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戏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藏戏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13: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4*藏戏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选择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僧人(shēng) 缰绳(jiāng) B.吞噬(shì) 琼楼玉宇(jiǒng)
C.敦厚(dūn) 王妃(fēi) D.獠牙(liáo) 演绎(zé)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意思前后相同的一项是( )
A.苦尽甘来 寒窗苦读 B.声名狼籍 恶名昭彰
C.欲哭无泪 摇摇欲坠 D.久别重逢 天壤之别
3.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句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B.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D.谁也不能否认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4.不属于藏戏的特色的有(    )
A.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艺人们席地而唱。
B.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
C.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D.情节固定,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预先排练好不可以随意发挥。
5.对《藏戏》中语句“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藏戏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往往就地演出,贴近群众,易于被人们接受。
B.藏戏表演时间太长,观众因此随意来去。
C.藏戏因为演出随心所欲,所以需要边演出边创作。
D.藏戏从西藏传播到各地。
二、填空题
6.品读句子。
1.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1)宏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哄堂大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58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山鼻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朗读。
课文共有( )部分,我已经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从《藏戏》一文的题目,我知道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仿写)
随着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 。
(2)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仿写)
_____________,也不过是__________而已。
(3)这是她用所有的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玛丽·居里不但埋头苦干,所以取得了成功。(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练习。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团聚,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那些晚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藏戏(节选)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一无所获 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 自得其乐)、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10.用“/”划去选文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1.藏戏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背景。
12.选文中画“ ”的句子前后之间是什么关系?( )
A.总分 B.因果 C.递进 D.转折
13.结合选文,说一说为什么一出藏戏可以演他个三五天?请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不同的地区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除了选文中的藏戏,还有安徽的____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____,还有被称为“国粹”的____________等。这些剧种使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5.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考查了汉字的易读错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有误,“僧”应读sēng。
B.有误,“琼”应读qióng。
C.正确。
D.有误,“绎”应读yì。
2.B
【解析】
【详解】
A项苦尽甘来,苦:艰难;寒窗苦读,苦:艰辛。C项欲哭无泪,欲:想要;摇摇欲坠。欲:将要。D项久别重逢,别:分别;天壤之别,别:差别。B项名都是指名声。
故答案为B。
3.C
【解析】

4.D
【解析】

5.A
【解析】
【分析】
此类题型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中相关语句的理解,一方面结合句子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语句中的情感表达。
【详解】
《藏戏》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题目中这句话在文章的段落是介绍藏戏“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作用就行”,符合A选项的含义。
6. 伟大的志愿。 人们认为唐东杰布口出狂言。 唐东杰布建的桥多。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创者。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词语及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学生要先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的位置,在联系上下文和词语的本义进行理解。
宏愿:伟大的志愿。
结合句子“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可知,人们哄堂大笑是因为人们觉得他不仅无钱,而且口出狂言。
2.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联系文段上下文可知:
58座:说明唐东杰布建的桥多;
开山鼻祖:说明唐东杰布在藏戏的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7.4 3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雅鲁藏布江 行善积德 窟窿 演绎
课文写的是藏戏的特点。
【解析】

8. 季节的变化 我 穿的越来越厚 她的演唱功底 如此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声换来的荣誉。 玛丽.居里因为埋头苦干,所以取得了成功。
【解析】

9. 在中秋节团聚时,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有说有笑,却把老人晾在一边。 请放下手机和平板电脑,关心一下长辈,用语言交流,拉近距离。
【解析】

10.一无所获 自得其乐
11. 雪山江河 草原大地
12.B
13.①艺人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②情节可以拖延,一段戏可以再三重复;③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④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缓慢。
14. 黄梅戏 川剧 秦腔 京剧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创造力。
【解析】
10.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根据句子语境,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具体选择。
1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作答。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细读句子理解前半句子是说明面具得以保留的原因。
1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选段中第3自然段的内容作答。
14.本题考查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
15.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16.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摆出贡品,边赏月,便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在分食贡月食品。
17.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8.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解析】
15.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第1自然段中“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然后第2自然段给出了回答,根据第2自然段可知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所以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16.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可知。
17.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8.考查补写结尾。补写结尾必须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写,可以点题,可以照应开头。或表达一定的寓意。
此题可补写为: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