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大而无当”“诘难”“学究”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分层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检验书本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出现的难句的意思并分层概括观点。
2、学习作者运用到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明白“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针对网上用“醋”“喝白酒”等方法消灭病毒的谣言,运用自己的座右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进行驳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独立思考,不信谣,不传谣。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座右铭(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结合生活说说为什么?
3.书本中有很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中学生,我们更要多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那,该怎么读书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想法吧。
二.教师泛读,理解字词意思
傅彩 文采燥饰 学究 诘难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人情世故
大而无当:大却无底,指大的不切实际,不合用。
三.学生朗读,分层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围绕读书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文章哪个部分?
一.读书的目的、好处。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二.读书的方法。
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结合起来。
三.读书对人的帮助。
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四.重点难句理解
1.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书是对古人智慧的记述,以供后人借鉴学习,然而,书不尽言,言难达意,古人智慧的真义,需要用心去思维,而不能完全执于文字.且智慧必要用于现实的事功方为有用.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望君能学以致用.
2.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凡是能够钻研一门学问的人,都能够完善一个人的习性性格,养成良好的品性。书中的爱恨情仇,人间悲欢,无不让我们产生共鸣,仿佛亲历,进而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人生。
3.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但书中所陈述的(知识),如果不用现实的经验来验证,那么又是空洞的大道理,没有实用价值。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五.作者在论述观点的时候又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比喻论证: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把读书使人的才智的通畅比作是运动消除身体的各种病状,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弥补人的各种缺陷的论点。
2.举例论证: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举了三种书的例子,具体有利的论证了不同书有不同的读书方法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六.作业布置
1.摘抄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谈读书》。
2.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一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