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初识酸碱盐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初识酸碱盐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8 10: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初识酸碱盐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除去食盐水中的CaCl2、Na2SO4和MgCl2杂质的操作有:
①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②过滤;
③加过量Na2CO3溶液;
④蒸发结晶;
⑤加适量盐酸;
⑥加过量Ca(OH)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提示BaSO4、BaCO3难溶于水)
A.①③⑥②⑤④ B.⑥①⑤③②④ C.⑥①③⑤④② D.①⑥③②⑤④
2.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将其与其他化肥区分开的是(  )
A.硝酸铵 B.磷矿粉 C.氯化钾 D.硫酸钾
3.下列有关盐的用途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B.碳酸钠用于造纸、纺织
C.亚硝酸钠用于腌制咸菜
D.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4.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白醋 橙子汁 牛奶 厨房油污清洗剂
pH 2~3 3~4 6~7 12~13
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牛奶 B.厨房油污清洗剂
C.白醋 D.橙子汁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不慎洒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健康人血浆的pH范围0.9﹣1.5
C.轻度的一氧化碳中毒可以通过呼吸大量新鲜空气进行自救
D.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
6.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
B.
C.
D.
7.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Mg(OH)2、MgCl2、Mg(NO3)2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稀盐酸可实现①的转化
B.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实现②的转化
C.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
D.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Mg(NO3)2向MgCl2的转化
8.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9.下表为四种食物的近似pH,你认为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多吃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汁 豆浆 玉米粥 鸡蛋清
pH 2.9∽3.3 7.4∽7.9 6.8∽8.0 7.6∽8.0
A.苹果汁 B.豆浆 C.玉米粥 D.鸡蛋清
10.括号中为人体部分体液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 B.血浆(7.35﹣7.45)
C.唾液(6.6﹣7.1) D.胆汁(7.1﹣7.3)
11.用括号内的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分开的一组试剂是(  )
A.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水)
B.K2CO3、NaNO3、BaCl2 三种溶液(稀硫酸)
C.铁粉、碳粉、氧化铜粉末(稀盐酸)
D.NaOH、HCl、Na2CO3三种溶液(紫色石蕊)
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
B.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
C.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研磨,有氨气产生
D.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呈红色
13.已知:Mg(OH)2MgO+H2O,CaCO3CaO+CO2↑.取12.9gMg(OH)2和CaCO3的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B.y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z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3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4.我国东南沿地区某镇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他们办有造纸厂、精炼铜厂、海水晒盐厂和硫酸生产厂,经环保局对各厂排放的污水检验获知:①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NaOH;②精炼铜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CuCl2;③海水晒盐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MgSO4;④硫酸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H2SO4.假若现有①NaOH、②CuCl2、③MgSO4、④H2SO4四种溶液,不用任何试剂依次鉴别出的顺序为(用序号填写)   。
15.现有六种物质①二氧化碳、②熟石灰、③盐酸、④碳酸氢钠、⑤氯化钠、⑥苛性钠.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
(2)农业上常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
(3)厨房常用的调味品的主要成分是   .
(4)能用来灭火的是   .
16.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色。
(2)如图中是    。
(3)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17.盐酸是   的水溶液,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会看到   这是由于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   气体与空气中   接触而形成的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通过海水晒盐可得到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图。
(1)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加入试剂X的化学式是   。
(3)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
19.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3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A8.9483mg/g.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4)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    ,原因是    .
20.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是   .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溶液;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   .    ;    . 猜想正确
专题七初识酸碱盐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除去食盐水中的CaCl2、Na2SO4和MgCl2杂质的操作有:
①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②过滤;
③加过量Na2CO3溶液;
④蒸发结晶;
⑤加适量盐酸;
⑥加过量Ca(OH)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提示BaSO4、BaCO3难溶于水)
A.①③⑥②⑤④ B.⑥①⑤③②④ C.⑥①③⑤④② D.①⑥③②⑤④
【分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①⑥③②⑤④或⑥①③②⑤④。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2.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将其与其他化肥区分开的是(  )
A.硝酸铵 B.磷矿粉 C.氯化钾 D.硫酸钾
【分析】根据磷肥是灰白色的,硝酸铵、氯化钾、硫酸钾都是白色的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铵为白色晶体。
B、磷矿粉是灰白色的固体。
C、氯化钾为白色晶体。
D、硫酸钾为白色晶体。
从外观看只有磷矿粉是灰白色粉末,故从外观看与磷矿粉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常见化肥简易鉴别,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磷肥颜色与其它化肥的不同。
3.下列有关盐的用途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B.碳酸钠用于造纸、纺织
C.亚硝酸钠用于腌制咸菜
D.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盐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达到补钙的目的,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造纸、纺织等,选项说法正确;
C.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于腌制咸菜,选项说法错误;
D.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白醋 橙子汁 牛奶 厨房油污清洗剂
pH 2~3 3~4 6~7 12~13
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牛奶 B.厨房油污清洗剂
C.白醋 D.橙子汁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的pH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解答】解:A.牛奶的pH6~7,偏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B.厨房油污清洗剂的pH>7,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白醋的pH<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D.橘子汁的pH<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不慎洒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健康人血浆的pH范围0.9﹣1.5
C.轻度的一氧化碳中毒可以通过呼吸大量新鲜空气进行自救
D.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
【分析】A、根据碱的使用分析;
B、根据人体体液的pH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中毒原理分析;
D、根据住科学家的贡献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在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正确;
B、健康人体内血浆的pH范围为7.35~7.45,故错误;
C、如果发生CO中毒,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救治,故正确;
D、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故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6.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进行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进行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将氢氧化钠排入装置③中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生成水和氧气,黑色固体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的液面下降,故B错误;
C、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不会出现气泡,故C错误;
D、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将氢氧化钠排入装置③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选分析题中的反应装置,然后结合方式的反应进行分析。
7.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Mg(OH)2、MgCl2、Mg(NO3)2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稀盐酸可实现①的转化
B.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实现②的转化
C.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
D.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Mg(NO3)2向MgCl2的转化
【分析】A、根据氢氧化镁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镁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②的转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镁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Mg(NO3)2转化为MgCl2,假设能行,对应的生成物是氯化镁和硝酸盐,氯化镁和硝酸盐均易溶于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和碱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分析】A.依据CO2、Ba(OH)2、CuSO4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B.依据Mg(OH)2、HNO3、K2CO3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C.依据KOH、FeCl3、CaCO3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D.依据NaOH、BaCl2、H2SO4三种物质的分类,和框图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
【解答】解:A.CO2属于氧化物,但不与HCl反应,Ba(OH)2属于碱,HCl不能生成Ba(OH)2,CuSO4属于盐,不与HCl反应,故A错误;
B.Mg(OH)2属于碱,能与HCl反应,HNO3属于酸,HCl与硝酸银反应能生成HNO3,K2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并且HNO3分别能与Mg(OH)2和K2CO3反应,故B正确;
C.K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FeCl3属于盐,HCl与氧化铁反应能生成FeCl3,Ca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但FeCl3只能与KOH反应,不与CaCO3反应,且CaCO3和FeCl3都属于盐,故C错误;
D.Na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BaCl2属于盐,HCl与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BaCl2,H2SO4属于酸,不与HCl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利用转化图及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9.下表为四种食物的近似pH,你认为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多吃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汁 豆浆 玉米粥 鸡蛋清
pH 2.9∽3.3 7.4∽7.9 6.8∽8.0 7.6∽8.0
A.苹果汁 B.豆浆 C.玉米粥 D.鸡蛋清
【分析】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食用酸性食物,食用碱性食物适宜,当物质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大于7时呈碱性,利用此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解:因为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盐酸显酸性,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最适宜食用的食物是显碱性的食物,以中和胃酸,玉米粥、豆浆和鸡蛋清的pH均大于7,显碱性,适宜多吃。而苹果汁的pH小于7,呈酸性,不宜多吃。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0.括号中为人体部分体液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 B.血浆(7.35﹣7.45)
C.唾液(6.6﹣7.1) D.胆汁(7.1﹣7.3)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胃液的pH范围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血液的pH范围为7.35~7.45,显碱性。
C、唾液的pH范围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胆汁的pH范围为7.1~7.3,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用括号内的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分开的一组试剂是(  )
A.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水)
B.K2CO3、NaNO3、BaCl2 三种溶液(稀硫酸)
C.铁粉、碳粉、氧化铜粉末(稀盐酸)
D.NaOH、HCl、Na2CO3三种溶液(紫色石蕊)
【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与K2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Na2SO4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与碳粉不反应,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NaOH、NaCl、Na2CO3三种溶液分别显碱性、酸性、碱性,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红色、蓝色,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
B.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
C.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研磨,有氨气产生
D.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呈红色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于水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会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C、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研磨,有氨气产生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呈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3.已知:Mg(OH)2MgO+H2O,CaCO3CaO+CO2↑.取12.9gMg(OH)2和CaCO3的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B.y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z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3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分析】根据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由此可知:
A、图中x表示氢氧化镁还没有完全分解,x点剩余固体是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
Mg(OH)2MgO+H2O
58 18
m 0.9g
解得:m=2.9g
镁元素的质量为:2.9g×=1.2g。
故B说法正确;
C、z点时碳酸钙未完全发生反应,此时发生的反应为:CaCO3CaO+CO2↑,故C正确;
D、由上述计算可知,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若碳酸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2.6%>36.0%,说明了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CaO,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反应的先后关系,由于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碳酸钙高温分解,所以氢氧化镁先分解,氢氧化镁分解完后,等加热到高温时碳酸钙分解。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4.我国东南沿地区某镇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他们办有造纸厂、精炼铜厂、海水晒盐厂和硫酸生产厂,经环保局对各厂排放的污水检验获知:①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NaOH;②精炼铜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CuCl2;③海水晒盐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MgSO4;④硫酸厂排放的污水主要含有H2SO4.假若现有①NaOH、②CuCl2、③MgSO4、④H2SO4四种溶液,不用任何试剂依次鉴别出的顺序为(用序号填写) ②①③④或②①④③ 。
【分析】利用离子在水中的颜色和复分解反应来鉴别,注意鉴别的顺序,根据颜色,首先判断出含有CuCl2的污水。
【解答】解:Cu2+在水中显蓝色,先确定②,能与其反应得到蓝色沉淀的,含有碱,从而确定①,再利用①根据有白色沉淀确定③或根据无明显现象来确定④,故答案为:②①③④或②①④③。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鉴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现有六种物质①二氧化碳、②熟石灰、③盐酸、④碳酸氢钠、⑤氯化钠、⑥苛性钠.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④ .
(2)农业上常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② .
(3)厨房常用的调味品的主要成分是 ⑤ .
(4)能用来灭火的是 ① .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成分、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碳酸氢钠常用于食品的发酵剂、治疗胃酸过多等;
(2)熟石灰显碱性,能够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常用来降低土壤酸性;
(3)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4)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
答案:(1)④;(2)②;(3)⑤;(4)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红 色。
(2)如图中是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
(3)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
【分析】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氢氧化钙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例如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解答】解:(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故填:红.
(2)如图中是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故填: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3)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因为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各种物质的性质,才能够判断物质之间相互转化时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可以进行各方面的判断.
17.盐酸是 氯化氢 的水溶液,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会看到 白雾 这是由于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 氯化氢 气体与空气中 水蒸气 接触而形成的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分析】利用气体HCl易溶于水形成盐酸的特性,解释敞口放置的浓盐酸瓶口出现白雾的原因,从而了解浓盐酸的挥发性.
【解答】解:气体HCl的水溶液俗称盐酸,敞口放置的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再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所以在瓶口看到了白雾.
故答:氯化氢;白雾;氯化氢;水蒸气.
【点评】氯化氢属于化合物,氯化氢的水溶液称为盐酸属于混合物,二者是不同的.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通过海水晒盐可得到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图。
(1)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Na2SO4+BaCl2═BaSO4↓+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加入试剂X的化学式是 Na2CO3 。
(3)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
【分析】(1)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恶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2)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故试剂X是Na2CO3。
(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
故答案为:
(1)Na2SO4+BaCl2═BaSO4↓+2NaCl;
(2)Na2CO3;
(3)大于。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19.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3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A8.9483mg/g.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3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低温和密封 
(4)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  不会 ,原因是  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被杀死 .
【分析】(1)根据在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解答本题.
(2)根据表中的数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确定保存的条件.
(4)根据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被杀死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NO2﹣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则NO2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得:x+(﹣2)×2=﹣1,则x=+3.
(2)根据表中的数据、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分析可知,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
(3)由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应低温和密封保存.
(4)根据题意,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但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被杀死,故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会增加.
故答案为:(1)+3;(2)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3)低温和密封;(4)不会;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被杀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或加水量不足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是 Ca(OH)2和CaCO3 .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酚酞 溶液;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 稀盐酸 .  酚酞溶液变红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正确
【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如果氢氧化钙较多或蒸馏水较少,都不能形成澄清的溶液;
【作出猜想】
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是Ca(OH)2;也可能是CaCO3;也可能是Ca(OH)2和CaCO3.
【解答】解:小艳同学的理由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或加水量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不能形成澄清的溶液.
故填: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或加水量不足.
【作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是Ca(OH)2;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是Ca(OH)2和CaCO3.
故填:Ca(OH)2和CaCO3.
【实验与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钙.
故填:酚酞;酚酞溶液变红;稀盐酸;有气泡冒出.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