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端午粽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6: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端午粽
课文简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楚,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一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第二自然段介绍粽子的色香味,第三自然段介绍粽子的花样,第四自然段介绍吃粽子习俗的由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节日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比较、组词等方法学习“端”、“粽”、“节”等13个生字;认识“米字旁”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又黏又甜”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通过教师示范,读好“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三组“的字短语”;借助停顿符号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等。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通过教师示范,读好“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三组“的字短语”;借助停顿符号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介绍端午,激趣导入
1.翻日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以前,每家每户都会挂着这样一个小本子,一年的时间都藏在这个小本子里,人们把它称为日历。日历上有一行用汉字写成的日期,我们称它为农历。看,正月初一到了,它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称它为?(春节),三月初八到了,它是三月的第八天,这是?(清明节),五月初五到了,这是五月的——第五天,我们称这一天为?(端午)
2.认识“端午”
(1)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端午)端是生字,谁来拼一拼,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端午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所以可以称为——
端午节。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什么节?我国有四大传统节日,他们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品尝美味的粽子。
(4)“粽”:这个字特别难读,指名读,齐读
3.读写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1.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很长,借助拼音,大声读读吧。
2.检查词语:
第一组:红枣、知道、总会、中间、十分、纪念
第二组:箬竹叶 糯米
(1)小老师带读
(2)两个字读音特别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检查短语: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1)指名读正确
(2)读出节奏:“的”要读得轻又短,才好听。
4.句子:
句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句2: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
5.整体感知:那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呀?(交流)
板块三:精读课文,感受粽子的样子(第二段)
(一)整体感知
1.过渡:小朋友们,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自由读:外婆煮的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3.标句号:读完的小朋友拿起笔,标一标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二)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话,谁来读?
2.提取信息: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板贴)
3.认读箬竹叶:你们看,这就是——箬竹叶,它是一种竹子的叶子,颜色碧绿碧绿的,多好看啊!指名读(青青的箬竹叶)你还见过青青的什么?
4.认读糯米:这白白的,就是——糯米(图片),和我们吃的大米可像了。
(1)米:指名读。小朋友们,最早的“米”是这样写的(),它们成堆地放在米仓里。慢慢的,这个字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米)。
(2)读短语:糯米雪白雪白的,谁来读?(白白的糯米)。指名。
5.认读红枣:外婆的粽子里除了有白白的糯米,还有好看的枣呢!谁来读——(红红的枣)
6.贴图理顺序
(1)问答:它们的颜色多好看啊!我来问,你们来答!青青的什么?白白的什么?红红的什么?我还能问,你再来答。怎样的箬竹叶?怎样的糯米?怎样的枣?
(2)贴图:看看图,找一找?青青的箬竹叶在哪儿?白白的糯米在哪儿?红红的枣在哪儿?(指名贴图)
(3)读句子:箬竹叶在最外面,难怪课文中说——(指名读)
箬叶里面是糯米,所以课文说——指名读。男孩子一起读
糯米里面是红枣,所以课文说——指名读。女孩子一起读
多有趣的粽子啊,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7.看视频:看,外婆要开始包粽子了。(范读,视频) 积累背诵
(三)第二句
1.读正确:粽子包好了,外婆又要干嘛呢?第二句话谁接着读?
2.提取信息:你都知道了什么?
3.师生合作读:外婆要掀锅盖了,准备好你们的小鼻子。外婆一掀开锅盖,谁接着读?(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第三句
1.剥粽子:煮熟的粽子来啦!(剥粽子)小朋友们,我这是在——?(剥开粽叶)
2.读好短语“剥开粽叶”
(1)剥:这个字特别难读,谁来拼一拼,读一读。
(2)读好短语:指名读,齐读。
3.聚焦“又黏又甜”
(1)剥开粽叶,咬上一口,什么味道?读读句子,找找答案。
(2)又黏又甜 :读读这个词,你吃过什么东西?也是这样黏黏的?除了黏,粽子的味道还有“甜”,把两种感觉连在一起,指名读,齐读。
4.读好句子:把它送回句子中,我们一起来读出粽子的味道吧!指名读,齐读
(五)回归整体
1.自己读:哇,粽子不仅好看,好闻,还很好吃呢!连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合作读: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句话吧。
3、配乐读:你们看,这张日历上还有一首和端午有关的小诗呢!小朋友们,仔细看,认真听。(古乐)一起读读吧。
小诗:青箬叶,白糯米, 中间一颗红红枣。 粽子香,粽子甜。端午到了吃粽子!
板块四:写字“叶”、“米”
1.这首小诗里还藏着我们今天要会写的生字呢!仔细观察
2.师范写,生写,评议
3.写日历:这张日历跑到你们的抽屉里了,把要写的生字,端端正正地写入小诗里。
4.结课: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记得到了端午节,一定要吃一吃——端午粽。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前半部分,让我们拿起书再来回顾一下,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复习词语:课文中,我们还认识了这些词语呢,还认识吗?我们开开小火车,读一读。
板块二:学习第三段
1.引入:端午粽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1)花样:什么是花样啊?
(2)朗读:瞧,这句话里既有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又提示了下面这段话的内容。谁能读好这句话?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3.提问:那外婆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呢?拿起笔,读读下面的句子,画一画。
4.交流
5.看,用红枣做馅的叫——红枣粽,用红豆做馅的叫——红豆粽,用鲜肉做馅的叫——鲜肉粽。
记字:豆、肉
6.读句子:哇,有这么多种类呢,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指名,齐读
7.在外婆家吃粽子可有意思了,自己读读第三句话。
交流:你都知道了什么?
8.齐读整段话。
板块三:学习第四段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端午粽要吃粽子,但是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你自己在第四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2.交流。
3.介绍屈原: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读读这个资料袋,你都知道了什么?
纪念:你看,像这样通过做一件事来怀念一个人,这就叫——纪念。谁能读读这个词?念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送回词语中,一起读。
4.齐读第四段。
板块四:回顾全文
串读全文:瞧,这就是端午粽,每一个端午节——(第一段),端午粽不仅好看好吃——(第二段),而且花样多——(第三段)。除此之外,它还提醒着我们怀念一个人——(第四段)。
板块五:写字
1.观察:“节”、“真”、“分”、“豆”
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中间有三个横)
2.师范写
3.生写
4.评议
板书: 10.端午棕
青青的箬竹叶 一股清香 又黏又甜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