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物质的构成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物质的构成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12-14 20: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4.1 物质的构成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说课的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反思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七年级上4.1《物质的构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习了第二章细胞的基础上进行,已初步打开了这个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对比新旧教材,本课内容及编排顺序上有较多调整,对于后面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一次激发学生对未知科学知识的好奇、质疑,培养其主动探究科学知识,追寻科学的本质的体验机会。 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教学目标的确定七年级上4.1《物质的构成》学情分析:
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持久厌倦枯燥思维简单好动知识经验不足技能素质不高认知水平有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其大小;
2、理解并求证分子间有空隙,了解气体分子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大。在适当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提高实验、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
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合作
与交流的精神,以及实证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知识);学生对探索科学本质过程的体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方法)。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求实过程,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七年级上4.1《物质的构成》1. 教法1、问题教学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最后迁移应用、再生问题。教法与学法的选择2、指导发现式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联想有关知识,在老师指导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3、探究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后,进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2. 学法教法与学法的选择1、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的某几个问题在课上由学生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后,较简单问题由会解答的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由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3、探究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开展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
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七年级上4.1《物质的构成》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老师带来一块的方糖,要均分给班里的每个同学,如何分合理呢?2、提出问题、针对解决引出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提出想对分子了解哪些
知识 ,分小组讨论,并呈现各小组提出的问题。2、提出问题、针对解决先请知道的同学解答下“分子有多大?”,
并结合视频播放以及图片,体验分子的大小 视频图片3、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分组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空隙”,在探究之
前先讲述一个有关“空隙”的哲学故事 。﹖3、合作探究、自主体验证明“空隙存在”的方法
选择桌上提供的器材:黄豆、大米和量筒,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1)黄豆和大米的混合实验 只能模拟分子进入空隙的过程,但并不能以此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当两物质混合时,若存在空隙,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 总结3、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选择桌上提供的器材:带橡皮圈的玻璃管、滴管、水、用红墨水染色的酒精、针筒一只,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验证: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4、分析交流、再生问题 (2)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两液体混合摇匀后液面下降,推断其本质是水分子、酒精分子进入到彼此的空隙中 4、分析交流、再生问题 (3)针筒内空气压缩实验 针筒内一定质量的空气不变,但体积可变小,能说明分子与分子的空间可被缩小,即推得分子间存在空隙 讨论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4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235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反思七年级上4.1《物质的构成》1、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关注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学习。
3、课堂设计需要较高质量的预设,课堂上会产生更多复杂的、精彩的生成 ,对于一个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年轻老师而言难度较大 。反思: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