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课后作业-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课后作业-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8 10: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课后作业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2.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X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C.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Y烧杯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3.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Ca(OH)2 B.NaOH C.NaCl D.CaCO3
4.下列四种叙述均用图中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
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表示一定量的KMnO4加热制O2的过程中,MnO2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表示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与加入量的关系
5.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
B.D点反应结束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D.E点温度大于A点
6.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与适量的下列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酚酞仍显红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碳酸钾溶液
7.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普通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9.5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8.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白醋 橙子汁 牛奶 厨房油污清洗剂
pH 2~3 3~4 6~7 12~13
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牛奶 B.厨房油污清洗剂
C.白醋 D.橙子汁
9.下列关于硫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硫酸由3种元素组成
B.性质: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C.用途: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D.生产;含硫酸的废水可用NaCl处理后直接排放
10.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
B.
C.
D.
11.下列生活经验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12.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13.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在工业上,用盐酸来除铁锈
D.在蚊虫叮咬处涂抹稀氨水减轻痛痒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4.某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内容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测得碳酸饮料的pH    (填“<”“=”或“>”)7。
(2)若用水润湿pH试纸测得稀盐酸的酸碱度,测得值将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3)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E.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15.清华学子梁琰通过拍摄短片描述化学反应之美!如图是稀盐酸参与的化学反应,“→”表示转化关系,请回答:
(1)图中盐酸与   的反应不属于酸的通性。
(2)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则X的化学式是   。
(3)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曲线上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4)C点溶液中含有    种溶质。
1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
(1)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中都含有   (填符号);
(2)图中(4)横线上应填物质类别的名称是   ;
(3)图中②的性质可用于   ;
(4)为什么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实验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
(2)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1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取氯化钠、量取水、   、转移等。
(3)实验室研究中和反应时是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加入酚酞的目的是    。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以下实验。若广口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后,关闭K1、K2,分液漏斗中加入NaOH溶液,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 NaOH溶液,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写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如图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的pH变化图象。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向b点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
(3)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a点溶液中含有硫酸(简述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课后作业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中X是稀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a点的阴离子是SO42﹣、OH﹣,故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稀硫酸过量,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选项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X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C.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Y烧杯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酚酞不能进入X中,因此X中的溶液不能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例如稀盐酸过量时,溶液变红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变成紫色,稀盐酸不足时,溶液仍然是蓝色,但是溶液颜色变浅,该选项说法正确;
C、Y中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Y中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Ca(OH)2 B.NaOH C.NaCl D.CaCO3
【分析】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选择碱性物质时还要综合考虑这种物质的性质,如不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盐,显中性,不能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钙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四种叙述均用图中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
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表示一定量的KMnO4加热制O2的过程中,MnO2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表示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与加入量的关系
【分析】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根据所发生反应的规律或特点,分析反应对相关因素的影响,结合表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解答】解: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二者反应生成两种沉淀,其导电性不会增加,只会降低,与图形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故图形B符合题意;
C、MnO2在KMnO4加热制O2过程中是一种生成物,因此在反应没有开始时,固体中并没有MnO2,故曲线C所表示的残留固体中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因起点不对而属于错误图象;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开始时溶液的pH不会小于7,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根据曲线的纵横坐标轴的说明,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分析时要抓住图象的三个关键点,起点、终点、转折点,此是正确答题的根本.
5.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
B.D点反应结束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D.E点温度大于A点
【分析】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程中放热。
【解答】解: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因为C点完全反应,C至D过程中温度降低,导致压强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C点反应结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降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E点温度等于A点,都是室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与适量的下列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酚酞仍显红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碳酸钾溶液
【分析】A、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B、氢氧化钠和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
D、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解答】解:A、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后溶液是无色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后溶液是无色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反应后溶液仍然是红色,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普通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9.5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分析】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不能直接用pH试纸蘸取待测溶液,以防污染待测溶液;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会使滴在pH试纸上的液体被稀释,所测pH不准确;普通pH试纸测出的pH只能是整数;盐酸是酸,其pH小于7。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注意事项(不能浸入待测液、不能用水润湿)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白醋 橙子汁 牛奶 厨房油污清洗剂
pH 2~3 3~4 6~7 12~13
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牛奶 B.厨房油污清洗剂
C.白醋 D.橙子汁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的pH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解答】解:A.牛奶的pH6~7,偏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B.厨房油污清洗剂的pH>7,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白醋的pH<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D.橘子汁的pH<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下列关于硫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硫酸由3种元素组成
B.性质: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C.用途: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D.生产;含硫酸的废水可用NaCl处理后直接排放
【分析】A、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C、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D、硫酸不能和氯化钠反应。
【解答】解:A、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不能和氯化钠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进行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进行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将氢氧化钠排入装置③中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生成水和氧气,黑色固体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的液面下降,故B错误;
C、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不会出现气泡,故C错误;
D、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将氢氧化钠排入装置③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选分析题中的反应装置,然后结合方式的反应进行分析。
11.下列生活经验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应用了酸碱反应原理,故选项错误.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属于中和反应,应用了酸碱反应原理,故选项错误.
C、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应用了酸碱反应原理,故选项错误.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水,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分析】A.依据CO2、Ba(OH)2、CuSO4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B.依据Mg(OH)2、HNO3、K2CO3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C.依据KOH、FeCl3、CaCO3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D.依据NaOH、BaCl2、H2SO4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解答】解:A.CO2属于氧化物,但不与HCl反应,Ba(OH)2属于碱,HCl不能生成Ba(OH)2,CuSO4属于盐,不与HCl反应,故A错误;
B.Mg(OH)2属于碱,能与HCl反应,HNO3属于酸,HCl与硝酸银反应能生成HNO3,K2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并且HNO3分别能与Mg(OH)2和K2CO3反应,故B正确;
C.K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FeCl3属于盐,HCl与氧化铁反应能生成FeCl3,Ca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但FeCl3只能与KOH反应,不与CaCO3反应,且CaCO3和FeCl3都属于盐,故C错误;
D.Na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BaCl2属于盐,HCl与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BaCl2,H2SO4属于酸,不与HCl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利用转化图及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3.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在工业上,用盐酸来除铁锈
D.在蚊虫叮咬处涂抹稀氨水减轻痛痒
【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判断中和反应时一要看反应物是否是酸和碱,二是看生成物是否是盐和水,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解: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在工业上,用盐酸来除铁锈,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不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瘙痒疼痛,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4.某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内容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测得碳酸饮料的pH  < (填“<”“=”或“>”)7。
(2)若用水润湿pH试纸测得稀盐酸的酸碱度,测得值将会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3)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CE (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E.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分析】(1)根据碳酸显酸性分析溶液的pH;
(2)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实验错误;
(3)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碳酸显酸性,pH<7;
(2)若用水润湿pH试纸测得稀盐酸的酸碱度,相当于酸性溶液用水稀释,则碱性减弱,测得的pH会偏答,
(3)A、可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故说法正确。
B、不能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说法错误。
C、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故说法正确。
D、不能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说法错误。
E、读数时,在30s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
(2)偏大;
(3)ACE。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注意事项(不能浸入待测液、不能用水润湿)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清华学子梁琰通过拍摄短片描述化学反应之美!如图是稀盐酸参与的化学反应,“→”表示转化关系,请回答:
(1)图中盐酸与 硝酸银溶液 的反应不属于酸的通性。
(2)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则X的化学式是 Cu(OH)2 。
(3)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AgNO3═HNO3+AgCl↓ 。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图中盐酸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不属于酸的通性,如硝酸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2)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由酸的化学性质,X应为碱,生成蓝色溶液,说明生成了铜盐的水溶液,则X为氢氧化铜,其化学式为Cu(OH)2。
(3)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AgNO3═HNO3+AgCl↓。
故答案为:
(1)硝酸银溶液;
(2)Cu(OH)2;
(3)HCl+AgNO3═HNO3+AgCl↓。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3)曲线上  B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4)C点溶液中含有  二 种溶质。
【分析】(1)根据A点溶液呈酸性进行分析;
(2)依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写出反应方程式;
(3)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进行分析;
(4)根据酸碱完全反应后碱有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在A点溶液pH小于7,呈酸性,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NaOH+HCl=NaCl+H2O;
(3)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呈中性,pH=7,所以B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
(4)在C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溶质。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NaOH+HCl=NaCl+H2O;
(3)B;
(4)二。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
(1)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中都含有 H+ (填符号);
(2)图中(4)横线上应填物质类别的名称是 盐 ;
(3)图中②的性质可用于 金属表面除锈 ;
(4)为什么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硫酸和盐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中都含有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
(2)酸能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碱能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图中(4)横线上应填物质类别的名称是盐。
(3)图中②的性质是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图中②的性质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4)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是因为硫酸和盐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故答案为:
(1)H+;
(2)盐;
(3)金属表面除锈;
(4)硫酸和盐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实验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
(2)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1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取氯化钠、量取水、 溶解 、转移等。
(3)实验室研究中和反应时是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加入酚酞的目的是  通过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氢氧化钠能否和稀盐酸反应及其是否恰好和稀盐酸完全反应 。
【分析】(1)利用加热制取气体并且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为了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停止实验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取氯化钠、量取水、溶解、转移等;
(3)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实验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故填: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2)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1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取氯化钠、量取水、溶解、转移等。
故填:溶解。
(3)实验室研究中和反应时是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随着滴加稀盐酸,溶液颜色变浅,直至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恰好变成无色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加入酚酞的目的是通过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氢氧化钠能否和稀盐酸反应及其是否恰好和稀盐酸完全反应。
故填:通过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氢氧化钠能否和稀盐酸反应及其是否恰好和稀盐酸完全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以下实验。若广口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后,关闭K1、K2,分液漏斗中加入NaOH溶液,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 NaOH溶液,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倒吸入广口瓶中,且溶液变浑浊 。写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Na2CO3+Ca(OH)2=CaCO3↓+2NaOH 。
【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和压强原理分析;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解答】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广口瓶中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倒吸入广口瓶中,倒流入的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还看到溶液变浑浊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 =Na2CO3 +H2O,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倒吸入广口瓶中,且溶液变浑浊;
2NaOH+CO2 =Na2CO3 +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明确碱的化学性质和压强原理是解答本题关键。
20.如图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的pH变化图象。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2NaOH═Na2SO4+2H2O 。
(2)向b点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 蓝 色。
(3)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a点溶液中含有硫酸(简述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分析,根据利用石蕊溶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依据氢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
【解答】解:
(1)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故答案为:H2SO4+2NaOH═Na2SO4+2H2O。
(2)当溶液处于b点时,pH大于7,说明碱过量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使石蕊溶液变蓝。故答案为:蓝;
(3)生成物硫酸钠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所以不能通过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应从检验氢离子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依据酸的化学通性设计实验。故答案为:实验操作:取a点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现象:溶液变红:实验结论: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
答:
故答案为:(1)H2SO4+2NaOH═Na2SO4+2H2O
(2)蓝
(3)实验操作:取a点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现象:溶液变红:实验结论: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
【点评】要熟练掌握氢离子的检验方法,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进行推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