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导入新课
①请你用自己的话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为什么要写出对十六年前的事件的回忆?
核心问题: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它记叙了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1889-1927)
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词语解释
稚
避
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执
zhì
bì
pā
pì
chǒu
xuē
xínɡ
mó
jùn
zhí
henɡ
瞪
dèng
绑
啃
袍
bǎng
páo
kěn
哼
henɡ
不要多加“一”
阀
fá
不要漏写“丿”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初读感知
任务1:分角色朗读
①文中共写到了哪些角色?
②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评价:
我认为___读得很好,读出了__角色的__特点。
我认为___没能完全表现___角色的___特点。
任务2:梳理内容,概括事件
课文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请找出表示时间的标志性语句。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1927年春到1927年4月8日期间父亲李大钊“被捕前”“_____”“_____”的行为与表现,以及“_____”后作者与家人的反应。
任务2:梳理内容,概括事件
时间 形势 行动 态度
被捕前 工友被捕,局势越来越严峻
早出晚归,整理书籍文件,忙碌
坚决,不顾自
己安危
被捕时
敌人众多,每人持枪,气势汹汹
冷静外出查看,
一言不发
沉着镇定,
严峻
被捕后
家人受制,法官无理
理性陈述,不
动声色
对敌波澜不惊;
对家人满怀深情
细读领悟
1.“被捕前”
①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当时的形势?有多么紧张?
②父亲做了哪些事,面对这样的形势,又是怎样的态度?
③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品质?
④当时的“我”理解父亲的行为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对工作高度负责
陈述句,强调某种事实
反问句,传递某种感情
描写语言
2.“被捕时”
①被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父女二人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2.“被捕时”
①被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父女二人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②此时李大钊先生又是如何表现的?从中折射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细致的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在多次层的对比烘托中,立体地呈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父亲身为革命者的风骨、浩然正气,与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③此时的女儿又是如何看待父亲的?她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吗?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被捕后”
①请你简要分析此时李大钊一家面对的形势。
要点1:为什么要将无知的女儿也带上法庭?
要点2:这是一位怎样的法官?
要点3:提审前,李大钊都遭受了什么?
②面对这样不利的形式,以这具疲惫不堪、饱受摧残的身体,他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的“瞅了瞅”与“望了望”
④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他的安定、沉着和敌人的怒气冲冲、气急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时无畏、沉着镇定的状态;对亲人,他没有显示出过分的关切,而是从容而客观地陈述,不动声色地保护、关心他们。
④此时的“我”与此前的“我”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慌乱,沉着镇定、机智勇敢;理解了父亲身为革命者的理想与伟大精神,既爱戴又敬佩他。
课文真实反映了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从疑惑到理解,再到认同,最后为父亲被难悲痛欲绝的过程。这段经历也是女儿在父亲影响下的心灵的成长,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理想追求的理解和敬仰。
总结提升
1.完成思考探究三,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作用。
课文两次提到父亲遇害的精确日期,意在铭记这一特殊的日子,强化父亲遇害给作者带来的内心创伤。
首尾两次对父亲遇害时间的强调,形成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作为女儿对父亲的理解、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面对敌人残酷审讯,坚贞不屈的赵一曼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
到永生!
囚 歌
叶挺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
子里爬出!
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册。
2.从课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选取一处场面描写、一处人物描写,进行摘抄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