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2-12-14 15: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一、教学内容: 1、欣赏:《荫中鸟》、《鸭子拌嘴》 2、活动:声音的长短 3、欣赏:《两只小象》 4、唱歌:《在动物园里》 5、欣赏:狮子、大象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本单元通过游戏、模仿、歌唱、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3.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歌声表现不同情绪的歌曲。 2. 进一步熟悉“× -”和“×”,感受声音的长短。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歌曲《两只小象》《在动物园里》的录音带或CD以及伴奏带;打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荫中鸟》《鸭子拌嘴》《动物狂欢节》的CD或VCD、动画片《狮子王》。 (二)文字、图片 动物的图片(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鸟类的家园》图片、节奏卡片。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音乐活动从模仿动物的叫声入手,认识声音的长短,让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本单元的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五、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长短。 2.《在动物园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教师的弓1导下,边模仿叫声,边拍节奏,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将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播放狮子的叫声录音,请学生猜一猜它是谁? 3.学牛模仿,总结狮子叫声的特点:音长、低沉。 教师随即在狮子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4.一半学生拍节拍,一半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互换练习;全体学生手拍节拍,口中模仿动物的叫声。 5.一名学生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余学生猪。 6.教师在这种动物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7.依次将黑板上的动物,按叫声分类(方法同4)。 狮子: 小狗: 小鸡: × - × × × × × × 小猫: 鸭子: 老鼠: 可以变换方式,由个别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图片,放在狮子、老鼠、鸭子的图片下方,全体学生判断正误。 8.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听两遍录音)。 9.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 × × × | × × × 0 | × × × | × × × | 狮 子 睁 眼 看 我 们,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狮 子 跳 舞 多 起 劲,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五 色 小 鸟 吹 口 哨,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动 物 园 里 动 物 多 真 好 玩 真 好 玩, 教师念歌词,学生拍节奏Z学生跟着老师迈念歌词边拍节奏。 10.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1.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12.有表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13.两名学生为一组,选两种叫声不同的动物共同演唱。下节课课上汇报。 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绪反应。 2.是否掌握手拍节拍,口念节奏;节奏是否稳定。 3.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时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再加上老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 学生练习: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全体手拍节拍)。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响板),学生自由选择、讨论,练习刚才模拟的动物的叫声。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的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是狮子?体会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1.观看动画片《狮子王》片断。 1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色入手,理解乐曲音色中“威严”的感受:兽中之王——狮子。 13.听乐曲模仿狮子在森林中昂首漫步的神态。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掌握歌曲《在动物园里》的熟练程度。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练习的效果。 4.三声部合奏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5.是否注意聆听音乐,能否随音乐表现狮子威严走路的神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大象》。 2.唱歌《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2.欣赏《大象》,区分狮子与大象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的曲名? 2.欣赏《大象》:这也是一首描述动物的乐曲。听一听乐曲表现了什么动物? 3.这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狮王进行曲》更威严,这一首稍活泼。 4.告诉学生乐曲名称《大象》。 5.谁来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手交叉,两臂伸直于头顶,弯腰;左手托住右臂,右臂柔软的向上甩起,手腕下垂。 6.听音乐,学生自由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体会大象快乐的舞蹈。 7.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8.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9.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0.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演唱歌词。 11.自由讨论,如何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反映的态度。 2.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3.对比欣赏《大象》与《狮子》,能否区分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威严和活泼。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歌表演《两只小象》。 2.听赏乐曲《荫中鸟》。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歌曲三拍子舞蹈的韵律。 2.欣赏《荫中鸟》,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快感受,同时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 2.歌表演《两只小象》。展示上节课后学生自由创编的结果,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听赏《荫中鸟》,请你听听:音乐中什么动物在鸣叫? 4. 初听乐曲:小鸟怎么叫?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 5.出示图片:《鸟类的家园》请你观察。 6.图片上的鸟的家怎么了?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7.请你为鸟设计一个美好的家。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创作,也可在图画纸上创作。 8.复听乐曲,体会鸟儿在绿茵下快乐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学评价: 1.演唱《两只小象》掌握的熟练程度。 2.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情绪反应。 3.“为鸟儿设计家”是否积极投入。 4.欣赏《荫中鸟》时情感是否投入。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乐曲《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鸭子拌嘴》,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 2.将乐曲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图片上画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2.鸭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3.欣赏《鸭子拌嘴》:你听到了什么? 4.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到水擦演奏的老鸭时请举手,一组听到小镜演奏的小鸭时请举手。 5.任意扮演老鸭或小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6.你能将这段音乐讲述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7.请你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及参与率。 2.学生随音乐游戏时,能否投入。 3.学生用语言编织的故事是否流畅?有没有发挥想象?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