。
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在车上心急如焚,她在车站一定比我急十倍百倍,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刀子般割着我的心,我的眼泪瞬间就汹涌而下。
记得我六岁那年,母亲挑着担子到车站卖水果,我跟着去了。她给人称完苹果,一回头,怎么也找不着我。
母亲顾不上一挑新鲜的水果,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在车站找了一圈后,泪眼婆娑地看到了站在担子前等她的我。其实,我只是去了趟厕所。
我放学后晚一分钟到家,她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和同学出去玩,不到半小时,母亲一定会出去找;和朋友聚会,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会坐在门口等着;在外地求学,电话不准时打回家,母亲就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结婚后长时间不回家看看,母亲就会寝食难安……
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你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
17.夜幕降临,母亲不休息,依然兴致勃勃地看着车窗外的夜景,是因为( )
A.对夜景很新奇 B.去旅游很开心
C.对故乡的不舍 D.还没到睡的点
18.“六神无主”“坐立不安”“心急如焚”这些成语反映“我”的心理活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心母亲会不会哭泣 B.担心母亲会不会被骗
C.担心母亲会不会饥渴 D.担心母亲会不会迷路
19.作者将第 自然段插入文中,为的是说明( )
A.母亲只顾卖水果 B.车站人多易走失
C.母亲担心我走失 D.母亲曾把我弄丢
20.“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中“那一刻”指的是( )
A.母亲找到我 B.我弄丢母亲
C.我找到母亲 D.母亲弄丢我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作者对母亲关爱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这两句中的“跳”“催促”换成“走”“叫”好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采取什么办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
A选项中“散”读“sǎn”;[sàn]由聚集而分离 解~。
B选项中“换”应写成“唤”;
C选项中“钻”读“zuān”,[zuàn] 打眼儿的工具 电~。~头。
2.A
【解析】
【详解】
计算:根据已知量算出未知量。
原题是在考量明年的事情,应用“打算”。
打算:计划、考虑。打算是基于未来的,或者是原本想这么做的;大多为可预见的情况做计划。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
A选项中把翻好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选项中把松软的土地比作软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选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A
【解析】
略
5.D
【解析】
【详解】
转换句的人称要变,正确的应是:爸爸说,我明天别去玩了,他带我有事去。
6. 咸菜 品尝 温暖 减少 常年 湿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咸”和“减”,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咸”1.全;都。 2.姓。3.像盐的味道。可组词:咸淡、咸与维新、阮咸、咸盐、咸水湖、咸菜等。
“减”从氵(水)从咸。1.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 2.降低;衰退。可组词:削减、偷工减料、减免、裁减、减色、减弱等。
“尝”和“常”,字音相同,都读(cháng)字义不同。
“尝”:1.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2.试,试探。3.经历。4.曾经。可组词:品尝、尝试、浅尝辄止、未尝、何尝、尝新等。
“常”:1.长久,经久不变。2.时时,不只一次。3.普通的,一般的。4.姓。
可组词:往常、常识、正常、日常、常常、经常等。
“温”和“湿”,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偏旁不同,字义不同。
“温”读作wēn。1.不冷不热;暖。 2.温度。 3.稍微加热。 4.复习。 5.性情平和。 6.同“瘟”。可组词:温室、温饱、温和、保温、体温、温度等。
“湿”读作shī。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跟“干”相对)。可组词:湿润、湿地、湿季、风湿病、风湿等。
7. 三黑 倍加珍惜,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中。 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题目“三黑和土地”我们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三黑。
2.课文中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土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3.课文《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诗人把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三黑在翻粑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8. 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三黑的喜悦心情。 “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诗歌通过写三黑获得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时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三黑的喜悦心情。
2.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点。
如:“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9. 拟人 开心、兴奋 月亮升起来了,正在和旁边的星星说悄悄话。
10. 夸张 高兴、激动 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的一蹦三丈高。
【解析】
9.考查学生对拟人句的掌握能力以及仿写拟人句的能力。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陈述句改成拟人句,就是对主语进行拟人化修饰,使其具有任务的特征。答案为:拟人 开心、兴奋 月亮升起来了,正在和旁边的星星说悄悄话。
10.考查学生对夸张句的掌握情况以及仿写夸张句的能力。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答案为:夸张 高兴、激动 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的一蹦三丈高。
11. 鼎沸 冷却 热 冷
12.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对每天这样上下山习以为常了
13.山上有成堆的煤,有一个个老年、中年、青年的背煤人
14.第二自然段:“我们”在洪椿坪向上那段险途中,看到了常年在峨眉山负重而行的背夫;第五自然段:次日,“我们”在一线天又碰到背夫,“我”摄下了他们的背影。
15.C
16.认为这些背煤人是峨眉山的主人。因为他们在峨眉山道上负重而行,为大家提供生活的便利,风景如画的峨眉山离不开他们。
【解析】
略
17.B
18.A
19.C
20.C
21.第一件“我”带母亲去旅游。第二件“我”焦急地寻找走失的母亲。
22.不好。“跳”“催促”写出了母亲走失后“我”的着急、担忧、不安,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牵挂与深深地爱。
23.第一时间联系车站,求助工作人员寻找母亲,可以报警,求助警察。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