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40: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通过明确文言词句翻译,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句、句式,理解本文文意;
2、熟读成诵,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音调的铿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3、通过分析课文,学习类比、对比、引用、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4、通过品味词句,体会和理解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傲岸的情操、安平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铭”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朗读纠音)
2、齐读了解作者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就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3、写作背景
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初探主旨
解题朗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韵脚
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2、听音频,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学生齐读,体会音韵美。
4、语言风格: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梳理文意。标注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稍后进行讨论。
预设:名(出名);斯(这);德馨(品德高尚);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2.学生翻译重点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明确主旨
1、 怎么理解标题“陋室铭”?
为简陋的屋子作铭,来(称述功德),功:功业;德:德行,也就相关品德。
2、文中哪两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是。
惟:只。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齐读原句和翻译。
板书:室 德 馨
精读明义:如何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第一层,引出陋室: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用什么引出“陋室”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神异。
板书:山 仙 名
水 龙 灵
齐读原句和翻译。
明确: “ 山 ” 和 “水 ” 比喻 “陋室”, “仙” 和 “龙” 比喻 “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 “灵” 的性质。像这种用相关的比喻来引出写作对象的手法,叫做 “比兴” 。通过用山水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齐读文章前六句原句,并尝试背诵。
(二)第二层,陋室特点: 陋室的环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特点呢?(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动词,蔓延到……上。
入:动词,映入。
翻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师:陋室的环境有何特点?
生答后板书:环境清幽宁静
齐读原句和翻译。
师:环境清幽宁静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点题“陋室”),另一方面也暗示(来的人少)。人少但不是没人来。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翻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未取功名的人。
师:交往的人物有何特点?
生答后板书:交往人物不俗
齐读“苔痕”四句并背诵。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翻译:可以弹琴,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齐读“可以”四句原句和翻译。
填空:“可以”两句从(正)面说,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雅);
“无……”两句从(反)面说,与前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板书:生活情趣高雅
填空: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既像隐士,又居于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让我们看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作者通过这三方面扣住主旨句,充分表现了“我”的品德好,因而“陋室”不陋。
齐读这八句,再感受陋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的特点。
背诵这八句。
(三)第三层,点明“陋室”不陋。
1、行文至此,作者都是在暗示“陋室”不陋,文章结尾却点明了“陋室”不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但在此之前,还有两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齐读原句和翻译。
师:作者通过用“诸葛庐”、“子云亭”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有引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道德与才能。暗示陋室不陋。
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语出《论语 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板书:古贤自况,反问点题。
(四)点明手法
这篇课文的就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同学们,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呢?(托物言志)那么作者写《陋室铭》是为了言什么“志”呢?
预设:表达的是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板书: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总结全文
如何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通过有山水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3、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从环境清幽宁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表现因为“我”的品德好,因而“陋室”不陋。
4、再运用类比,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点明陋室不陋,其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5、表达了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抱负、志趣和意愿。本文作者借助“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
朗读指导:请站在刘禹锡的立场上,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
老师激情朗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五、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和书下注释;
2、完成同步练习(后面附)
3、仿照《陋室铭》写一篇铭文,如《作业铭》《教室铭》《上网铭》等。
六、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环境清幽雅致,室内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
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
主旨: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