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题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通过在语境中朗读拼写字词,学生能够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2. 通过观看微课和圈画相关词句,概括分析本文的“所至”“所见”“所感”。
3. 通过反复朗读3、4段文字,品味本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配套习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梁衡笔下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作者去了两次壶口瀑布。雨季时大着胆子下到滩里,发现瀑布像“一锅沸水”,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zhèn ěr yù lóng①_______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让人心生害怕,于是匆匆逃离。
枯水季节时,作者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游目四顾,发现了河中有河之神奇,明确“壶口”的来历。看到河道上的黄浪,互相挤着、撞着,tuī tuī sǎng sǎng②______,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shà shí③______碎成堆堆白雪,这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作者不禁打了个寒噤④______。
壶口瀑布也有阴柔之美的一面,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细流,或钻石觅缝,汩汩⑤_____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⑥____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2.请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批注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完成下表。
“所至” 观察视角 “所见” “所感”
雨季时,下到滩里
枯水期,定在河心
3.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震耳欲聋;②推推搡搡;③霎时;④jìn;⑤gǔ;⑥xuàn
“所至” 观察视角 “所见” “所感”
雨季时,下到滩里 俯视 一锅沸水、水势浩大 令人害怕
枯水期,定在河心 游目四顾、俯仰转换 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姿态万千的阴柔之美、水石相激以柔克刚之性 由水的多姿想到人的多情;由水与石的关系想到黄河和民族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精神
3.参考示例:作者的动词使用特别精准。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作者运用大量动词,如“挤”、“撞”、“推”、“搡”、“碎”字,突出黄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状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如此,把“撞”的情态描写地细致生动,写出了水道之窄、力道之猛、水势浩大、气象恢弘的特点。
再如“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作者重复使用5个“跌”字,三个“碎”字,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一跌再跌的动态,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
【教学背景】
本文编排在统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初步接触过游记类文章,所以对此类文章并不陌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在旅游中‘阅读’和认识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游记特点”“把握写景角度和方法”“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参照本课“思考探究”,分析景物特征和理解作者感受。据此,设定4个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4个活动,明确游记类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同时体味梁衡散文文质兼美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作者观看瀑布的时间词和观察点,学生能理清本文的游踪;
2.通过圈画批注文中运用不同视角描写瀑布的相关词句,学生能具体分析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姿态万千、刚柔相济的特点;
3.通过摘选积累和品析本文语言,朗读感受其音韵美,探究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学生能体味梁衡散文文质兼美的特点;
4.通过对比阅读古诗《壶口瀑布》和游记《壶口瀑布》,品析朗读本文议论抒情句,并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学生能体会博大宽厚、柔中有刚、不畏磨难的黄河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摘选积累和品析本文语言,朗读感受其音韵美,学生能体味梁衡散文文质兼美的特点;
2.通过对比阅读古诗《壶口瀑布》和游记《壶口瀑布》,品析朗读本文议论抒情句,并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学生能体会博大宽厚、柔中有刚、不畏磨难的黄河和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涵咏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人曾这样描述壶口瀑布,“十里涛声雷贯耳,千重骇浪目惊心”,可见壶口瀑布水势浩大、让人惊心动魄。今天,我们就在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中,去感受欣赏这惊心动魄之美。
活动一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圈画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的时间词和观察点,理清本文游踪。同时思考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的壶口瀑布?
学生分享交流明确:作者的游踪是从雨季时下到滩里,再到枯水期定在河心。预设学生可以回答感受到一个气势澎湃、磅礴无比、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
活动二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刚刚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观察视角,写出了壶口瀑布具体有哪些特点?请大家重点品读枯水期时去看瀑布的段落,圈画作者观察视角词语,并在书旁批注瀑布特点。
学生分享交流明确:作者定点换景,视角为俯仰结合,反复转换。
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发现了河中有河之奇;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用“挤、撞、推、搡、跌”等动词,写出了瀑布磅礴之势;然后视线随河水俯仰转换,写河水碎为水雾之险;接着平视龙槽,描河水之百态,用“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等整句,写出了瀑布姿态万千之象;最后收回脚下,俯视巨石,用“被水凿得窟窟窍窍”等对巨石的描写,写出了瀑布以柔克刚之性。
活动三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1.细读第3、4段,任选一处精妙语言,进行朗读,并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分享交流明确:
(1)从用词的角度,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例如在第3段接连用了“挤、撞、推、搡、碎字,也写出了水道之窄、力道之猛、水势浩大,气象恢弘的特点,可见用词精准,别具匠心。
(2)从修辞的角度,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手法,例如作者在第四段把轰然而下的瀑布比作“飞毯”和“钢板”,比喻新奇,写出了瀑布水流密集、凶猛有力、浑厚庄重的特点。之后“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这些水仿佛有人的心态,效果奇妙。最后又运用排比短句,写出了水的变化多姿。
(3)作者还在描写中穿插故事,余味无穷。例如,第三段的结尾穿插了一头黑猪掉进去,身上的毛全部被拔光的事例,侧面烘托了浊浪汹涌、水势猛烈的特点。
(4)从画面的角度来看。作者既看到了气势恢宏的景象,又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既有势如千军万马的宏大画面,也有如丝如缕的细小水流;既有远处的排排黄浪动态之景,也有眼前的脚底之石的静态描绘,可谓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画面多姿。
2.在用词方面,本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全文共一千多字,却有55处四字词语,那么作者梁衡为什么要用如此多四字短语呢?四字词语到底有什么妙处呢 请同学们先把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圈出来,并读一读。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请同学们第一遍自由朗读,感受词语本身带来的气势恢宏的场面。
请同学们第二遍朗读,把这四字词语分成二二节拍来读,说说又有哪些感觉?
请同学们第三遍朗读,拿出双手,跟随节奏,拍打桌面,越读越快,说说还有哪些感觉?
学生分享交流明确:原来作者用的这些四字词语本身有着节拍韵律之美,如此多四字词语形成如板如瀑、如川如流的语言气势,本身能表现瀑布的汹涌澎湃之势,这与壶口瀑布本身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之势的特点完美吻合。
3.同学们,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先生说:“梁衡的散文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言外之意是他的文章规范有余而灵动不足,他特别喜欢运用大量四字词语,例如本文才一千多字,却有55处四字词语,达220字之多。你们怎么看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
首先,这些四字词语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铿锵有力。
其次,这些四字词语放在一起朗读,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能体现壶口瀑布气贯长虹、声吞山河之势。这个在刚刚的朗读体验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
第三,它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瀑布本身特点,在内容上也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如“排排黄浪、堆堆白雪”嵌入叠词、颜色词和比喻修辞,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用了特别的量词和形象的喻体写出瀑布水势劲猛、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而“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等四字词则写出了瀑布被撞击被阻拦后的各种景象,写出了它姿态万千的柔性之美。
那为何谢有顺先生会说他的文章少了恣肆和灵动呢?主要是因为在魏晋时期,中国盛行骈体文,注重平仄音韵和藻饰华丽等形式技巧,但这种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外在的形式也束缚了内容的表达,导致很多文人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平仄音韵而忽视了内容意蕴表达,所以被后世诟病。
梁衡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本文中他很好地继承了这种文体的优点,达到了句式工整、音韵和谐的形式之美,但同时他也巧妙地规避了骈体文不注重内容意蕴的缺点。他所选用的四字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能体现壶口瀑布的特点,更可贵的是有些词语还指向黄河精神,如“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词,可谓形神兼备,做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高度统一,总的来说,梁衡的《壶口瀑布》在自由与雕琢、潇洒与匠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活动四 :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1.诗文对比探精神
历来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很多,如明代刘子诚在《壶口》一诗中写道“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清代葛临洲在《壶口秋风》中写道“万里洪流声怒号,天开一堑势雄豪”。这些古诗与本文在体现壶口瀑布上有何异同。
学生分享后明确:这些古诗文都突出了壶口瀑布声震天地、势极雄豪的外在特点,而本文由水的多姿想到了人的多情,由水与石的关系想到“黄河精神”等,写出了内在神韵。
2.链接材料悟精神
请同学们朗读文中写“黄河精神”的句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仅仅指黄河水的精神吗?请同学们看几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1:梁衡,山西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写此文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
资料2: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资料3: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地,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
学生分享后明确:梁衡,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正如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且,本文写于1986年。可见,作者虽在写黄河精神,实则写民族精神,是对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和赞美,对整个华夏民族的以柔克刚、不屈不饶、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讴歌。
千描万刻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梁衡散文之美,美在哲理,美在精神!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升作业:自主阅读其它游记,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比较他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总结】
本课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思考探究”设定四个教学目标,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及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涵盖了事实性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维度,兼顾“识记、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认知维度。设计四个教学活动,关注游记体裁文章的三要素即“所至”“所见”“所感”,同时与四个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巧妙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本课还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要素 SOLO层级(学生思维发展) 核心素养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朗读、圈画 两个季节和观察点的词语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通过单点的文字信息确定“作者游踪”这一贯穿文章的线索。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圈画视角转化词; 2.品读批注景物描写句。 “俯仰结合,反复转换”的视角转换词; 壶口瀑布雄浑壮阔、姿态万千、刚柔相济的特点。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通过批注品读并分析不同视角下的景物特征,从多个思维原点出发分析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姿态万千、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1.摘选积累四字词。 2.品味探究独特的语言表达。 1.如板如瀑、如川如流的四字词; 2.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语言特点。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探讨辨析四字词语的节拍韵律和内容表达,从多个思维原点出发品味语言的精妙独特。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对比分析古诗《壶口瀑布》和游记《壶口瀑布》; 2.结合背景材料探究民族精神。 形神兼备的游记写法; 2.博大宽厚、柔中有刚、不畏磨难的民族精神和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生命哲理。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通过诗文对比和背景材料了解梁衡其人其文,能够从文学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深化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拓展问题的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2.文化传承与理解。(共15张PPT)
17《壶口瀑布》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2.请同学们先把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效果。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与瀑布本身特点完美吻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说:“梁衡的散文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
你怎么看?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1)涌来万岛排空势,
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壶口》
(2)万里洪流声怒号,
天开一堑势雄豪。
——清·葛临洲《壶口秋风》
(3)如云飞沫湿衣襟,
壶口惊涛落万钧。
——林默涵《观壶口瀑布》
声震天地、
势极雄豪
的外在特点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黄河精神
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01
02
03
梁衡,山西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写此文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
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地,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
虽在写黄河精神,实则写民族精神,
这是对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和赞美,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以柔克刚、不屈不饶、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讴歌。
梁衡散文之美,美在哲理,美在精神!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
2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2
2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3
2
诵读感悟语段悟精神
4
课
堂
总
结
基础作业: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升作业:自主阅读其它游记,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比较它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异同点。
作业
感谢聆听(共37张PPT)
17《壶口瀑布》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十里涛声雷贯耳
千重骇浪目惊心
一、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作者的游踪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后你感受到一个_________的壶口瀑布。
告 诫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漩 涡 寒 噤 迂 回 汩 汩
震耳欲聋 怒不可遏
jiè
sǎng
shà
chí chěng
xuán wō
jìn
yū
gǔ
lóng
è
一、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作者的游踪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后你感受到一个_________的壶口瀑布。
雨季时下到滩里
枯水期定在河心
二、品析景物语句——析特点
听读描写枯水时期瀑布的段落,圈画作者观察视角词语,并在书旁批注瀑布特点。
音频来源于“哔哩哔哩”里的“许拙读书”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俯视龙槽,
发现河中有河之神奇。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仰观河面,
看出浊浪汹涌之雄浑。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俯仰转换,
看河水碎成水雾之险。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平视龙槽,
描河水姿态万千之象。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俯视巨石,
写瀑布以柔克刚之性。
二、品析景物语句——析特点
听读描写枯水期时瀑布的段落,圈画作者观察视角词语,并在书旁批注瀑布特点。
定点换景,俯仰结合,游目四顾
俯视龙槽——发现河中有河之奇
仰观河面——感受磅礴雄浑之势
俯仰转换——写其碎为水雾之险
平视龙槽——细描姿态万千之象
俯视巨石——特写以柔克刚之性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1.细读第3、4段,任选一处精妙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赏析:作者运用大量动词,如“挤”、“撞”、“推”、“搡”、“碎”字,突出黄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状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如此,把“撞”的情态描写地细致生动,写出了水道之窄、力道之猛、水势浩大、气象恢弘的特点。
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用词精准,别具匠心
赏析:重复使用5个“跌”字,三个“碎”字,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一跌再跌的动态,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例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用词精准,别具匠心
赏析:运用新奇的比喻,把轰然而下的瀑布比作“飞毯”和“钢板”,写出了瀑布水流密集、凶猛有力、浑厚庄重的特点。
例3: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的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生动传神效果奇妙。
例4: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赏析:运用排比短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写出了水的变化多姿的阴柔之美。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具体可感。
例5: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多种修辞,生动形象
赏析:穿插了一头黑猪掉进去身上的毛全部被拔光的事例,侧面烘托了浊浪汹涌、水势猛烈的特点。
例6: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巧用穿插,侧面烘托
从全文画面来看:
作者既写了所见气势恢宏之景,又写了所闻震耳欲聋之声;
既有势如千军万马的宏大画面,也有如丝如缕的细小水流;
既有远处排排黄浪动态之景,也有眼前脚底之石的静态描绘。可谓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画面多姿。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动静相宜,画面多姿
17《壶口瀑布》
主讲人:黄中英
学校: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2.请同学们先把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效果。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与瀑布本身特点完美吻合
三、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说:“梁衡的散文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
你怎么看?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震耳欲聋、浪沫横溢、雾气弥漫、水浸沟岸、雾罩乱石、轰然而下、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排排涌来、平坦如席、浑厚庄重、扑面而来、
一川大水、一卷飞毯、一卷钢板、拢成一束、推推搡搡、横跨龙槽、
如丝如缕、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钻石觅缝、匆匆逃离、隐隐如雷、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深不可测、淌过石板、从从容容、前呼后拥、畅畅快快、平坦如席、
如钢似铁、窟窟窍窍、蜂窝杂陈、至柔至和、怒不可遏、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日夜不止、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1)涌来万岛排空势,
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壶口》
(2)万里洪流声怒号,
天开一堑势雄豪。
——清·葛临洲《壶口秋风》
(3)如云飞沫湿衣襟,
壶口惊涛落万钧。
——林默涵《观壶口瀑布》
声震天地、
势极雄豪
的外在特点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黄河精神
季羡林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当代散文家中,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01
02
03
梁衡,山西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写此文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散文风格推崇“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
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地,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
虽在写黄河精神,实则写民族精神,
这是对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和赞美,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以柔克刚、不屈不饶、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讴歌。
梁衡散文之美,美在哲理,美在精神!
四、诵读感悟句段——悟精神
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
1
2
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
2
2
探究遣词造句品语言
3
2
诵读感悟语段悟精神
4
课
堂
总
结
基础作业:反复阅读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升作业:自主阅读其它游记,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比较它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异同点。
作业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