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运动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蝗虫 ②章鱼 ③袋鼠 ④狗 ⑤飞蛾 ⑥大象 ⑦海龟 ⑧马。
A. ①③⑦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④⑥⑧
《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播出以来,让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都与生物学有关。下列诗词中的动物与其运动方式对应不当的是( )
A.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飞行、游泳
B.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行走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跳跃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飞行
如图是关节示意图,图中⑤的结构名称是( )
A. 关节头
B. 关节窝
C. 关节软骨
D. 关节囊
裁判员判断竞走运动员动作是否犯规的依据是( )
A. 双臂是否前后摆动 B. 两脚是否同时离地
C. 两脚是否交替运动 D. 身体是否平衡
几名同学讨论动物运动的意义,他们提出的观点中,最全面的是( )
A. 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
B. 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
C. 有利于动物逃避敌害
D. 有利于动物的生存、生殖和种族延续
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 )
A. 有机物约为 B. 有机物约为 C. 有机物多于 D. 有机物少于
周一升旗仪式上,同学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向国旗敬礼,在敬礼过程中,提供动力和起支点作用的,分别为如图所示的( )
A. ①② B. ②① C. ①③ D. ③①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鲫鱼用鳍游泳 B. 家鸽用翼膜实现飞行
C. 龟用四肢行走 D. 青蛙用蹼爬行
“告别童年,青春起航”,某校为七年级同学举行了少先队离队仪式,敬好最后一次队礼。下列关于敬队礼动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
B. 依靠一块骨骼肌参与即可完成
C. 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D. 完成敬礼动作需要消耗能量
下列动物的行为中,获得途径与另外三种不同的是( )
A. 蚯蚓走迷宫 B. 新生儿吮吸母乳
C. 蜘蛛结网 D. 公鸡报晓
下列行为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 鸟类育雏 B. 猴子骑单车 C. 蚂蚁筑巢 D. 飞蛾扑火
下列关于运动与行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B. 人掷出铅球的一瞬间肱二头肌收缩
C. 仅靠骨和关节就能完成运动
D. 先天性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的基础
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成语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虎背熊腰 B. 螳螂捕蝉 C. 贼眉鼠眼 D. 尖嘴猴腮
对如图几种鸟类的行为,判断错误的是( )
A. 图①美国红雀喂金鱼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B. 图②孔雀开屏属于繁殖行为
C. 图③蜂鸟采食花蜜是取食行为
D. 图④大山雀偷喝牛奶是后天学习行为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
①两只蟋蟀争斗中,一只退却逃走
②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趁机逃脱
③野兔发现天空中的鹰在盘旋时,立即飞跑逃回洞穴
④蝗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十分相似,有利于隐藏自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许多都有节律行为。下列有关节律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蝙蝠喜欢在夜晚活动,这是明显的周节律
B. 人与灵长类动物的雌性个体有月经周期,属于月节律
C. 哺乳动物的换毛等在一年中都有确定的时间,属于年节律
D. 动物节律行为的形成是长期对自然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
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 孔雀开屏 B. 雄海象之间争夺配偶
C. 公鸡打鸣 D. 黑猩猩的群体生活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分别描绘了这两类昆虫的( )
A. 防御行为、取食行为 B. 防御行为、迁徙行为
C. 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D. 取食行为、繁殖行为
下列各项中,属于取食行为的是____,防御行为的是____,繁殖行为的是____,节律行为的是____( )
①狮子追捕羚羊
②一只母猪哺育着8只小猪
③乌贼遇险喷出墨汁
④秋后大雁南飞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领域行为的是( )
A. 鸟类的迁徙 B. 公羚羊的争斗
C. 蜻蜓交尾 D. 狗撒尿做标记
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燕子筑巢是动物的繁殖行为
B. 导盲犬引领盲人过马路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
C.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 跳绳运动的完成需要多个系统的相互配合
下列有关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B. 弗里斯对蜜蜂的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C.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D. 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最可能是( )
动物 甲 乙 丙
成功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124 42 6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 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C. 动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 动物能制造有机物
在缺少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瓜果类蔬菜,结果率会很低,这与这些昆虫的下列哪种作用有关( )
A. 帮助传粉 B. 提供营养 C. 促进受精 D. 促进果实发育
下列动物中,会对农作物造成灾害的是( )
A. 蜜蜂 B. 蜂鸟 C. 蝗虫 D. 鹰
我国特有的珍稀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分别是( )
A. 藏羚羊、大熊猫 B. 大熊猫、朱鹦
C. 朱鹦、扬子鳄 D. 扬子鳄、大熊猫
图中的各种动物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动物是( )
A. B.
C.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
A. 生态旅游 B. 就地保护 C. 迁地保护 D. 法制管理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 遗传物质、染色体、细胞 B. 遗传物质、细胞、染色体
C. 细胞、物种、生态环境 D. 遗传物质、物种、生态环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的动物能够在空中 ______ ,其基本方式是 ______ 。此外,一些大型鸟类还能够 ______ ,这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2)图B所示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______ 。
(3)图C所示的动物腹部生有许多 ______ ,可以划水,帮助其在水中运动。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也不同,这表现出生物对生活环境的 ______ 。
图甲是人体长骨的结构图,图乙和图丙是人体上臂肌肉位置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甲长骨的结构中,对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重要作用的是位于[③]______中的 ______,使骨长长的结构是骺端 ______。
(2)图甲中①所指的部位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叫做 ______;在其空隙里的骨髓为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 ______。成年时期②中的骨髓为 ______。
(3)图丙中④和⑤表示了一块骨骼肌的组成,④和⑤分别是 ______、______。
(4)图乙表示 ______运动状态,要完成该动作,A必须是 ______状态。如果人两臂自然下垂A、B分别处于 ______、______状态。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如图1,雌园蛛每天黄昏时把网织成,等到黎明时又将网拆毁,以防御白天蛛蜂对它的捕食。若将这种园蛛放到没有蛛蜂的环境中,它们仍会保持此行为。
资料二:如图2,在一间天花板上挂有香蕉的房屋内平放着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这三只木箱摞在一起时,才能拿到高处的香蕉。当黑猩猩刚进入屋内时会乱蹦乱跳,但不久就安静下来,开始尝试各种方式取食高处的香蕉。最终,它把三只箱子摞在一起拿到了香蕉。
资料三:蜜蜂生活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公共工群体中,一个蜂群中有成千上万个成员,可分为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类,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护蜂群的生存、发展。一个群体中蜂王只有一个,负责产卵。少数雄蜂,一生的职责就是和蜂王交配,最后死亡。工蜂承担着蜂巢的清洁、维护及防御工作,以及哺育幼虫、寻觅花粉或花蜜。
(1)从行为的发生来看,资料一中雌园蛛的行为属于 ______行为。资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属于 ______行为。资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是在 ______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______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这类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越 ______(填“简单”或“复杂”)。
(2)由资料三判断,蜜蜂是具有 ______行为的动物,这类动物营群体生活,其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______,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______。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有 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 ______。
(2)在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 ______。
(3)图中生产者是 ______,图中的所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是 ______。
(4)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______关系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一天,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为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王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活动步骤如下:
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
②捕捉10只蚂蚁放入槽内,进行饥饿处理24小时;
③把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
④每隔30min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目,连续10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表。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处理馒头的材料 蜂蜜 醋 苦味药水 盐水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7 1 1 1
(1)小明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______法。在后来的探究活动中,他改变了蚂蚁原有的生活环境,影响了蚂蚁的生活,这样的研究方法属于 ______法。
(2)进行探究活动前,小王提出的问题是蚂蚁 ______。
(3)步骤②中,捕捉10只蚂蚁而不是1只,目的是 ______;步骤③中,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的量要 ______,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 ______;步骤④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______。
(4)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①蝗虫、⑤飞蛾具有翅,运动方式是飞行,②章鱼属于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③袋鼠的运动方式是跳跃,⑦海龟的运动方式是爬行,④狗、⑥大象、⑧马都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行走,D正确。
故选:D。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这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了解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
2.【答案】B
【解析】解:A、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白鹭的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A正确;
B、在“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中,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B错误;
C、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青蛙的运动方式为跳跃,C正确;
D、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鹂、白鹭的运动方式为飞行,D正确。
故选:B。
动物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游泳、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等方式。
本题考查了动物运动的方式,题目较易。
3.【答案】C
【解析】解:图中的①是关节头,②是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头,⑤关节软骨。
故选:C。
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明确关节各结构的名称。
4.【答案】B
【解析】解:奔跑的时候,人的双脚会有同时离开地面的情况,但是行走时,双脚则不会同时离开,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也是竞走时判断运动员是否犯规的依据。
故选:B。
奔跑、行走等动作都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奔跑和行走的区别。
5.【答案】D
【解析】解:动物运动的意义是主动获取食物、逃避敌害、迁移栖息场所,有利于自身生存、繁衍后代。
故选:D。
运动的意义:动物的运动,既能使其找到食物,又有利于躲避敌害。其运动方式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熟记动物运动对其的重要的意义即可。运动的意义:主动获取食物、逃避敌害、迁移栖息场所,有利于自身生存、繁衍后代。
6.【答案】C
【解析】解: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时期 骨成分的含量 骨的物理特性
无机物 有机物
儿童少年期 少于2/3 多于1/3 弹性大、硬度小、不容易骨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2/3 约占1/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多于2/3 少于1/3 弹性小、硬脆易骨折
从表格中看出,在少年儿童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这样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故选:C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儿童和少年时期的骨的成分和骨的特点。
7.【答案】A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在敬礼过程中,提供动力和起支点作用的,分别为如图所示的①骨骼肌,②关节。
故选:A。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图中①骨骼肌,②关节,③骨。
明确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鲤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运动器官就是鳍,运动方式是游泳,A正确;
B、家鸽属于鸟类,靠翼飞行,B错误;
C、龟属于爬行动物,运动器官是四肢,运动方式是爬行和游泳,C错误;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靠四肢爬行、跳跃和游泳,D错误。
故选:A。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分析作答。
明确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即能正确答题。
9.【答案】B
【解析】解:A、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身体的这部分就可能会瘫痪,并且可能导致骨骼肌的萎缩,A正确;
B、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B错误;
C、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C正确;
D、完成敬队礼动作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正确。
故选:B。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0.【答案】A
【解析】解:A、蚯蚓走迷宫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模仿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符合题意。
BCD、新生儿吮吸母乳、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1.【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如鸟类育雏、蚂蚁筑巢、飞蛾扑火等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猴子骑单车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B。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2.【答案】D
【解析】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错误。
B、人掷出铅球的一瞬间属于伸肘动作,此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错误。
C、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错误。
D、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正确。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3.【答案】B
【解析】解:ACD、虎背熊腰、贼眉鼠眼、尖嘴猴腮都是描述动物的形态,不属于动物行为。错误。
B、螳螂捕蝉属于捕食行为,正确。
故选:B。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14.【答案】A
【解析】解:A、图①美国红雀失去雏鸟后喂食金鱼,这种与繁殖有关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A错误。
B、图②孔雀开屏,是雄孔雀为了吸引雌性孔雀的注意,属于繁殖行为,B正确。
C、图③蜂鸟采食花蜜是觅食行为,C正确。
D、图④山雀觅食行为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A。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根据动物行为的概念做出正确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是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①两只蟋蟀争斗中,一只退却逃走,是同种动物之间进行的攻击行为;
②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趁机逃脱、③野兔发现天空中的鹰在盘旋时,立即飞跑逃回洞穴、④蝗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十分相似,有利于隐藏自己,都是为了防御敌害而发生的防御行为。
故选:C。
(1)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2)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特点。
16.【答案】A
【解析】解:A、蝙蝠喜欢在夜晚活动,这是明显的昼夜节律,A错误。
B、人与灵长类动物的雌性个体有月经周期,属于月节律,B正确。
C、哺乳动物的换毛等在--年中都有确定的时间,属于年节律,C正确。
D、动物节律行为的形成是长期对自然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节律行为: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潮汐涨落产生有规律的行为。节律行为分为昼夜节律行为、季节节律行为、潮汐节律行为。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节律行为的概念。
17.【答案】B
【解析】解:A、孔雀开屏属于生殖行为,A不符合题意。
B、雄海象之间争夺配偶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攻击,属于攻击行为,B符合题意。
C、公鸡打鸣属于节律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黑猩猩的群体生活属于社群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动物行为目的。
18.【答案】D
【解析】解:“穿花蝴蝶深深见”,是蝴蝶吸食花蜜,属于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因此“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句分别描绘了这两类昆虫的取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故选:D。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迁徙行为:指某种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动物行为概念、目的。
19.【答案】B
【解析】解:(1)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①狮子追捕羚羊属于取食行为.
(2)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③乌贼遇险喷出墨汁属于防御行为.
(3)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②一只母猪哺育着8只小猪属于繁殖行为.
(4)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④秋后大雁南飞属于节律行为.
故选:B。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20.【答案】D
【解析】解:A、鸟类的迁徙属于节律行为。
B、公羚羊的争斗属于攻击行为。
C、蜻蜓交尾属于生殖行为。
D、狗撒尿做标记属于领域行为。
故选:D。
领域行为是动物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而占领地域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目的意义。
21.【答案】C
【解析】解:A、鸟类生殖行为包括: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因此,燕子筑巢属于繁殖行为。A正确。
B、导盲犬引领盲人过马路的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C错误。
D、跳绳运动的完成需要多个系统的相互配合。D正确。
故选:C。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2.【答案】D
【解析】解:A、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正确;
B、弗里斯是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正确;
C、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正确;
D、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错误;
故选:D。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即可正确解答。
23.【答案】A
【解析】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甲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甲最低等。可见A正确。
故选:A。
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可结合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理解。
24.【答案】D
【解析】解:A、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动物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正确;
C、动物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并能改变其生活的环境,C正确;
D、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D。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25.【答案】A
【解析】解: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在缺少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瓜果类蔬菜,结果率会很低,这与这些昆虫的帮助传粉作用有关。
故选:A。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明确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实现作用的关键途径,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26.【答案】C
【解析】解:A、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集花粉、花蜜的过程中,也为植物完成了传粉过程,有利于植物繁殖后代。不合题意;
B、蜂鸟在花丛中飞舞吸食花蜜食用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传粉过程,有利于植物繁殖后代。不合题意;
C、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上颚很坚硬,适于取食农作物的叶和茎,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所以能给农作物造成严重灾害。符合题意;
D、老鹰以动物为食,不会对农作物造成灾害。不合题意。
故选:C。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④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每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27.【答案】D
【解析】解:A、藏羚羊和大熊猫都属于哺乳动物,A不符合题意;
B、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朱鹮属于鸟类,B不符合题意;
C、朱鹮属于鸟类,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C不符合题意;
D、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解答时可以从动物的特点、意义方面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及各类珍稀动物的特点。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
28.【答案】D
【解析】解: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故选:D。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
题干中A是藏羚羊、B是白鳍豚、C是丹顶鹤、D是大熊猫。
了解各个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和保护对象是解题关键。
29.【答案】B
【解析】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也叫迁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据此答题。
关键点: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又叫就地保护。
30.【答案】D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环境三个层次进行保护。
故选:D。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31.【答案】飞行 鼓翼飞行 滑翔 跳跃 附肢 适应
【解析】解:(1)A鹰中所示的这类动物能够在空中飞行,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靠双翼快速有力地扇击获得较大的升力和冲力;鼓翼飞行此种飞行类型为鸟类中最为常见。滑翔是从高处向前下方的飘行,可以是在鼓翼获得足够的高度和推力后进行,并显示出不同幅度的波浪形飞行路线,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1)D袋鼠的后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跳跃。
(3)C图大虾的腹部生有许多附肢,可以划水,使其可在水中游泳。
(4)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这表现出生物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飞行;鼓翼飞行;滑翔
(2)跳跃
(3)附肢
(4)适应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包括:奔跑、爬行、蠕动、游泳、跳跃、飞翔等,据此答题。
掌握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32.【答案】骨膜 成骨细胞 软骨层 骨松质 红骨髓 黄骨髓 肌腹 肌腱 屈肘 收缩 舒张 舒张
【解析】解:(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③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其作用与骨的生长和再生有关,具有再生功能,使骨长长的结构是骺端软骨层。
(2)①骨松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骨松质中的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骨密质质地坚硬致密,它使骨变得坚硬。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②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在人的骨松质里有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3)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④肌腹(红色)和两端较细的⑤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4)图乙中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屈肘时,A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B肱三头肌收缩,A肱二头肌舒张。如果人两臂自然下垂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都处于舒张状态,因此感觉比较轻松。
故答案为:
(1)骨膜;成骨细胞;软骨层。
(2)骨松质;红骨髓;黄骨髓。
(3)肌腹;肌腱。
(4)屈肘;收缩;舒张;舒张。
图甲中①骨松质,②骨髓腔,③骨膜;图乙中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图丙中④肌腹,⑤肌腱。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其作用与骨折后的修复愈合有关,具有再生功能。
33.【答案】先天性 学习 遗传 环境 复杂 社会 分工 等级
【解析】解:(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园蛛的雌蛛的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物质基础是遗传物质。资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取的行为。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如: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工蜂。蜂王专门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工蜂承担了采粉、酿蜜、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大部分工作。就体现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故答案为:
(1)先天性;学习;遗传;环境;复杂
(2)社会;分工;等级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一般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34.【答案】5 草→鼠→蛇→鹰 草 草 消费者 吃与被吃(捕食)
【解析】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5条。
(2)草属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其数量最少。
(3)图中的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而图中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故答案为:(1)5;草→鼠→蛇→鹰
(2)草 (3)草;消费者
(4)吃与被吃(捕食)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35.【答案】观察 实验 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相等 相同 减少误差 蚂蚁喜欢取食用蜂蜜泡过的食物
【解析】解:(1)科学探究活动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小强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后来的探究活动,改变了蚂蚁原有的生活环境,则是属于实验法。
(2)上述材料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3)每个实验组都用了10只而不是1只蚂蚁可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步骤③中,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的量要相等,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步骤④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误差。
(4)分析表格数据,蚂蚁在蜂蜜浸泡的馒头处停留的数量最多,可得出结论:蚂蚁喜欢取食用蜂蜜泡过的食物。
故答案为:(1)观察;实验。
(2)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3)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相等;相同;减少误差。
(4)蚂蚁喜欢取食用蜂蜜泡过的食物。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运用。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