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自相矛盾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重难点)
4.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重点)
学习目标
我会写
máo dùn
yù
wú
矛盾 矛头
长矛
矛盾 盾牌
自相矛盾
赞誉 名誉
荣誉 声誉
吾辈 吾师
不要漏写第二笔点
注意盾字下面是“目” 。
上部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我会认
吾(辈) (自愧)弗(如)
多音字
夫
fú(夫天地者)
fū(夫妻)
下列图中出现的成语都是出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通过这两个字的古体字形,你知道“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各有什么特点吗
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的文章大多直接作为策文呈现给国君,文章多是他的谏策之言,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篇《自相矛盾》所刻画的“自相矛盾”的“楚人”所代表的是社会,上不讲实话,违背规律的愚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批判性,体现了韩非子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知识链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对韩非子的重视。但韩非子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作者介绍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wú
fú
fú
楚国人
卖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我
坚硬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锋利
有的人
不
回答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用
译 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课文哪些语句写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故事发生的起因是楚国有一个人在卖矛与盾。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楚人是如何叫卖的呢
故事的发展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 课文中围观的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其人弗能应也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张口结舌 尴尬无语
楚人此时的神态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楚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故事的结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留、换、补、删”四种具体方法。
1.保留原词。
2.改换词语。
3.增补词语。
4.删略词语。
拓展园地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课后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