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达标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13: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圃(pú) 凹陷(xiàn) B.纬度(wěi) 实验室(shì)
C.较大(jiǎo) 俄裔(yì) D.阶段(jié) 华罗庚(huà)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掺和 骡马 闲熟 零七八碎 B.唾沫 榛子 翡翠 无济于事
C.脱缰 肿胀 嘟囔 乌和之众 D.响彻 演泽 畜养 头晕目眩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论点是( )
A.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C.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4.对“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是发现不了问题,不断追问,因而产生疑问。
B.这里的“!”是指通过探索还解决不了疑问,发现不了真理,因而感叹。
C.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这句话中的“?”和“!”没有特殊含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与括号中的成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上,他能够举一反三,稍加点拨,就能进步很大。(一目了然)
B.身为时尚设计师,有时需要标新立异,这样才能获得青睐。(独出心裁)
C.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坚韧不拔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锲而不舍)
D.明智的人善于因小见大,并不是未卜先知。(见微知著)
二、填空题
6.理清脉络 内容梳理 第三步
1.用“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2.这篇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依次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意思写成语,并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1)指某事常常见到,不足为奇。( )
(2)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
(3)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
(4)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
①“故圣人________,睹始知终。
②夏日里的故乡,偶尔烈日当空也能下着绵绵细雨,可对于我们却是________的事情。
③“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________”。
④面对困难我们只有________地找寻战胜他们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三、语言表达
8.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句运用______修辞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
地球停止转动。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①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六一”儿童节,学校插满了鲜红的彩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0.联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样的事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事瓣变红,据此探索研究,制成了石蕊试纸。
(2)魏格纳通过研究______________,结合蚯蚓分布,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研究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答案。
D.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
阅读议论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两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中的两个事例都是按怎样的思路叙事?
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①段中“无独有偶”的意思是:_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15.概括写出选文第③段中“见微知著”,与前文的什么内容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④段为什么不可删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③④段中都有“见微知著”,但后面的标点却不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字音。解答这道题,要把常用字的字音记准确,再使用排除法解答。A项中“花圃”的“圃”读pǔ,C项中“较大”的“较”读jiào,D项中“阶段”的“阶”读jiē,只有B项完全正确,所以选B。
2.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
A.闲熟——娴熟
C.乌和之众——乌合之众
D.演泽——演绎
3.B
【解析】
【详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4.C
【解析】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的理解。选项A中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一目了然指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两个词意思不一样。
标新立异和独出心裁都有与众不同的意思。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都有坚持不懈的的意思。
因小见大和见微知著都有因细小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的意思。
6.1.示例: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紫罗兰遇盐酸后颜色的变化 世界地图各大陆海岸线比较好地吻合 睡觉时眼珠转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解析】

7.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来归纳概括词语能力以及选词填空的能力。平时多积累词语,理解成语,才能一看见句子,就能想到对应的成语。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选词填空时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即可。
(1)司空见惯:汉语成语,拼音为sī kōng jiàn guàn,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出自《本事诗·情感》。
(2)见微知著:汉语成语,读音为jiàn wēi zhī zhù,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3)锲而不舍:汉语成语,拼音是qiè ér bù shě,意思是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出自《荀子·劝学》。
(4)无独有偶:无独有偶,汉语成语,读音为wú dú yǒu ǒu,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出自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①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看到开始就知道结局了。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原文: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②此句中“夏日里烈日当空也能下着雨”本是不常见的事情,“可”、“却”字表示转折,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是习以为常的,故选择“司空见惯”。
③此句出自清·壮者《扫迷帚》 第十三回:“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
④此句中“面对困难我们要怎样地找寻战胜困难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搭配“褒义词+地找寻”可以是上面的“锲而不舍”。
8. 引用 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增强了说服力 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解析】
【详解】
1.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此句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增强了说服力
2.此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
两个句子之间属于假设关系,用“如果……就”
9. 没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上来。 队员们进行探测。 由于天太冷了,我们都没有出去玩。 “六一”儿童节,学校插满了彩旗。 一只一只大铁牛被和尚用同样的办法都拖了回来。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和疑问助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第三步:问号变句号。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
(2)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①删去“的”前修饰成分;②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③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④删去数量短语。⑤“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⑥ “着、了、过”和 “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⑦抓住句子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句,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
(3)造句的方法一般有:1.在理解词义基础上加以说明。2.如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能起到强烈的对比,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4.如用比拟词造句,就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5.如果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你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本题词语“鲜红的彩旗”搭配不当,所以去掉“鲜红的”。
(5)本题考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10. 海岸线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人最容易做梦
11.B
【解析】
【分析】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2)从“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可知,魏格纳通过研究海岸线,结合蚯蚓分布,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然后他产生一连串疑问,接着进行反复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人最容易做梦的结论。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12.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猜想不会是巧合,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大陆漂移说”;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转眼珠,很奇怪,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研究成果。
13.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14. 不只一个,还有和它一样的事。 说明有和前一件事相似的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对魏格纳事例的叙述。
15.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转眼珠。
16.因为第④段是补充说明不是偶然经历一次“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这个过程,就能发现真理,而是要一直“善于独立思考”,要“锲而不舍”,使论述更加严密完整;同时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7.第③中“见微知著”是发现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后面使用逗号;第④段中,“见微知著”与“善于发问”是并列的短语用来修饰“能力”的,所以后面使用顿号。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章第一段写了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猜想不会是巧合,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大陆漂移说”。
文章第二段写了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转眼珠,很奇怪,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研究成果: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选文中的两个事例都是按“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的思路叙事的。叙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时,首先说明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接着提出问题: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然后反复研究: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最后得出结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叙述阿瑟林斯基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时,首先是说明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然后反复研究: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14.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无独有偶”的意思是不只一个,还有和它一样的事。在文中说明有和前一件事相似的事,承接上文“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酸变色,发明酸碱试纸”,引起下文对魏格纳事例的叙述。
15.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在文中说的是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于是反复研究得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这一结论;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转眼珠,于是反复研究,得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这一结论。所以“见微知著”与“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吻合;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转眼珠。”相照应。
16.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选文第④段是补充说明不是偶然经历一次“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这个过程,就能发现真理,而是要一直“善于独立思考”,要“锲而不舍”,使论述更加严密完整;同时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所以不能删去。
17.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第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中“见微知著”是发现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句子后面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第④段“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中“见微知著”与“善于发问”是并列的短语用来修饰“能力”的,所以后面使用顿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