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3 月光曲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乐曲(pū) 入场券(juàn)
B.恬静(tián) 波涛汹涌(xiōng)
C.弹琴(tán) 微波粼粼(lí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散步 散场 散漫 B.处暑 处理 到处
C.为何 为民 作为 D.音乐 乐队 乐章
3.下列句式转换有误的是( )
A.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月光把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浪花照得雪亮
B.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改为感叹句:贝多芬弹得多么纯熟,感情多深啊!
C.贝多芬被兄妹俩的谈话深深打动了。贝多芬决定为兄妹俩弹--首曲子。(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句子)
因为贝多芬被兄妹俩的谈话深深打动了,所以他决定为兄妹俩弹一首曲子。
D.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改为转述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爱听吗?他再给她弹一首。
4.“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为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
B.盲姑娘为自己随口一说的话让哥哥难过而感到不安和后悔。
C.盲姑娘把一直以来的愿望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5.《月光曲》一课中,贝多芬之所以要为盲姑娘弹奏第二首曲子,是因为( )
A.贝多芬想向盲姑娘兄妹俩展示一下自己的琴技,同时让他们大饱耳福。
B.盲姑娘的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懂音乐,真是知音啊!
二、填空题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
纯熟——( ) 微弱——( )
恬静——( ) 断断续续——( )
2.反义词
陌生——( ) 陶醉——( )
幽静——( ) 波涛汹涌——( )
7.读了《月光曲》,我们仿佛进入了那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鞋匠兄妹俩_________________的善良品性。
三、语言表达
8.缩写句子。
1.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山上的崖缝里冷得像冰窖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他们清醒过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王刚:我能感受到盲姑娘为生活所迫,不想让哥哥再为自己的爱好辛苦,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
B.李红:我能感受到盲姑娘其实只是随口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听贝多芬的演奏。
C.刘伟:我能感受到盲姑娘把一直以来的愿望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3)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猜出弹奏者是贝多芬的原因是________。
这让我想起了刚刚学完的文言文《________》,可知,盲姑娘是贝多芬的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月光曲〈节选〉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0.在第三自然段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1.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盲姑娘的心愿是____________,她的愿望不能实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文中画“ ”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姑娘为生活所迫,不想让哥哥再为自己的爱好辛苦操劳,而强压住内心的无奈和对音乐的热爱。
B.盲姑娘其实只是随口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听贝多芬的弹奏。
C.盲姑娘把一直以来的愿望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13.“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两句话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选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 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5.根据原文,在选文的横线上补充正确的内容。
16.读短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描写中不属于联想的一项( )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似的微云。
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D.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18.第四自然段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图画?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19.从第四自然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月光曲》的节奏应该是( )
A.舒缓——高昂激越 B.悠扬——气势增强 C.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乐曲,读音yuè qǔ;入场券,读音rù chǎng quàn;
B.恬静,读音tián jìng;波涛汹涌,读音bō tāo xiōng yǒng;
C.弹琴,读音tán qín;微波粼粼,读音wēi bō lín lín。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多音字。
A项,[sàn]:散步、散场、散心等;[sǎn]:散漫、散装等。
B项,处[chǔ]:处暑、处理、惩处;[chù]住处,到处。
C项,为[wèi]:为何、为民等;[wéi]:作为、有为等。
D项,本选项都读“yuè”。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改写。
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A.正确。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谁把谁怎么样。基本句式为: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B.正确。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改为感叹句,在陈述句的基础上,在句末加上感叹词。
C.正确。句子是因果关系。
D.有误。改写转述句。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您爱听吗?”改为“她爱听吗”,“我”改为“他”,“您”改为“她”。即: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她爱听吗?他再给她弹一首吧!
4.B
【解析】
【详解】
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这句话选自课文《月光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是盲姑娘对哥哥说的话,盲姑娘很想亲临音乐会的现场去听贝多芬的演奏。当盲姑娘说完后意识到自己的家境困难,不能增加哥哥的负担,所以连忙对哥哥说了“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其实是感受到盲姑娘为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对生活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熟读课文可知,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是因为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弹第二首曲子是因为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6. 娴熟 柔弱 安静 时断时续 熟悉 苏醒 喧哗 风平浪静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纯熟:(形)非常熟练。近义词有烂熟、流利、娴熟、老练、熟练、练习、熟悉、熟习
微弱:(形)小而弱。近义词有薄弱、幽微、轻微、单薄、衰弱、微小、弱小
恬静:意思是指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近义词有安静、幽静、宁静、安然
断断续续:(形)时而中断,时而继续。近义词有隔三差五、东拉西扯、时断时续
2.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生疏的。反义词有认识、了解、熟习、熟识、熟悉、纯熟、熟稔
陶醉: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反义词有清醒、醒悟 。
幽静:意思是清幽寂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反义词有喧闹、吵闹、热闹、喧嚣、喧腾
波涛汹涌:意思是形容波浪又大又急。反义词有一潭死水、纹丝不动、春风沂水、风平浪静、水平如镜、微波粼粼、平风静浪
7. 同情和热爱 相互关心、体贴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课文《月光曲》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作者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故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读了《月光曲》,我们仿佛进入了那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感受到了鞋匠兄妹俩相互关心、体贴的善良品性。
8. 她看到了景象。 崖缝里冷。 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缩句。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1. 本句话可以缩写为她看到了景象。
2. 本句话可以缩写为崖缝里冷。
3. 本句话可以缩写为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9.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B 盲姑娘热爱并懂音乐 伯牙鼓琴 知音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有关知识。
(1)直述句改转述句一直是我们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方法如下:
第一:冒号改逗号
第二:去掉双引号
第三: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因此,最后我们可以将句子改为: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2)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由句子:“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可知,盲姑娘为生活所迫,不想让哥哥再为自己的爱好辛苦,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盲姑娘把一直以来的愿望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3)考查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由文章的内容,我们可知盲姑娘猜出弹奏者是贝多芬的原因是盲姑娘热爱并懂音乐。正如《伯牙鼓琴》中,钟子期和伯牙一样,盲姑娘也是贝多芬的知音。
10., :“ , ? ?” :“ , 。”
11. 能够听到贝多芬自己弹这首曲子,好让她知道是怎样弹的 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他们太穷
12.B
13.赞美了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
14.因为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再弹一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人物说的话,需要用引号进行标注。表示疑问,需要用问号。
11.
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选文内容,由“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句话可知,盲姑娘的心愿是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12.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阅读选文内容,盲姑娘的心愿是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他哥哥听了妹妹的话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想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这首曲子的,可是由于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而他们又太穷,无法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可是为了安慰哥哥,盲姑娘对哥哥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可见盲姑娘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而是她不想增加哥哥的负担,不想让哥哥为她伤心。
13.
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能力。
“多纯熟”“多深”一是说贝多芬弹琴技术纯熟,二是说贝多芬很动情地弹琴同时也说盲姑娘对音乐不仅热爱而且熟悉。
14.本题考查的文章的整体分析与把握能力。
由文章我们得知,妹妹很喜欢音乐,但因为家境贫穷,妹妹无法去听贝多芬的演奏会。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琴,是因为他被这样贫苦的人在穷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给盲姑娘听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情深,感动了贝多芬。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贝多芬是一个同情贫苦人民、有高尚博大胸怀的人。
15.一缕一缕、被月光照得雪亮、从来没有看到过、波涛汹涌。
16.盲姑娘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地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思绪万千,心情激荡,所以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17.D
18. 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19.C
【解析】
【分析】
15.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即可。
即:一缕一缕、被月光照得雪亮、从来没有看到过、波涛汹涌。
16.
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中的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而且善解人意的心更让贝多芬激动,因此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思绪万千,心情激荡,所以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17.
本题考查联想和想象。
A选项月亮穿过云我们是看不到的,属于联想。
B选项“好像”说明是联想的。
C选项浪花是不会一个连一个过来的,它是一阵阵的,这属于联想。
D项不是想象的场景,而是当时的实际情景。
故本题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示学生根据文段的“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词语,抓住关键词加以提炼,就能得出相关结论,即:第一幅图画: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第二幅图画:月亮升高,风卷浪涌。第三幅图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19.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掌握.。《月光曲》是课本中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并能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可以看出月光曲最开始时微波粼粼,很轻柔舒缓。到忽然,气势开始逐渐增强,再到浪花翻涌就高昂激越了。
故本题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