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长征胜利万岁》
【简历】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杨成武同志是我军的著名将领。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品】 《杨成武军事文选》《杨成武回忆录》等
档案(二) 《大战中的插曲》
【简历】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作品】 《聂荣臻回忆录》等
二、写作背景
1.《长征胜利万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2.《大战中的插曲》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第十四章《百团大战》。1937年,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凶恶残暴、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1940年秋,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八路军针对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也就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中路部队晋察冀军区第三团第一营第四连在攻占东王舍煤矿的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经过
慎重考虑,决定派人将她们送交日方。四十年后,当年被救的女孩之一美穗子得知自己的特殊经历后,怀着感激之情来到中国对聂荣臻元帅表达谢意,由此引出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述了这一段跨越四十年的“插曲”。
三、人物逸事
虎父无犬女
老一辈参加革命的将领们经历过太多磨难,悟出来许多人生道理,在战场上,他们披荆斩棘;在家庭中,也依然教子有方。父亲是将军,儿女们自然也耳濡目染。杨成武将军不仅战功显赫,还为国家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他的三个孩子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尤其是女儿。
杨成武将军的儿女中,最为有名的是他的女儿杨俊生,她大学学习导弹自动控制,后来从事与导弹相关的工作,1983年被调入武警部队,1996年被授予少将警衔,是我国武警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开了女武警将军的先河。
杨成武将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革命,还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儿女,令人钦佩。
四、文学文化常识
回 忆 录
回忆录是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法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不是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词义
1.惦记·惦念
[辨析]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不能忘怀。惦念: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挂念着。“惦念”程度比“惦记”深,时间长,想念次数也较多。
[情境选词] ①2020年8月30日, 一直______着密云水库的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了。
②田梅_____着那件难办的事,显得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惦念
惦记
2.障碍·故障
[辨析] 障碍:①挡路,使不能顺利通行。②阻挡前进的东西。故障:(机械、仪器等)发生障碍或出了毛病。“障碍”可指具体事情,也可指抽象事物,如“思想障碍”。“故障”着重于机器出现问题,如“汽车发生故障”。
[情境选词] ①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发展听力学服务,提高中度以上听力_______患者助听设备的使用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此次发生_______的这架波音客机自今年2月份开始停放在马拉纳镇附近。
障碍
故障
(二)积累成语
[释义]
1.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2.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3.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4.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5.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6.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7.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得到伸张、公愤得以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8.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
9.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10.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11.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12.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词义
1.安置·安顿
[辨析]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情境选词] ①验收委员会专家组首先深入出山店库区现场察看了农村移民_______、库底清理、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移民档案管理等情况。
②到达武汉的第一天,医疗队来不及_________,马上开始了紧急培训——早一天投入战斗,就能早一天帮到更多正在经历磨难的人。
安置
安顿
2.彷徨·徘徊
[辨析] 彷徨: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豫不决。徘徊:来回地走。“徘徊”,中性词,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心情可好可坏。“彷徨”,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强调的是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
[情境选词] ①每当我失落的时候, 您总是在身后给我安慰;当我______无助的时候,您总是给我鼓励。
②老人一直在服装店门外______,丁女士感到不对劲便上前询问。
彷徨
徘徊
3.嘱咐·叮嘱
[辨析]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叮嘱:再三嘱咐。“嘱咐”含告诫劝勉语气,不带强制性,如嘱咐子女别贪玩,要认真学习等。“叮嘱”着重于“叮”,再三嘱咐,反复叮咛,语气比“嘱咐”重。
[情境选词] ①救援人员将小男孩交还家人, 并______家长平时需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防范意识。
②李丽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扎上留置针输液,并_______患者不要自行调整滴速。
嘱咐
叮嘱
(二)积累成语
[释义]
1.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2.不堪设想:指对即将要发生的事不敢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3.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4.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5.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单篇任务——文本研读,精讲精析
长征胜利万岁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速读全文,标画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本文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又发生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第一个时间节点:1935年10月18日,抵达吴起镇;
第二个时间节点:10月的某一天清晨,打响伏击战;
第三个时间节点:10月30日,出发前往甘泉;
第四个时间节点:11月6日,抵达陕北甘泉附近的区域;
第五个时间节点:吴起镇战斗之后的一天,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鉴赏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任务设计】
1.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人物动作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动作描写,“我”“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②人物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③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激动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2.文中第14至19段详细描写了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③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3.鉴赏下列句子。
(1)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里运用移情和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在写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本句重在炼字,“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3)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通过“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与“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的对比,突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4)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会后自己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更富趣味性。
微任务二: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是回忆录,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任务设计】
4.在文中介绍吴起镇名字的由来和现状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说明吴起镇的由来,让读者了解吴起镇。(2)吴起镇“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与“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苏维埃政权在此地的强大。
[明确]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6.作者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邓小平同志的对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表现出红军内部的团结、友善以及相互关爱。(2)突出小平同志的平易近人及对革命同志的关心和爱护,令人印象深刻。(3)突出长征胜利后,红军指战员欢欣自豪鼓舞之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微任务三: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请找一找,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
【任务设计】
7.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的特征。
8.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微任务四: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9.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党99周年,99年不忘初心,99年砥砺前行。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万英烈,更加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伟大意义。请你联系实际谈谈长征这座精神丰碑的现实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能够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2)不畏艰险,坚持奋斗。红军战士正是凭借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取得长征的胜利。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应戒骄戒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大战中的插曲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请给本文划分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战争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2.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文章第一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聂荣臻元帅在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并给予她们慈父般的关怀和照顾,最后把她们转交给日方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赞扬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先是开篇点明事件——在大战中救助了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插曲,接下来就回忆起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以及后续美穗子及其全家的访华,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最后表明这个事件的意义,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任务设计】
1.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为什么还要救两个日本小女孩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他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该让所有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儿童。这充分体现了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2.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聂荣臻做这件事表明了我军愿意缔结中日友谊。(2)体现了聂荣臻对日本遗孤和人民的友善、真诚,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3)这些举动感化了日本军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军将领高尚的情怀以及中国人民主张世界和平的决心。
3.文章全文引述了聂荣臻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不好。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微任务二:理解词语、句子的含意及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任务设计】
4.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些句子体现了聂元帅对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关爱之情,“抱起”“赶快”“牵着”“拿来梨子”等一系列词语突出表现了元帅对孩子的细心和关爱,细节凸显人品,更加凸显了元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5.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6.文章中的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动之以情,而且晓之以理,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情理并重,促使日本认识其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宣扬政治思想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微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7.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他所领导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做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2)他所率领的是一支至仁至义的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他们具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精神
群文任务——比较阅读,求同存异
【任务设计】
在旧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红军和八路军肩负使命,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对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②在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斗争残酷,但人性的美好和正义的良知从未缺席,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体现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碎旧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让人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点面结合
【课内挖掘】
《长征胜利万岁》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文中关于毛主席讲话的场面描写,把毛主席的讲话情景和讲话内容作为叙述主体,同时加入对与会者的感受与反应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场面,使文章点面结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技巧指导】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运用提升】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所有人都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也齐声呐喊。
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我咬紧牙关:一定要坚持!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随着啦啦队的欢呼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获胜了!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