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共16题)
1.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判断NF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
A.直线形 sp杂化 B.三角形 sp2杂化
C.三角锥形 sp2杂化 D.三角锥形 sp3杂化
2.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粒子间的作用力,含有以上两种作用力的晶体是
A.SiO2 B.CO2 C.NaCl D.Ar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中C的杂化类型有和,其中有2个π键,7个键
B.单质分子一定为非极性分子
C.的电子排布式为
D.已知的轨道和轨道可以形成杂化轨道,则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4.过氧化钠常用作供氧剂:2Na2O2+2H2O=4NaOH+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OH的电子式: B.Na+的结构示意图:
C.7.8gNa2O2中含有阴阳离子共0.3mol D.H2O分子的空间构型:V形
5.下列分子中,各分子的立体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均正确的是( )
A.NH3平面三角形sp3杂化 B.CCl4正四面体sp2杂化
C.H2OV形sp3杂化 D.CO三角锥形sp3杂化
6.推测下列最适合溶解白磷(P4)的溶剂是
A.水 B.CH3OH(甲醇)
C.CS2(二硫化碳) D.CH3COOH(乙酸)
7.氮化碳部分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氮化碳的硬度超过金刚石晶体,成为首屈一指的超硬新材料。下列有关氮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氮化碳属于共价晶体,其化学键比金刚石的更稳定
B.该晶体中碳原子和氮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氮化碳的化学式为其中氮显-3价,碳显+4价
D.该晶体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都是原子间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
8.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氧化空气中的甲醛,其反应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含有键
B.中含有键
C.分子中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相同
D.能溶解在中
9.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图所示),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化合物中,W、X、Y之间均为共价键
B.X的氟化物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
C.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第ⅢA族,且电负性XD.Z+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有5种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B.极性分子可能含有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可能含有极性键
C.分子晶体可能由原子构成,原子晶体可能由小分子构成
D.手性异构体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11.六氟化硫(SF6)分子为正八面体构型,难溶于水,在高温下仍有良好的绝缘性,在电器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用途。下列有关SF6的推测正确的是
A.SF6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
B.SF6中各原子均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C.SF6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
D.SF6分子中的S-F键都是σ键,且键长、键能都相等
12.下列有关氮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A.N2与CO互为等电子体,化学性质相同
B.AsCl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C.氮的最高价氧化物晶体中含两种离子,阴离子的主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则阴、阳离子、氮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sp2、sp
D.肼(N2H4)的球棍模型透视图为,则肼分子中只含极性键
13.和分析比较,相同的是( )
A.水溶性 B.化学键类型 C.键角 D.空间构型
14.反应可用于消除甲醛的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为:
B.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C.HCHO中σ键和π健的数目比为3∶1
D.中子数为7的氧原子可表示为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阳离子只能存在于离子晶体中
B.CO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
C.将一定体积和浓度的KMnO4酸性溶液与一定量的草酸溶液混合,当0.01mol KMnO4被还原时,强酸提供的H+的物质的量为0.08mol
D.用惰性电极电解200mL 1mol/L的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当电路中转移0.6mol电子时,相同条件下两极分别产生的V(H2):V(O2)=1:1
16.在半导体生产或灭火剂的使用中,会向空气逸散气体,如、、,它们虽是微量的,有些却是强温室气体,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在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B.存在手性异构
C.熔点:
D.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确定的构型为四面体,原子是杂化
二、综合题(共6题)
17.(1)C、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为:_________。
(2)C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基态Fe原子有_____个未成对电子,Fe3+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
(3)基态硫原子中,核外占据最高能级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_。硫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分子式为S8,其结构如图所示,其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S8易溶于二硫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
(4)教材插图具有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特点。请回答以下问题:
(a)第三周期的某主族元素,其第一至第五电离能数据如图1所示,则该元素对应的原子有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b)CO2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晶体其晶胞如图3所示。则该晶体的类型属于______晶体。
(c)如图2所示,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ⅣA到ⅦA 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___。判断依据____。
18.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占地球上储量99%的溴分步在海洋中,我国目前是从食盐化工的尾料中提取溴,反应原理是:Cl2+2Br-→2Cl-+Br2。
(1)氯原子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是______________,氯气属于________分子(填写“极性”或“非极性”)。
(2)已知溴水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Br2+H2OH++Br-+HBrO。取少量溴水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变浅。请用平衡移动的观点解释颜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______。
(3)氟和溴都属于卤族元素,HF和地壳内SiO2存在以下平衡:4HF(g)+ SiO2(s) SiF4(g)+2H2O(g)+148.9kJ。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该反应会_____________(填写“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_______后_______(填写“增大”或“减小”)。
(4)若反应的容器容积为2.0 L,反应时间8.0min,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增加了0.24g,在这段时间内HF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纯碱工业的生产流程图如下
(1)该过程是___________由提出的(选填“索尔维”或“侯德榜”),写出Z物质的电子式___________
(2)①将原理中涉及到的第二周期的原子的半径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
②例举一个事实证明N的非金属性大于C___________
(3)先吸氨,后碳酸化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
a.和的极性不同
b.和的沸点不同
c.和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4)析出Z之前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合成氨工艺的一个重要工序是铜洗,其目的是用铜液[醋酸二氨合铜(I)、氨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和等气体。铜液吸收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则铜液吸收CO的条件___________(选填编号,下同),铜液再生条件___________
a.高压 b.低压 c.高温 d.低温
20.(1)把0.4 mol X气体和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X(g)+5Y(g) nZ(g)+6W(g)。2 min末生成0.3 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1。试计算:前2 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2 min末时Y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________。
(2)1 mol N2(g)和1 mol O2(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2 mol NO(g),吸收180 kJ的热量,已知断裂1 mol N2(g)中的N≡N和1 mol O2(g)中的氧氧键分别需要吸收946 kJ和498 kJ的能量,则1 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可释放________kJ的能量。
(3)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是高压下形成的外观像冰的甲烷水合物固体。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甲烷与水相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
已知1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55.6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
②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C60所属的晶体类型为__________,熔化时克服的作用力为 ____;金刚石属于____晶体,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是_________; 金刚石、石墨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则金刚石和石墨相比,________更稳定。
21.为治理环境,减少雾霾,应采取措施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还原法、氧化法、电化学吸收法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有效措施。
(1)厌氧氨化法(Anammox) 是一种新型的氨氮去除技术。
①N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联氨(N2H4)中N原子采取_______杂化;H、N、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②过程II属于________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③该过程的总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
④NH2OH (羟胺)是一元弱碱,25℃时, 其电离平衡常数Kb=9.1×10-9,NH3·H2O 的电离平衡常数Kb=1.6×10-5,则1 molNH2OH和NH3·H2O分别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的盐pH:前者___________后者。(填“大于”或“小于”)
(2)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目前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反应原理为:4NH3(g)+4NO(g)+O2(g)4N2(g)+6H2O(g) △H=-1625.5 kJ/mol。
①该方法应控制反应温度在315~ 400℃之间,反应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氮比会直接影响该方法的脱硝率。如图为350℃时,只改变氨气的投放量,NO的百分含量与氨氮比的关系图。当时烟气中NO含量反而增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接电解吸收也是脱硝的一种方法。用6%的稀硝酸吸收NOx生成亚硝酸,再将吸收液导入电解槽使之转化为硝酸,该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去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以降低能耗及减轻设备的酸蚀,工业上常采用醇胺溶液进行吸收。N一甲基二乙醇胺(用表示)水溶液具有吸收能力强、对设备腐蚀小、可再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吸收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该反应分以下两步进行:
① (慢反应)
② (快反应)
(1)____,该反应在____(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条件下自发进行。
(2)的结构简式为,以氮原子为中心的模型是_____。
(3)能够正确表示吸收反应能量变化的是______(填标号)。
A. B. C. D.
(4)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入____(填“能”或“不能”)增大单位时间内的吸收率。
(5)已知中的氮具有一元碱(类似于)的性质,,已知的,,则溶液中____ (填“”“”或“”)。
(6)标准平衡常数可以表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如反应的,其中,为标准大气压,、分别为气体的分压,c为物质的量浓度。在T℃时的刚性密闭容器中,用的溶液吸收总压为的合成氨原料气(含体积分数分别为的、的、的),充分吸收后,浓度降低为,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为60%,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则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在分子中,中心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可推知中心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杂化,且有1个孤电子对,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故选:D。
2.B
【详解】
A.SiO2是原子晶体,存在共价键,A错误;
B.CO2是分子晶体,存在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B正确;
C.NaCl是离子晶体,存在离子键,C错误;
D.Ar是分子晶体,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D错误。
答案选B。
3.D
【详解】
A.双键两端的C原子均采取杂化,甲基中的C采取杂化,中有8个键、1个π键,A项错误;
B.分子为极性分子,B项错误;
C.的电子排布式为,C项错误;
D.联想的空间结构可判断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D项正确;
答案选D。
4.A
【详解】
A.NaOH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应该写成阴阳离子,故A错误;
B.Na为11号元素,因此Na+的结构示意图:,故B正确;
C.7.8gNa2O2物质的量为0.1mol,过氧化钠含有2个钠离子,一个过氧根离子,因此0.1mol过氧化钠含有阴阳离子共0.3mol,故C正确;
D.H2O中氧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因此H2O分子的空间构型:V形,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5.C
【详解】
A. NH3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5-3×1)=4,N的杂化方式为sp3,含有一对孤电子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选项A错误;
B. CCl4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4+ (4-4×1)=4,C的杂化方式为sp3,没有孤电子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选项B错误;
C. H2O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2+ (6-2×1)=4,O的杂化方式为sp3,含有两对孤电子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为V形,选项C正确;
D. CO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 (4+2-3×2)=3,C的杂化方式为sp2,没有孤电子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6.C
【详解】
A.水为极性分子,所以溶解白磷(非极性分子)的能力弱,A不合题意;
B.CH3OH(甲醇)虽然为有机物,但其为极性分子,所以溶解白磷的能力不强,B不合题意;
C.CS2(二硫化碳)与CO2互为等电子体,为非极性分子,溶解白磷的能力强,C符合题意;
D.CH3COOH(乙酸)为极性分子,溶解白磷的能力不强,D不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N原子半径小于C原子,键长:键B.晶体中N、C原子间形成单键,1个N原子分别与3个C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个C原子分别与4个N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故B正确;
C.晶体结构图中虚线部分是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正方形顶点的C原子被4个正方形所共有,边上的C原子被2个正方形所共有,故实际含有的C原子数为,N原子数为4,化学式为,因为N元素的电负性比C元素的大,故N显负价(-3),C显正价(+4),故C正确;
D.金刚石晶体中只含非极性键,晶体中只含极性键,故D错误;
故选:D。
8.D
【详解】
A.中化学键均为单键,不含有键,A错误;
B.根据结构式可知,含有键,B错误;
C.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采用sp2、sp杂化,C错误;
D.HCHO和都是极性分子,HCHO能溶解在中,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
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结合化合物的结构分析,W为H,X为B,Y为C,Z为Na;
A.在化合物中,H、B、N之间形成共价键,故A正确;
B.BF3中中心原子是B,其价层电子对是,所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杂化,故B错误;
C.B有两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3,所以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第ⅢA族,同周期电负性逐渐增强,所以BD.N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共有5个运动轨道,就有5种空间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0.B
【详解】
A.只要含有离子键的物质就是离子化合物,故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有离子键,A错误;
B.分子的极性除了跟共价键的极性有关,还跟分子的结构有关,极性分子可能含有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可能含有极性键,B正确;
C.分子晶体可能由原子构成,比如单原子分子,原子晶体内原子与原子间以共价键连接,不可能由小分子构成,C错误;
D.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手性异构体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
A.SF6中心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故A错误;
B.S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这个分子中,S形成了6个共价键,最外层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B错误:
C.S和F属于不同原子,形成的是极性键,但分子是正八面体构型,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故C错误:
D.SF6中S和F中间都是单键(键),分子是正八面体构型,分子中心的硫原子到氟原子的距离都相等,化学键都相同,故键长、键能都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N2与CO原子数、价电子数均相同,为等电子体,但二者化学性质不同,A错误;
B.AsCl3分子中As成键电子对为3,孤电子对为1,As以sp3杂化,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B错误;
C.N的最高价氧化物为N2O5,该氧化物晶体中含阴、阳离子分别为、,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3+=3,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无孤电子对,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2+=2,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分子构型为直线型,C正确;
D.结合分子式和球棍模型透视图可知N2H4分子的结构式为,既有极性键(H-N)又有非极性键(N-N),D错误。
答案选C。
13.B
【详解】
A.是极性分子,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二者的水溶性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和都是共价化合物,中都是N-H单键,属于极性键,中都是C-H单键,也是极性键,且共价单键都是键,则二者的化学键类型都相同,故B符合题意;
C.中的中心原子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4,N原子采取sp3杂化,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键角为107°18′,中的中心原子C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4+=4,C原子采取sp3杂化,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 ,二者键角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C项分析,二者的空间构型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4.C
【详解】
A.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水分子中氧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孤对电子对数为2,空间构型为V形,故B错误;
C.甲醛分子中的单键为σ键,碳氧双键中含有1个σ键和1个π健,分子中σ键和π健的数目比为3∶1,故C正确;
D.中子数为7的氧原子中质子数为8、质量数为15,原子符号为,故D错误;
故选C。
15.B
【详解】
A.离子晶体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金属晶体是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形成,所以金属阳离子可存在于离子晶体中,也可存在于金属晶体中,故A错误;
B.中存在一个碳氧双键,两个碳氧键,根据VSEPR理论模型,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为3,为sp2杂化,其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B正确;
C.根据题意,其反应为,每消耗0.01mol被还原时,强酸提供的为0.03mol,故C错误;
D.200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0.2mol,电解时阴极反应为,完全反应转移0.4mol电子,小于0.6mol,故阴极还存在,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阳极反应式为,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15mol,相同条件下V(H2):V(O2)=2:3,故D错误;
故选B。
16.C
【详解】
A.属于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在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故A正确;
B.手性碳是指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取代基,所以中第一个碳为手性碳原子,所以中存在手性异构,故B正确;
C.因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大,所以熔点为NF3<C3F8,故C错误;
D.中心原子N原子成3个σ键、含有1对孤对电子,孤电子对个数=2+1=4,杂化轨道数为4,采取sp3杂化,所以的VSEPR构型是四面体形,故D正确;
故答案:C。
17. C【分析】
(1)一般情况下下,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但第IIA、第V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处于原子轨道的全满、半满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一周期相邻的元素;
(2)Cu是29号元素,基态Fe是26号元素,根据构造原理,同时具有全充满、半充满、全空的电子构型的原子更稳定;
(3)S是1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是1s22s22p63s23p4,最高能级是3p,电子云为哑铃型;每个S8分子中S原子形成2个S-S键、还有2对孤电子对,杂化轨道数目为4;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
(4)(a)该主族元素第一、二电离能较小,而第三电离能剧增,说明容易失去2个电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又处于第三周期,故该元素为Mg,原子核外没有运动状态相同的电子;
(b)C、O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
(c)ⅣA~ⅦA族元素氢化物中,NH3、H2O、HF的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与同主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相比“反常”高,图中a处没有反常,说明为IVA族元素氢化物,a点代表第三周期的氢化物。
【详解】
(1) 一般情况下,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但N是第V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处于原子轨道的半满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一周期相邻的O元素,所以C、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为:N>O>C。
(2)Cu是29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是[Ar]3d104s1,价电子排布式是3d104s1,Fe是2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是[Ar]3d64s2,由于d轨道有5个,每个轨道最多排布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所以基态Fe原子有4个未成对电子;Fe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在失去1个3d电子变为Fe3+,所以Fe3+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3)S是1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是1s22s22p63s23p4,最高能级是3p,电子云为纺锤形或哑铃型;每个S8分子中S原子形成2个S-S键、还有2对孤电子对,杂化轨道数目为4;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S8易溶于二硫化碳是由于CS2为非极性分子,S8也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结构相似的物质容易溶解在其中,所以S8易溶于CS2。
(4)(a)该主族元素第一、二电离能较小,而第三电离能剧增,说明容易失去2个电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又处于第三周期,因此该元素为Mg;电子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能层、能级、原子轨道、自旋方向,原子核外没有运动状态相同的电子,Mg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有12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
(b)C、O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故该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c)ⅣA~ⅦA族元素氢化物中,NH3、H2O、HF的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与同主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相比“反常”高,图中a处没有反常,说明为IVA族元素氢化物,a点代表第三周期的氢化物SiH4。原因是在ⅣA~ⅦA中的氢化物里,只有Ⅳ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不存在反常现象,且a为第三周期氢化物,故a为SiH4。
18. 非极性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OH-和H+结合,导致H+浓度降低,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变浅 [SiF4][H2O]2/[HF]4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 增大 0.0010mol/(L·min)
【详解】
(1)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5;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是;氯气属于非极性分子;(2)已知溴水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Br2+H2OH++Br-+HBrO。取少量溴水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OH-和H+结合,导致H+浓度降低,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变浅;(3)反应4HF(g)+ SiO2(s) SiF4(g)+2H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SiF4][H2O]2/[HF]4;反应4HF(g)+ SiO2(s) SiF4(g)+2H2O(g)+148.9kJ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由于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4)若反应的容器容积为2.0 L,反应时间8.0min,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增加了0.24g,则二氧化硅减少了0.24g,在这段时间内HF消耗了,HF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10 mol/(L·min)。
19.(1) 侯德榜
(2)
(3)a
(4),①增大NH3的浓度,使更多析出,②使转化为,提高析出的纯度
(5) ad bc
【分析】
反应后的母液中加入X(NaCl),然后先通NH3,后通CO2,发生反应NH3+NaCl+H2O+CO2=NaHCO3+NH4Cl ,将过滤所得NaHCO3煅烧,得Na2CO3、CO2和水,则Y为Na2CO3;往过滤后的母液中通NH3,并降温,此时生成NH4Cl沉淀,则Z为NH4Cl。
(1)
该过程是侯德榜提出的制碱法,Z为NH4Cl,其电子式为。
(2)
①此过程中的第二周期原子有C、N、O,且同周期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半径越小,故答案为。
②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故HNO3酸性强于H2CO3,可以证明N的非金属性大于C。如:。
(3)
氨气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故选a;
(4)
氨气的溶解有利于降低氯化铵的溶解度,另外通入氨气后,促使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从而提高氯化铵的纯度,故答案为:①增大NH3的浓度,使更多析出,②使转化为,提高析出的纯度;
(5)
,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低温、加压、移走生成物促进平衡正向移动,高温、低压下平衡逆向移动,使得铜液再生,故答案为:ad;bc。
20. 0.05mol/(L.min) 0.175mol/L 4 632 第二周期IVA族 H2O CH4(g)+2O2(g)=CO2(g)+H2O(l) H=-889.6kJ/mol(其他答案也可) 分子晶体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原子晶体 共价键 石墨
【分析】
(1) Z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则Z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L·min)×2L×2min= 0.2mol,Z与W的比值为n:6=0.2mol:0.3mol,则n=4,前2 min内参加反应的X物质的量为:0.2mol;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为0.05 mol/(L·min);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为:0.25mol,2 min末时Y的浓度为0.35mol/L=0.175mol/L;
(2)化学反应的本质为旧键的断裂,新键的形成,旧键的断裂吸收热量、新键的形成放出热量,则946+498-2×NO=180,NO形成时释放的热量为:632kJ;
(3)①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IVA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水的稳定性强;1g甲烷为1/16mol,则1mol甲烷时释放的热量为55.6×16=889.6kJ;
②C60为分子晶体,融化时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金刚石为原子晶体,融化时克服共价键;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结合图像可知,石墨更稳定;
【详解】
(1) Z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则Z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L·min)×2L×2min= 0.2mol,Z与W的比值为n:6=0.2mol:0.3mol,则n=4,前2 min内参加反应的X物质的量为:0.2mol;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为0.05 mol/(L·min);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为:0.25mol,2 min末时Y的浓度为0.35mol/L=0.175mol/L;答案为:0.05 mol/(L·min);0.175mol/L;4;
(2)化学反应的本质为旧键的断裂,新键的形成,旧键的断裂吸收热量、新键的形成放出热量,则946+498-2×NO=180,NO形成时释放的热量为:632kJ;
(3)①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IVA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水的稳定性强;1g甲烷为1/16mol,则1mol甲烷时释放的热量为55.6×16=889.6kJ,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H2O(l) H=-889.6kJ/mol(其他答案也可);
②C60为分子晶体,融化时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金刚石为原子晶体,融化时克服共价键;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结合图像可知,石墨更稳定;答案为:分子晶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原子晶体;共价键;石墨;
21. 1s22s22p3 sp3 O>N>H 氧化 +==N2+2H2O 小于 温度过高,使脱硝反应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脱硝率降低 过量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 HNO2-2e-+H2O=3H+ +
【详解】
(1)①N元素的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联氨(N2H4)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采取sp3杂化;H、N、O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O>N>H,所以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N>H。
②过程II中,N2H4脱氢生成N2H2,属于氧化反应
③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为N2和H2O,该过程的总反应是+==N2+2H2O。
④1 molNH2OH和NH3·H2O分别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的盐为NH2Cl和NH4Cl,由于NH2OH (羟胺)的电离平衡常数比NH3·H2O 小,所以NH2Cl水解的程度大,pH:前者小于后者。答案为:1s22s22p3;sp3;O>N>H;氧化;+==N2+2H2O;小于;
(2)①因为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使脱硝反应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脱硝率降低。
②当时,NH3过量,会被O2氧化再次生成NO,所以脱氮率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过量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答案为:温度过高,使脱硝反应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脱硝率降低;过量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
(3)用6%的稀硝酸吸收NOx生成亚硝酸,在阳极,亚硝酸导入电解槽后失电子转化为硝酸,该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HNO2-2e-+H2O=3H+ +。答案为:HNO2-2e-+H2O=3H+ +。
22.(1) -55.9 低温
(2)四面体型
(3)C
(4)不能
(5)>
(6)0.75
【分析】
(1)
由盖斯定律可知,H1+H2=-20.4KJ/mol+(-35.5 KJ/mol)=-55.9 KJ/mol,由于碳酸在高温下易分解,且高温下气体溶解度会减小,故该反应在低温条件下自发进行;
(2)
的中心原子为N原子,由化学式可知,其成键电子对数为3,其孤电子对数为=1,中心原子N原子采取的是sp3杂化,由于受孤电子对的影响,其模型是四面体型;
(3)
吸收反应分两步进行,两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答案只能从A、C中选,由于第二步反应比第一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则答案选C;
(4)
由于吸收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慢的一步,所以加入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吸收率;
(5)
已知中的氮具有一元碱(类似于)的性质,则MDEAH+具有的水解,由于的,则MDEAH+的水解常数Kh=,已知的,则的水解常数Kh=,比较两种离子的水解常数,可知的水解程度比MDEAH+大,则>;
(6)
由反应式可知,===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