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珍爱生命”板块 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单县五中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13561336940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274318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锦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眼神悠悠,如是轻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天叶之静美”——泰戈尔却多了许多的豁达与从容。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谁能够全然超脱于生死之迅忽,全然不顾死之逼仄?于是乎,我们会在某个鸟提的花朝为生命的绚丽多姿欣喜若狂,也会在某个日落西山的黄昏为生命的“终期于尽”暗自神伤。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高更这一问问住众生,一问问到千古。当我们开始追问生命的缘起、归宿和意义时,我们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然而,我们,却又总是在欢乐时挥霍了青春,在青春不再时怀念生命的可爱。
也许,生命确是我们终极的问题。逃无可逃,,最后还是要直视直面。尤其是当不幸、厄运、疾病、坎坷降临的时候,我们唯有直视人生的困窘,唯有直面命运的捉弄。我们得鼓足勇气,得满怀希望。。
本单元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 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两个专题进行:专题一,“精神支柱”。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并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研究其作品的丰富内涵。专题二,“生命之歌”。在第一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进行专题创作,谈出自己对李白的独特感悟,并把这份感悟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让“珍爱生命”的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基础知识。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手法。
4.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5.训练学生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利用“珍爱生命”开展研究性学习。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8)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4.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P9)
5.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文章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P19)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主人公们的顽强自信的情怀来自何处?
3.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精神支柱” ( 3课时)
专题二:“生命之歌” ( 3课时)
专题一
“精神支柱”
所需课时
(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单元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 进行拓展研究。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让“珍爱生命”的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们的内心深处。从而真正了解珍爱生命的含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重点基础知识。
2、积累本单元重要素材。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我与地坛》集中表现力史铁生对生命价值的哪些思考?
2.《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蕴含哪些复杂的情感?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和必修二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高一年级公开课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我与地坛》(节选)
一、珍爱生命
谁能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在青春年华突然瘫痪的史铁生的心情?
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二、体验母爱——读第二部分3、6、7段,分析鉴赏。
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
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
三、丰富内心世界
残疾人因为客观的缺陷不能象正常人那样与世界交流,他们或行动不便,或看不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或听不到大自然的美妙天籁,所以,残疾的人更善于和心灵对话,与上帝私语,这就构成了史铁生独特的轮椅视角。在这种视角中,作者多虚写,少实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白,长于议论和抒情。
读(一)2、3段。
在史铁生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带着感情,“物我相融”,他用心灵来观照一切。对于母亲的爱,更多的也是通过描绘内心感受写出来的。这些是我们在今后作文中要学习的,生活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丰富。
第二课时:《最后的常春藤叶》
1、大家读了小说,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请谈一谈你认为这篇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2、原来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在墙上的。请根据文章中有关内容,说说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3、大家看作品的第30节,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你认为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4、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们,你能发挥你的想像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吗?
5、刚才大家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现在请大家再看作品,请在文中找一找,这最最关键的“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的?
6、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7、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
第三课时:回顾情节 体味情感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2.重点研讨:史铁生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4.能准确无误地背诵重点篇章段落,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5.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展示有独到之处,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专题二
“生命之歌”
……
(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单元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 进行拓展研究。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让“珍爱生命”的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研习文本时,要注意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想像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战胜困难的信念等,领悟《鸟啼》中字里行间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好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从而真正了解珍爱生命的含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从课文中归纳出假如有三天视力作者所要看的东西并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来对待生活的?
2、认真阅读作者真诚规劝世人的语句,谈谈其语言艺术的效果和其中蕴涵的哲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提出要求:作者对假想中的三天光明的具体安排是怎样的?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安排?
2、老师提示:抓住关键词句。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组思考第二天、第三天的安排及原因。
第二课时:
1、哪几节写鸟啼?哪几节写启示?
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又获得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3、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4、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有什么样思考?
补充: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5.教师进行主题单元学习总结。
第三课时:
熟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试写一篇能够展示生命顽强不屈的文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