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鄙夷(bǐ) 石蕊(luǐ) 漩涡(xuán)
B.酸碱(jiǎn) 辩斗(biàn) 弓缴(zhuó)
C.鸿鹄(gào) 蝎子(xiē) 钵子(bō)
2.下列名言的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C.有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荀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不如)
B.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
C.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乎?"(这里指天气很热)
D.孔子不能决也。(决心,决定)
4.文文想在习作的开头说明“多读课外书”的好处,引用名句( )最恰当。
A.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B.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二、填空题
6.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
建树 敏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花圃 蚯蚓 无独有偶 锲而不舍
追根求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清脉络,内容梳理第三步。
1.《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儿认为日中时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小儿辩日》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玛琪不打算争吵下去,便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里来教我功课。”(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 你干脆别读这本书。(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口语交际。
六(5)班举行了“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的辩论会,下面给出了正方观点,请你写出反方观点。
正方:关于“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 这个辩题,我方辩友一致认为:电脑时代需要练字。首先,练字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写字是人特有的功能,是大脑思维的延伸和表述,练字 能锻炼大脑。其次,写一手好字是一种艺术,字的艺术也是人类特有的,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再次,练字还可以延续中国的文化。我国的书法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现在它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小篆、金文等多种字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让它流失。
反方: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文后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dǒu dòu),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0.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划出。
11.我会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
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 日始出:__________ 日中时:_________
12.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将他们的观点和理由补充完整。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
第二个孩子 __________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4.“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
失败是个未知数
岑 桑
你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达不到录取分数线,比赛争不到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吸取教训、再接再厉的道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已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网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了。将军深受鼓舞,后来重整旗鼓,终于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
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的道理吗?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1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整旗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要说明的观点是( )
A.失败是个未知数。
B.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C.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D.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17.本文在论述观点时多次运用比喻,如以________来比喻人生受挫折, 以“岔道”分出两条路”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短文用“你认为对吗”这个问句收束全文,其表达作用是( )
A.照应开头,引人思考。 B.照应结尾,揭示主旨。
C.设置悬念,拓开话题。 D.照应开头,完善结构。
19.短文举了什么事例?以此来证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为什么说“失败是一个未知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1.习作
你理想中的2155年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写。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4.字数不少于4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的辨析,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A项,“石蕊”的“蕊”应读“ruǐ”。
B项正确。
C项,“鸿鹄”的“鹄”应读“hú”。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出处。
A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B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苟”表示如果。比喻不断反省自身和不断革新,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C项,“有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情做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制。这告诉我们要积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法”是效法,仿效的意思。“周”指周密、周到。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D项“孔子不能决也”的解释为:孔子听了之后也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其中“决”的意思是判断。
4.C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解答这道题,要先明白题目的要求是“‘多读课外书’的好处”。
A项告诉人们要读书;
B项告诉人们读书的方法;
D项告诉人们读书要趁早;
C项从“读书破万卷”可以看出读书多,“下笔如有神”写出多读书的好处。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句子排序题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这类题型是对句子和句子之间内在逻辑的考查。
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步骤是:
①先阅读所有句子,粗略了解大意;
②根据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尾句;
③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
④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进行排序;
⑤再读排列后的语段,检查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这句话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因此放在第一位;“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这句话内容上紧接“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应该放在第二位;“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这句话解释了读教科书的必要性,紧接“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要放在第三位;“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这句话意思发生了转折,说明了读书要超越读教科书,要放在第四位;“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这句话总结,放在最后。由此即可知,本题正确的的排序是:③②⑤④①。
6.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解析】
略
7. 在相同条件下持不同的态度做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远者小,近者大 远者凉,近者热 孔子不能决 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解析】
略
8. 玛琪不打算争吵下去,便说,她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她家里来教她功课。 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
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
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即:玛琪不打算争吵下去,便说,她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她家里来教她功课。
2.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前后两个句之间存在假设关系,可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相连,第一个句子的“。”改为“逗号”。
9.我方的观点是:电脑时代不需要练字。因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有了先进的电脑,沟通交流、发文件等非常快捷,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变化,不要再花时间练字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辩论需要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表明立场。
本题为开放题型,反方即选择不需要练字,可以从电脑带来的便利上入手,表述合理即可。
10.dòu
11. 争辩、辩论 开始 时候
12.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13.C
14.B
【解析】
【分析】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10.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
斗:
dǒu。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形容事物之大:~胆。形容事物之小:~室。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圆形的指纹:~箕。~纹。古同“陡”,高耸的样子。〔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古同“陡”,突然。
dòu。对打:~殴。战~。比赛胜负,争胜:~力。~劲。~智。~志昂扬。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牛。~蟋蟀。拼合,对准,凑近:~眼。古同“逗”,逗引。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能力。
“组词法”:将要解释的字组词,通过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单个字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围绕太阳为话题的争辩。辩:争。
日始出:太阳刚刚升起的。始:刚刚,才。
日中时:正午的时候。时:时候。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一个孩子观点的理由可以定位到第四自然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可以定位到可以定位到第三自然段,“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
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朗读。
从音节划分古诗节奏: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根据意思划分。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综上所述,朗读停顿最恰当的划分应该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4.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孔子不能决也。”译文: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15. 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16.D
17. 栽跟头 成功与彻底失败
18.A
19.文中举了一位将军重整旗鼓打垮对手的故事,以此来证明失败并非最终结果,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成功的道理。
20.因为失败后既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重获成功的可能。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一蹶不振:意思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重整旗鼓:意思是指重新整顿战旗战鼓。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之后,重新聚积力量,准备再干。
16.
本题考查找论点。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可知本文主要说明的观点是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17.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可知用栽跟头来比喻人生受挫折。
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可知用“岔道”“分出两条路”来比喻成功与彻底失败。
18.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开头“你尝过失败的滋味吗?”,可知结尾处“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的作用是照应开头,引人思考。
1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四自然段内容:威灵顿将军滑铁卢之战打垮拿破仑的故事,以此来论证失败并非最终结果,化悲痛为动力,就有可能成功的道理。
2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内容“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可知之所以“失败是一个未知数”是因为,因为失败后既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重获成功的可能。
21.范文:
我理想中的学校
一转眼,就到了2155年,我见到了我理想中的学校。
早上,我一出门就看见门口有一辆奇特的小车,车上有一个小人,那小人的胡子都拖到地上了,那小人见我出来了,就对我说:“你怎么才出来呀,我都等你半天了,快上车吧。”我的脚好都不听我的使唤了,向着那辆小车走去。上了车,我才清新过来。只见那小人的胡子分成了两半儿,那胡子就像我们的脚一样,去蹬车轮子。风声从我耳边刮过,我问那小人:“你是谁呀,你的胡子怎么这么长?”那小人说:“我叫莎莎,至于我的胡子,你就不要管了。好了,到学校了,你该下去了下午我来接你。”说着,我的双脚就落地了。我一看我的校园,啊!真是太美了。我一眼看见了我的同桌毛毛,就跑过去跟他一起进校园了。到了教室,我看见教室里没有一套桌椅板凳,教室里怎么没有桌子椅子哪,我见别的同学走到自己的位置前,桌椅就自动出来了。真神气呀,我也试试吧。我走到自己的位置前,桌椅也自动出来了。我坐到椅子上,正准备拿书。忽然,从地下伸出一只机器手来,帮我把书拿了出来。上课铃响了,我赶紧坐好,等着老师来讲课。老师来了,她对我们说:“今天我们学第九课《春天》,请同学门把书打开到九十九页。”老师用我们打书的时间,按了一个黑板上的黑点,教室就变成了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样子。第一节课下课了,下节是体育课,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几朵乌云,就要下雨了。糟了,体育课上不了了。老师说:“不用着急,我肯定让你们上得了。”老师又按了黑板上的另一个黑点,后边的墙出现了一个大洞。我们这节的体育课就在那儿上了。时间过的真快,一天就结束了,那个小人又到校门口来接我了,我看到她很高兴。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学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写一篇想象作文,要求以“你理想中的2155年的学校”写一篇习作。想象2155年学校的情景,因此要重点写变化,学校的变化,人的变化,生活的变化……由于写作范围广泛,因此要理清思路,选择合适材料进行写作。
写作思路:写想象作文应和写记叙文一样,在写法上也要写“实”,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想象作文也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章法结构,使人读起来能感到文通宇顺,条理清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构思:
开头:开门见山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