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2惨烈的四年战事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2惨烈的四年战事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4 15: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复习: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二次工革导致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新、老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势均力敌、剑拔弩张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先进武器推波助澜黑云压城、大战在即、一触即发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 一战的爆发、经过和结果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惨烈的四年战事一战的爆发一战的经过一战的结果一、一战的爆发 思考:巴尔干为什么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
桶”?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巴尔干半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
民族成分,成为俄、奥争夺的焦点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英、法、俄、
意、日协约国同盟国德、奥匈、
土耳其、
保加利亚3、爆发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一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 二、一战的经过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二、一战的经过(1914 —— 1918)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重心:西线 马恩河战役 速决战 堑壕战东线:德挫败俄军攻势重心:东线 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重心:西线 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海上:日德兰海战 德海军未能突破封锁
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美、中参战 俄革命、退出协约国总反攻 保、土、奥匈投降
德革命、投降三、一战的结果
同盟国战败投降
协约国胜利,但元气大伤思考:那些因素导致了同盟国集团最后的
失败?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国内矛盾的尖锐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经过结果根本原因
:(不平衡)
三对矛盾
两大集团
三个推动因素
一个导火线两大集团
三条战线
五年战事协约国战胜
同盟国,但
代价沉重结论1:从背景来看,一战在整体上是一场非正
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除外)
结论2:从经过和结果来看,一战是一场带来巨
大破坏的,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同步训练:
1、在一战过程中,处于两线作战境地的有( )
① 英法军队 ② 德国军队
③ 俄国军队 ④ 奥匈军队
A、①④ B、 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
2、下列属于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战役是( )
① 马恩河战役 ② 凡尔登战役
③ 索姆河战役 ④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CD3、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
是( )
① 美国对德宣战 ② 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 协约国总反攻 ④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4、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
因素是( )
① 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 美国的参战
③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 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CC德皇威廉二世对
战争的胜利信心
百倍,他对即将
开往前线的士兵
宣布:“叶落之
前你们就能返回
故乡”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右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在一战中由于时任总参谋长的小毛奇错误地削弱右翼军队力量,加上俄军在东线提前进攻的牵制, “施里芬计划”成为泡影。施里芬兴登堡鲁登道夫他们在东线的出色指挥重创了沙俄军队,从此
此二人成为德军统帅中的黄金搭档,战争后期
德军指挥系统中的灵魂人物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三、美国参战与苏俄退出战争美国的“中立”
这是英国《笨拙》杂志上的漫画。途中,美国的鹰嘴中含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威尔逊对他说:“啊!我把你变成了一只多好的鸽子呀! 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独孤立的区域 ,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威尔逊总统的演说中暗示美国准备采取什么重大行动?
美国准备参加一战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
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
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
4月美国参战的理由。德国海军舰队无法突破英军
封锁,于是采用“无限制潜艇
战”来破坏英军的海上补给线
造成了大量无辜伤亡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立场会来一个180度大转
弯,由以前的中立变为参战?
初期中立原因:胜负未明、不便投机
中立地位、发战争财
后期参战原因:
1、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2、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
4、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5、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
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
利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中国的一战1917年十月革命
后,新生的苏维
埃政权宣布退出
不义的帝国主义
战争。有力地表
达了人民要求和
平和反战的立场,
鼓舞了欧洲各交
战国人民的反战
运动
结合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说说为什么它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土耳其奥匈帝国沙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