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祈祷和平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学习本单元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具体说:专题一,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专题二,应当维护和平,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专题三,学会分析图片。
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参拜靖国神社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3.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对应课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5.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3.《图片两组》这篇课文相比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课文呢?
专题划分
1.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应当维护和平,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3.学会分析图片。
专题一
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通过电影片段播放,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影、电视中的战争片段
常规资源
相关小说及照片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问题分析的基本思路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1:播放电影片段,小组讨论文本。
(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动”?
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
(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3)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4)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活动二:小组讨论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活动三:小组讨论小说的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默武的罪恶本质。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一直感染着读者。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懵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活动四:比较阅读,自由交流。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教学评价
1.作家作品及有关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2.书面语描写客观、真实;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3.能够从人物描写手法中提炼人物形象突出特点;能够学会运用一种手法刻画人物。
4.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