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年级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囊萤夜读(yíng) 博学多通(bó)
B.恭勤不倦(gōng) 以夜继日焉(yān)
C.老媪(ǎo) 卒业(cù)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恭敬(gōng) 练囊(láng) B.勤奋(qíng) 博学(bó)
C.贫穷(pín) 心不在焉(yān) D.车胤(yìng) 相逢(féng)
3.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恭勤:恭敬勤勉)
B.博学多通(通:通晓,明白)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逢:遇到)
D.未成,弃去。(弃:抛弃)
4.下面词语中与其他三个词语不是同一类的是( )
A.囊萤夜读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惜时如金
5.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二、填空题
6.根据文章大意填写。
《囊萤夜读》讲述的是车胤儿时利用________的代替油灯勤学苦读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________,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1.漫游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常被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感动,如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而王冕也认为“不要人夸_____,只留_____”。
2.边塞诗像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开在僻远的大漠,记录了边塞战场的征战杀伐。卢纶的《塞下曲》中“欲将____,____”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3.《囊萤夜读》中的车胤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______”,这样坚持读书,终成大器。《铁杵成针》中李太白读书未成而欲弃去,但在路上“逢老媪______”,李太白好奇,便询问老婆婆,老婆婆答“_____”。李太白“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读下面的诗句,写出诗句中描绘的情景。
(1)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雨来游泳本领很高。雨来很机灵。(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浑身光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苇絮飞起来。(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0.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
11.请把画“_______________”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过是溪,逢老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大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媼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过是溪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作针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
14.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分成三段,已用“//”标明,请写出每段的段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C项卒业(zú)。
2.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选囊字读音náng。
B选项勤字读音qín。
D选项胤字读音yìn。
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D选项选自文言文《铁杵成针》,此句意思是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弃的意思是放弃。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不同词组的分类,要学会成语的积累,不仅明确成语的含义,还要明确典故的出处等,在进行相应的辨析和区分,选出不同的答案即可。在本题中:
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惜时如金:形容珍惜时间就像珍惜金钱。
ABC三个选项都是形容努力读书非常刻苦,而只有D项是形容珍惜时间的。所以不同的词语应该是D项。
5.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时的节奏划分。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谈朗读节奏的划分。
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如“夫”、“盖”、“故”、“惟”、“自”、“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③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⑤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⑥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⑦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6. 萤火虫 勤奋苦学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囊萤夜读》讲述的是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7. 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颜色 清气满乾坤 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方磨铁杵 欲作针 感其意 还卒业
【解析】
略
8.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解析】
略
9. 雨来不但游泳本领很高,而且很机灵。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鹅毛般的苇絮飘悠悠地飞起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换,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本句话中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用不但而且连接。
2.本题考查的是改写句子,本题考查的是改为比喻句,本句话可以改为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的句子。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3.本题考查的是扩写句子,扩写句子时,在原句中加上修饰语,使句子更为具体形象,充实丰满即可。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鹅毛般的苇絮飘悠悠地飞起来。
10. 传说 放弃 意志 回去
11.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12.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解析】
【分析】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注意理解与区分古今义。
(1)结合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意思: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可知“传”是“传说”的意思。
(2)结合句子“未成,弃去”意思: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可知“弃”是“放弃”的意思。
(3)结合句子“太白感其意”意思:李白被她的精神意志感动。可知“意”是“意志”的意思。
(4)结合句子“还卒业”意思:就回去完成学业。可知“还”是“回去”的意思。
11.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句子“过是溪,逢老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翻译为: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12.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旨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内容解答。
结合文中老奶奶想要把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13. 这 正在 打算 回去
14. 老媪 学过的知识
15.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16.铁杵成针。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就能成功。
【解析】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3.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组成形式及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学会翻译文言文。
(1)过是溪:他路过一条小溪。
(2)逢老媪方磨铁杵: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3)欲作针:我想把它磨成针。
(4)还卒业:就回去完成学业。
14.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组成形式及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学会翻译文言文。
(1)问之,曰:“欲作针。”它的意思是: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2)学而时习之。它的意思是: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15.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组成形式及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学会翻译文言文。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它的意思是: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6.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归纳总结。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理解文章每个层次的意思,学会归纳总结。
铁杵成针,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同学们可以根据成语释义及故事内含,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17.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18. 杨时和同学冒着大雪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和同学在门口冒雪等待多时。程颐被他们的精神感动,详细解答了问题。 杨时和同学冒雪在大学问家程颐门口等待请教问题。
19.学习杨时谦虚求学,尊敬师长的品德。
20.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