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楚辞湘夫人〉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之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说“木叶”
林庚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是建构诗歌大厦的基石。
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本文就是一篇探究意象形成与特点的文章。
文本研读
【任务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1.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
木叶
树叶
落叶
落木
木
树
说
﹃
木
叶
﹄
阅读思考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6.你能用图画的形式直观表达不同意象的内涵区别吗?
意象 时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树:繁茂枝叶
层层浓阴
叶:绵密 层层浓阴
与树有相似的联想
木:落叶因素 疏朗
木质 干燥 透着黄色 联想到树干
落叶:春夏之交
水分(属于雨)
繁密
木叶:属于爽朗的晴空
清秋 飘零 疏朗的气息
属于风 微黄 干燥
落木:无清秋气息(寒冬)
无无绵密之意
干黄 比木叶更空阔
评价任务
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波纹相似,极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用线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