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14 22:33:23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 《地形复杂多样》欢迎指导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说课流程
六、说预期效果五、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地位和作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的第二个部分内容。本节的内容, 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 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①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②通过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⑵能力目标:
①能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③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本节课的内容空间范围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①我国不同走向山脉的分布。
②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各种地形的空间分布。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教材空间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竞赛——描绘成图等活动贯穿在整个过程当中,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把全班分成十个竞赛小组。 二、说教法三、 说学法
  基于刚才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本节教材空间性较强,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眼、耳、口、手、脑并用,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四、 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空间交流空间拓展空间2、讲述新课——想象空间——自救空间3、课外探究储备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四、 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空间交流空间拓展空间2、讲述新课——想象空间——自救空间3、课外探究储备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东南丘陵辽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横断山脉我要游遍祖国的美好河山!通过欣赏图片:
1、你知道小明都去了我国的哪些地区?
2、这些地区分别是哪种地形?探究空间二、地形复杂多样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交流空间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脑)拓展空间山、高、盆、平、丘(一)主要山脉山主要山脉东西三列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
西南
三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贺兰山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贺兰山祁连山弧形喜马拉雅山脉探究空间
1、2、34西北东南和弧形 3、南北走向2、东北西南走向探究空间4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 1、东西走向中国政区图交流空间1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中国政区图交流空间2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中国地形图交流空间3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交流空间3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二)高、盆、平、丘探究空间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交流空间运用新知(口)描绘成图(手)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脑)拓展空间(二)高、盆、平、丘四大高原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探究空间12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acbd探究空间3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1、四大高原的名称和位置1234探究空间3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2、四大盆地的名称和位置ACB探究空间3①②③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3、三大平原和丘陵的名称和位置交流空间12运用新知(口)描绘成图(手)abdc1234ABC①②③中国政区图交流空间2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中国地形图abcd1234ABC思考:各种地形,海拔不同,地面起伏程度也不同,山地、高原、平原适宜发展哪些经济部门?大兴安岭南岭横断山脉拓展空间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山地: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拓展空间1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拓展空间1平原:拓展空间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中国农业资源图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山地:高原:平原: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东北旱地区华北旱地长江中下游水田辩论赛上露一手假如你是秦岭某山区的一县之长,你将如何带领大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3、课外探究——自救空间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不利条件:
1、交通不便
2、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4、水土流失严重
5、坡度大不易耕种
有利条件:
1、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
2、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3、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4、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abcd1234ABC①②③五、说板书设计六、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地形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情境中探究,在活动中生成,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此设计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谢谢指导 《地形复杂多样》交流空间对比分析(口)画图成形(手)ACB①②③abcd1234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适宜发展那些经济部门?探究空间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竞赛交流空间故事讲述
动画演示预测未来拓展空间探究空间四、火山和地震总结新知交流空间动画演示
对比分析联系热点拓展空间辩论赛上露一手材料: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黄土高原、秦岭至大巴山区和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是我国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南半球代表队观点:山区对发展经济不利北半球代表队观点:山区对发展经济有利3、课外探究——自救空间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我要游遍祖国的美好河山!
《地形复杂多样》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复杂多样》
我首先说一下我说课的流程,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第三说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板书设计,第六说预期目标。
第一、说教材
(首先)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的第二个部分内容。本节的内容, 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 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第一)⑴知识目标:
①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②通过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⑵ 能力目标:
①能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而本节课的内容空间范围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①我国不同走向山脉的分布。
②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节教材空间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小组竞赛——描绘成图等活动贯穿在整个过程当中,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全班分成十个竞赛小组。
三、 说学法
基于刚才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本节教材空间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眼、耳、口、手、脑并用,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说教学程序:分成了三个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造)想象(的)空间
2、讲述新课——(分成了三部分)探究空间是(储备知识)、交流空间是(理解知识)、拓展空间是(运用知识)
3、课外探究——自救空间(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自救能力)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造想象空间
这节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引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本节最后的知识点,各种地形的不同利用做铺垫,做到首尾相连,遥相呼应。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拉进学生和地形的距离,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小明都去了哪些地区?属于哪种地形?从而导入新课。
地形复杂多样:
在各种地形中,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而且大多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这就是山脉的走向。从而引入第一部分新知: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节的新授内容,而且山脉空间概念的形成是学习其他地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这一部分新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空间——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交流空间——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拓展空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
探究空间——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
第一步:让学生识记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的名称,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达到知识目标。
第二步: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在课本上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所列山脉的分布。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达到能力目标。
第三步:在同一比例尺的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所列山脉的所在的省区位置,并在相应的位置处用线勾画出来。这样做得最重要的目的是,用想用学生已有的省区分布的空间概念,来形成新的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把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步:找一小组代表,把找出的山脉的省区位置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讨论。
交流空间——运用旧知(口)描绘成图(手)
第一步,教师在中国政区的版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不同走向的山脉。每画出一列山脉,都与前面同学的答案做一比较,及时查漏补缺,给学生以明确的答案。并适时的对小组刚才找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步,对照地形图和版图,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中国政区图上,用不同的彩笔画出中国主要山脉。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用旧的空间概念形成新的空间概念,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教师用笔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构成网格,
从而,引入第二部分知识: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这一部分新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空间——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
;交流空间——运用新知(口)描绘成图(手);拓展空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
探究空间——读图分析(眼)小组竞赛(耳)
第一步:让学生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名称。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达到知识目标。
第二步: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在课本上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所列地形区的分布。一方面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达到能力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对刚才山脉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复习和运用,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找一小组代表,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名称和位置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讨论。
交流空间——运用新知(口)描绘成图(手)
第一步,教师在中国政区的版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填出不同的地形区。每填写一个都与前面同学的答案做一比较,及时查漏补缺,给学生以明确的答案。并适时的对小组刚才找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步,对照地形图和版图,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中国政区山脉图上用不同的彩笔填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仍然是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想用刚刚形成的山脉的空间概念,进一步形成我国整个地形分布的空间概念,把各种地形的分布融为一体,把知识化分散为集中,化零为整,从而突破难点。
思考:山地、高原、平原适宜发展哪些经济部门?从而转入拓展空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脑)。
第一步:通过看山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不同利用的图片,从而引领学生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达到能力目标。
第一步:引领学生看中国农业资源图。分析我国重要的林区、牧区和农耕区分布与我国山地、高原和平原的分布情况什么相同点,从而总结出,不同地形区,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秦岭某山区的一县之长,你将如何带领大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引入3、课外探究——自救空间
引领同学能分析出山区的优势与劣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养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达到能力目标。达到学习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目的。
这是教学程序阶段。第五说板书
五、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指引学路起着重要的点化作用。
我的板书设计是图文式板书,即图文并茂的板书造型。在黑板上画幅简略地图,配上文字、图例、图画等,更为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特点在于有文有图,以图画“龙”,以文点“睛”,形象地表现事物,引发兴趣,引起联想,加深理解。
六、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地形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情境中探究,在活动中生成,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此设计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