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本章综合练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扩大 浅蓝 重荷 云霞
B.灿烂 奇观 光亮 金华
C.突兀 聚集 拥挤 仰卧
D.蜿蜒 梢微 撞破 漆黑
2.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冲破阻力 穿行林间 冲出重围
B.担任重荷 欢快跳跃 拓展范围
C.放射光芒 增添生机 指点江山
D.耀眼的霞光 绚烂的彩虹 高耸的山峰
3.读下面的句子,句中加点的词表现了溪流( )的特点。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十分响亮 B.宽窄不一,缓急不一 C.在缓缓流淌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参观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
B.《海上日出》一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C.《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D.《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
5.“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对这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具体地、形象地描述了海上日出的情景。
B.这句话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又用“一步一步”“慢慢地”等词语描写海上日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C.这句话中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
D.这句话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我”观看海上日出时的感觉,表达出“我”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
(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 )
(3)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亮光。 ( )
(4)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
(5)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
7.积累与运用。
1.《海上日出》是________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重点描绘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时间是________,课文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作者的游览路线是( )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内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出洞
三、语言表达
8.句子练习。
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蜂鸟追赶上逃走的老鹰,刺得老鹰遍体鳞伤。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
丹尼尔走向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草坪设计一则广告语,提醒人们不要踩踏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句子咖啡屋。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用加点词语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候太阳在云里。(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眼间天边出现了_________红霞,_________地在扩大它的范围。(把句子写具体)
5.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作答。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 ),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 ),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 )有了( )。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 )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0.在文中找出近义词
转眼间( )
11.选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突然 果然 光亮 亮光 光彩
1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作者巴金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最喜欢海上日出的哪幅画面,用“ ”在文中画出,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了解了日出的先后顺序,不由让我想到《观潮》所记叙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选段,然后按要求做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6.仔细阅读选文第一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③作者在介绍外洞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仔细阅读选文第二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过孔隙的方法。
②用曲线画出描写作者过空隙时的感受的语句。
③通过写过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感受,体现出孔隙 的特点。
④“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写出了小船的小。
B.“这样小的小船”作者连用两个“小”突出了船小。
C.这两句话的目的只是写小船的小。
D.这两句话用小船的小来衬托孔隙的特点。
⑤选文第二段的描写顺序是由 到 的 顺序。
五、书面表达
18.写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你从哪些
动植物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呢?请以“______给了我启示”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清楚自己看到的现象,并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D选项:梢微——稍微:意思是表示数量少或程度不深。
【点睛】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注意区分每个词组的含义和所适用的形容词,辨析出搭配错误的即可。在本题中搭配不恰当的是B项,担任重荷不恰当,应该是承担重荷。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例句,可以看出表现了溪流宽窄不一,缓急不一的特点。
4.B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所以《海上日出》一文是按照早上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不是时间顺序。
5.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D选项:“慢慢地努力上升、冲破了、跳出了”看出这句话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我”观看海上日出时的感觉,表达出“我”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点睛】
6. 比喻 排比 比喻 拟人 反问 设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修辞的特点分析。
(1)结合“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昆明湖静的样子比作镜子,把昆明湖绿的样子比作翡翠。
(2)句子三个“像……”句式构成排比;
结合“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可知,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锦缎”、“霞光”、“彩虹”。
(3)结合“太阳的小半边脸”可知,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拟人化。
(4)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句子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这是很伟大的奇观”这一观点。可知,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5)自问自答为设问。句子先问“怎样小的小船呢”,然后回答“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可知,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7. 巴金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晴朗天气 有云时 热爱、赞美大自然 叶圣陶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4月14日 游览顺序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海上日出》是巴金写的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4月14日游览浙江省金华北山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3.《记金华的双龙洞》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8. 蜂鸟追赶上逃走的老鹰,把老鹰刺得遍体鳞伤。 逃走的老鹰被追赶上的蜂鸟刺得遍体鳞伤。 衣冠楚楚的丹尼尔大步走向大树。 小草青青,踏之何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中对句子的改写,注意题干中的改写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写即可。
1题考查的是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转换,“被”字句改“把”字句原则是把“被字句”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把字句”。把“被”改成“把”。即成为“把字句”。
2本题考查的是扩句,注意给句子加上合适的修饰词即可,在本句中可以写什么样的丹尼尔怎样的走向大树,即衣冠楚楚的丹尼尔大步走向大树。
3本题考查的是为草坪设计广告语,要注意场合以及广告语不能太长的要求,写出合适的语句即可。例如小草青青,踏之何忍。
9. 这一片枫林,从远处望去,好像一片彩霞。 这是伟大的奇观。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 一道 慢慢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句型的转换,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转换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仿写比喻句,要注意比喻句中要写出把A比作B,要有本体和喻体。
(2)本题考查的是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要注意去掉反问词和末尾的问号,改成陈述语气和句号结尾。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改写成拟人句,要注意拟人的修辞手法即把不是人的物体赋予人的形态特征,一定要写出人的特点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把句子写具体,注意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要符合前后句的关系和整体的语境即可。
(5)本题考查的是把反问句改写成肯定句,要注意去掉反问词和问号,把语气变成肯定的,结尾用句号即可。
10.一刹那间
11.果然 突然 光彩 亮光 光亮
12.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运用反问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13.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三种景象:日出前,天色变化美丽神奇;日出时,太阳缓慢升起,然后光亮夺目;日出后,云薄和云后的奇丽景色。
14.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理由:文句运用得当,写出当时日出时美轮美奂的景色。
15.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即可。
“转眼间”指很短的时间,故文中“一刹那间”词语与之意思相近。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能力。根据课文原文做题,就需要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要做到会背、会默。
结合短文可知,这是巴金的《海上日出》,故根据原文填空即可。即分别填上“果然”、“突然”、“光彩”、“亮光”、“光亮”。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在作者看来,他看到的海上日出是最壮观的自然景象,这是大自然的神奇,运用反问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所以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作答。
结合文中“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等句子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变化写出了海上日出的三种现象,即日出前,天色变化美丽神奇;日出时,太阳缓慢升起,然后光亮夺目;日出后,云薄和云后的奇丽景色。据此作答即可。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句。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角度来理解。
本题解答时,按照要求先从文中找出一处句子,可从句子中有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寻找并赏析。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因为这句话是一句拟人句,用“冲破”、“跳出”、“可爱”等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来的样子,比较有趣味性。
15.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课文《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故根据课文内容作答即可,即:了解了日出的先后顺序,不由让我想到《观潮》所记叙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16. 洞口和外洞 打比方 列数字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外洞,突出了外洞的宽敞。
17.①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③窄小
④C
⑤外洞 内洞 游览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这段话描写了洞口和外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②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这句话运用老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外洞比作大会堂,突出外洞宽敞的特点。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数多,在洞内也不会觉得拥挤,突出外洞很宽敞。
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是说明文中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③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数多,在洞内也不会觉得拥挤,突出外洞很宽敞。
17.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过孔隙的方法”。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句话写出了过孔隙的方法,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动的,这是一种特殊的进出洞的方法,说明了空隙的小。
②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过空隙时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了作者由空隙的窄小而产生的“挤压”的感觉。
③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
本段通过写过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受“挤压”的感受,体现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C项理解错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空隙窄小的特点,不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⑤本题考查段落的描写顺序。
选文第二段按照浏览顺序,描写了外洞到内洞的景象,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碰到窄小的孔隙,穿过孔隙,到达内洞。
18.范文:
小草给了我启示
流逝的时间、生长的植物、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在生活中,平常的事物常常蕴含哲理,给我以思考和启迪。在墙角里顽强生存的小草,就带给我了启示。
有一次去外公家,在园子里玩时发现砖瓦之间长着一株碧绿的小草,它的成长全靠缝隙间的一点点泥土、房檐上雨后的水珠和清晨的露水。它虽然没有盆栽的花草树木那么美丽,但它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给我启迪,值得我学习。下午下起了大雨,外面的盆栽花朵因为没有及时搬进家里而垂下了枝叶。我以为那株小草肯定也被风雨打落在地了,结果跑去一作文看,发现自己错了,那株小草依然顽强地昂着头,接受着风雨的洗礼。它那几片叶子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更加碧绿、青翠。
《桃花心木》中写到:“要让树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自己寻找水源,扎根下土,这样才能培养成参天大树。”是啊!做人也是一样,要像那株小草一样,有独立自主的心,不能什么事都依靠或依赖别人,遇到困难时,不要马上让别人来帮助自己,而是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炎炎烈日,要做野外生存的小草,经得起各种困难。
这就是小草带给我的启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习作。结合“动植物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可知需要补充的某种动植物,不能是其他的事物。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审题,写作的内容是动植物。此外,要注意写的是从动物或者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写启示,既然是启示的话就一定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要注意一下写作的要求,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把字写工整。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