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一、选择题
1.北极地区是指 ( )
A.整个北冰洋和邻近的海域
B.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和沿岸的岛屿
C.北极圈以北的陆地和岛屿
D.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陆地和岛屿
读南极及周边地区图,图中虚线为某次科学考察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
图3
2.本次科学考察从①地东部出发,沿图中箭头方向航行至中山站,先后经过的大洋为 ( )
A.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大西洋
C.印度洋、太平洋 D.太平洋、印度洋
3.有关此次科学考察的情况,不可信的是 ( )
A.考察时间可能为11月至次年2月
B.考察期间遭遇了恶劣天气烈风、暴雨
C.在大陆上看见成群的企鹅
D.该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4.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在南极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 B.在南极海域捕鲸
C.把垃圾埋在雪地下面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使用
(成都中考)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近几年前往北极旅游的人数增多,“北极游”逐渐兴起。据此完成5~6题。
5.“北极游”中,可能看到的动物是 ( )
图4
6.“北极游”的兴起,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
A.加快冰川积雪融化
B.利于研究原始的自然环境
C.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D.利于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
(临沂中考)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船由上海出发,于2021年5月7日安全返回。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主要原因是南极地区 ( )
A.严寒、烈风、白色荒漠,自然环境恶劣
B.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丰富,且拥有原始的自然环境
C.能观察到极昼、极夜、极光等自然现象
D.不受地震、火山等活动的影响,地壳较稳定
8.2021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用“警示”一词报道了南极部分地区的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的现象,并称该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
A.南极烈风带来了有颜色的颗粒物
B.夏半年积雪融化变薄露出下面岩石的颜色
C.气候变暖,导致微型藻类在雪中生长繁殖
D.南极考察人员乱扔生活垃圾导致积雪受污染
二、综合题
9.读南极地区简图及南极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我国选址奠基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164°E,75°S)半球位置是 半球、南半球。
(2)若科考船经中山站,再驶往罗斯海新站,行驶路线如图所示,其中,由①地到②地的航行方向为 。
(3)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是相对适宜在南极科学考察和建设考察站的时间,结合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
(答出两点即可)
(4)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屋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如图所示,这样设计是为了 ( )
图6
A.防寒、保暖 B.防御动物侵袭
C.防积雪融水进入 D.防大风,防积雪掩埋
(5)自1984年开始,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了37次科学考察,每次考察都要克服冰障、大风、极寒等困难,你认为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1.D
2.A [解析] 读图可知,从①地东部出发,沿图中箭头方向航行至中山站,先后经过大西洋、印度洋。
3.B [解析] 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南极大陆至今无定居人口。
4.D 5.D 6.A
7.B 8.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南极地区科考价值以及气候变暖。第7题,南极地区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丰富,且拥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科考价值高。第8题,南极部分地区的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现象,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微型藻类在雪中生长繁殖。
9.(1)西
(2)自西向东
(3)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方便作业
(4)D
(5)了解全球环境变化;了解地球发展历史;考察生物物种;探测自然资源;进行其他科学实验等。(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