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新版九年级下册《7.2 碱及其性质》2022年同步练习卷(1)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石灰石和稀盐酸 铜和稀硫酸 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生石灰和水 硝酸铵和水.
A.
B.
C.
D.
向液体中加入固体,观察到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和固体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A. 是水,是氧化钙
B. 是水,是氢氧化钠
C. 是水,是硝酸铵
D. 是水,是氯化钠
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熟石灰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B. 熟石灰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
C. 熟石灰易溶于水
D. 熟石灰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
下列物质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有变化但和空气成分无关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 D. 生石灰
下列各组气体中均能用氢氧化钠来干燥的是
A. 氢气、二氧化硫 B. 氧气、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碳、氮气 D. 氮气、氧气
石蕊试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是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的部分、、、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 澄清石灰水变为蓝色
B. 无明显现象
C. 产生气泡
D. 石蕊试液呈紫色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氢氧化钠 D. 石灰石
碱溶液中都含有,因此不同的碱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
B.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 能与反应生成水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 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 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溶液分别吸收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吸收的效果比水好
B. 曲线是能溶于水的结果
C. 对比曲线和,可说明能与反应
D. 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和之间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向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有腐蚀性;
易吸收水蒸汽而潮解;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A. B. C. D.
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 装置:用氯酸钾制氧气 B. 装置:由进气收集或
C. 装置:制取氧气、氢气等气体 D. 装置:干燥,收集气体
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C. 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氯化氢气体
D. 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所示。
先推入的溶液是 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______;
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______。
常温常压下,体积水约溶解体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均良好,试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表中。
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______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 ______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 集气瓶中有气泡产生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中 ______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实验都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因为 ______。故都需要补充实验:将三个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为 ______,作为对比实验。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均处于关闭状态。
打开,将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内,立即关闭,观察到有少量白色浑浊产生。查找原因,该异常现象是因为氢氧化钠饱和溶液中混入了氢氧化钙,产生白色浑浊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该同学分析后确认,即使所加溶液中氢氧化钙达到饱和,反应后中仍无氢氧化钙剩余,说明理由 ______。
该同学进一步分析后确定,继续实验仍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为利于观察现象,打开前装置需要 ______;打开,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该过程中多孔玻璃球泡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实验后,将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对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需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______。
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等产品。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主要流程示意如图:
石灰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是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过筛的目的是拦截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碳化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小气球鼓起来;
铜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混合时不能放出热量,不能使小气球鼓起来;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能够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使小气球鼓起来;
生石灰溶于水时,能够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使小气球鼓起来;
硝酸铵溶于水时,能够吸收热量,不能使小气球鼓起来。
故选:。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应该是物质混合时能够放热或反应能够生成气体,温度升高或生成气体能使容器中的压强增大.
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答案】
【解析】解:、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形管内红墨水液面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向液体中加入固体,观察到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说明向液体中加入的物质溶于液体时吸热,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的原因溶于水吸热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
【解析】解:、熟石灰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故选项说法正确。
C、熟石灰微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熟石灰具有腐蚀性,熟石灰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生石灰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熟石灰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熟石灰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熟石灰微溶于水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苛性钠在空气中变质是因为二氧化碳;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变轻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是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是自身变稀,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四种物质在空气中质量均有变化,但只有浓盐酸是挥发氯化氢气体,与空气成分无关。
故选:。
苛性钠在空气中变质是因为二氧化碳;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变轻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是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是自身变稀.
空气中成分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变化的是氧气化学变化、二氧化碳化学变化、水蒸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可能,某些药品需密封保存就是常与这些物质有关系.
5.【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选项错误。
D、氮气、氧气均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均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选项正确。
故选:。
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干燥剂知识的考查,掌握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遇石蕊溶液变蓝色,是石蕊溶液变蓝色,而不是石灰水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则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现象为产生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石蕊溶液的性质,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借助图示的形式考查了常见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现象,掌握酸碱盐之间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增加,但是不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减小,故错误。
C、氢氧化钠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使质量增加,故正确。
D、石灰石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此题有两个条件,一是发生化学变化,二是质量增加。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答案】
【解析】解:、氢氧化钡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属于碱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钡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属于碱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C、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不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故选项正确。
D、能与反应生成水,属于碱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对比曲线和,可说明能与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曲线是溶解和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比曲线和,可说明能与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曲线在的下方、在曲线的上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2.【答案】
【解析】解: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以防止其变质,因此相关的性质主要是潮解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选:。
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利用这些知识对相关性质进行分析可解决此题。
此题是对固体烧碱的考查,解决的重点是能够对烧碱的变质特性有所了解,能知道其变化的实质,属常规性基础知识考查的题目。
13.【答案】
【解析】解:、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通过装置可以完成实验,故A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可以通过管进入,但是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通过管进入集气瓶,故B错误;
C、装置的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不能用该装置来制取气体,故C错误;
D、氯化氢气体为酸性气体,能够和碱石灰发生反应,故不能够用该装置来干燥氯化氢气体;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干燥和吸收装置,可以据此来解答该题.
熟练掌握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干燥装置的选择方法,特别是选择干燥剂时,要注意根据气体的酸碱性来选择,酸性气体通常选择浓硫酸干燥,而碱性气体通常选择碱石灰来干燥.
14.【答案】
【解析】解: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所以不能用氧化钙来干燥氯化氢气体,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来分析;
C.根据氧化钙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原理等,难度不大。
15.【答案】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
【解析】解:由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图,压强先减小,先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段压强不变,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基本停止,对压强没有影响。
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
。
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压强减小,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使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 水被压入烧瓶内 水被压入装置内,形成喷泉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水反应 等体积的水
【解析】解:、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造成装置内气压减小比较大,故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造成装置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烧瓶内;
E、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造成装置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装置内,形成喷泉。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都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水反应,故都需要补充实验:将三个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为等体积的水,作为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水被压入烧瓶内;、水被压入装置内,形成喷泉;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水反应;等体积的水。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再根据实际装置来分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要联系到外界大气压,与装置内的压力差;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水反应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或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 静置 氯化钙溶液进入锥形瓶,溶液变浑浊 使溶液充分接触 稀盐酸
【解析】解: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同学分析后确认,即使所加溶液中氢氧化钙达到饱和,反应后中仍无氢氧化钙剩余,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
故填:或;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
为利于观察现象,打开前装置需要静置,使碳酸钙完全沉淀在锥形瓶底部;
打开,观察到的现象是氯化钙溶液进入锥形瓶,溶液变浑浊,是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该过程中多孔玻璃球泡的主要作用是使溶液充分接触。
故填:静置;氯化钙溶液进入锥形瓶,溶液变浑浊;使溶液充分接触。
实验后,将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需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是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稀盐酸。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
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该过程中多孔玻璃球泡的主要作用是使溶液充分接触。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 化合 放热 大于
【解析】解: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为。
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化学方程式为: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形式为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反应过程放热。
过筛的目的是拦截大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碳化塔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化合;放热。
大于。
。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