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跨越时空的美丽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上4课时+课下2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将一切的一切都远远抛开,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忆的,比如那些为正义的信仰而献身的壮士,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那些以文字警醒世人的文学巨匠……他们如灿烂的星辰,永恒地照耀世间,向我们展示着那跨越时空的美丽。
本单元依托鲁教版必修一中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拓展、研究性的学习。
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不朽的功绩。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的事迹来研究人物的伟大精神,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专题二,永远的记念。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拓展阅读,重点赏析雨果的《悼念乔治·桑》和王佳斌的《告别沈从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悼词的理解,尤其是对这些人物对人类的不平凡贡献的解读,自己学习写作悼词。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2.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伟大导师和革命作家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为什么纪念五个青年作家是“为了忘却”,“倒要将他们忘却”?
2.《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用典故的作用?
3.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4.悼词的写法。
专题划分
专题一:不朽的功绩 (4课时)
专题二:永远的记念 (2课时)
专题一
不朽的功绩
所需课时
课上3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通过研习、讨论来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逝者的深厚情谊,深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作品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了解文章所写主人公值得后人学习和记念的伟大精神。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结合问题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4.理解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作用。
5.学习伟大导师和革命作家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忘却”?
2.白莽和柔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使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4.悼词的结构是怎样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教版必修一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宣传栏图片展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谈谈你所知道的鲁迅。
2.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文意,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小组研讨:文章取名《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不是矛盾?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分析白莽和柔石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1.学生朗读课文的三、四、五部分。
2.小组探究:
(1)第三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2)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3)为什么说到白莽遇难之后引用“生命诚宝贵”这首诗?
3.背诵比赛:
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快!
第三课时:
1.结合中国古代祭文,介绍悼词含义及其结构。
2划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结构。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教师只做适当地补充说明。
4.问题探究:
(1)本词是怎样介绍马克思的贡献的?
(2)恩格斯与马克思深厚的革命情谊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3)能够显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和段落有哪些?
5.课下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一步了解马克思。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观点鲜明,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读出情感。
4.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中出现的诗文。
专题二
永远的记念
所需课时
课上1课时+课下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学习教材提供的名家记念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用其他的怀念性的文章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悼念性文章的了解。采用自主评点的方式对两篇文章进行品评,一篇是雨果的《悼念乔治·桑》,一篇是王佳斌的《告别沈从文》,评点的重点放在对文章主人公贡献的了解和作者深刻的怀念之情的体会上。
学生评点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来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拓宽自己写作的思路。同时,以这两篇文章为示范,让学生多浏览此类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
2.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提高赏析文章的能力。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进行学习,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雨果对乔治·桑的评价是怎样的?
2.乔治·桑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3.沈从文的作品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鲁教版必修一教材
常规资源
雨果《悼念乔治·桑》,王佳斌《告别沈从文》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宣传栏图片展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雨果的《悼念乔治·桑》
2.小组交流评点学习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重点体会雨果眼里的乔治·桑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她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学生自主评点:王佳斌《告别沈从文》。重点比较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异同,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来谈自己的感悟的,又是怎样谈的。
4.写作练习:结合学习的悼词的写法,给你喜欢的一位名人(已故)写一篇悼念性的文字。
教学评价
1.掌握自主评点文章的方法,学会做评注,对文章进行点评。
2.从文本出发,可以利用相关的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3.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索有用信息,积累资料。
4.有合作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实现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