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人之初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8 人之初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6: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之初》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人之初》节选自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全文共有8行,4句话。第一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字经》作为一本蒙书,其主要作用就是教小孩识字。所以,识字是该文本的教学重点。本文要求学生认识十三个生字。其中“之、性、习、幼、玉”与生活联系紧密,识记起来比较容易。“善、初、教”等字则可以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要书写的字中,“远、近”是两个同偏旁的字,偏旁“走之”是书写的难点,需要落实书写要领,才能把字写漂亮。其次,《三字经》以三字断句,读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儿童喜欢读,乐于读。教学时可以采用“师生对读、打节奏读、吟诵读、唱着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最后要注意的是,尽管《三字经》的内涵也比较丰富,但作为一篇识字课文,我们必须把重心放在识字上,可以提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识字服务的。
教学目标:
1.借助韵文诵读,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等方法,正确认读“教、初"等十个生字,认识“贝字底”并初步了解含义;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能把偏旁“走之”写端正。
2.通过师生、生生接读、打节奏读、唱着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受《三字经》韵律美,并熟读成诵。
3.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重难点:
借助韵文诵读,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等方法,正确认读“教、初"等十个生字,认识“贝字底”并初步了解含义;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能把偏旁“走之”写端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版块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课题:人之初。(注意三个字都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认识“初”
“初”的左边是个衣字旁,右边是个刀,在古代表示用刀裁剪衣服的开始。后来就用来表示刚开始的时候。人之初就是指我们的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3.齐读课题。
现在,你们的人生就在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之初》。
版块二:读准字音,初识经典
1.教师范读课文。
2.小朋友大声读课文,根据拼音把字读准确。
3.小朋友圈生字,边圈边拼读。
4.指名反馈交流,小老师领读,同桌对读生字。
5.指名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随机出示生字卡片,再读难读的生字。
6.分句轮读课文,同桌一人读一句。
7.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原来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即可。)
预设一:学生说儿歌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美,拍手读文。
预设二: 教师相机补充资料,这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小朋友上学使用的课本《三字经》,“人之初”就是《三字经》开头第一句。古时候的小朋友很多都是通过这本书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里边到底藏着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块三:细读文本,情境识字
◆人之初,性本善
1. 一生朗读。
2. 结合字理学习“善”。
古代的“善”是这样写的,仔细看看,像什么?
那你猜猜看,为什么古代的善会这么写呢?(羊温和善良)
随机出示词语:善良。
3. 是啊,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性相近,习相远
1. 奖励观看故事视频《孟母三迁》,识记“迁”.
听了故事,我们知道孟母三迁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三次——搬家
关注部首,发现“迁”的意思就是走到别的地方去。
难怪“迁”的部首是“走之”。
2. 孟子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他们小的时候都差不多啊!那为什么孟子成为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是其他的小朋友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是成了屠夫?你知道了吗?(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学习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3.字理识字:习
习在古代是这样写的 ,下面部分表示鸟巢,上面部分表示小鸟的翅膀,小鸟在鸟巢上学习——飞翔。
所以,那些住在市场附近的小朋友,他们学习——怎样做生意。
住在肉铺附近的小朋友,他们学习——怎样杀猪卖肉。
所以,渐渐地,它们的品性也就不一样了。这个道理《三字经》中早就告诉我们了,一起读读。出示: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因为环境不同,学习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孩子们长大了也不一样。那么跟孟子一样生活在学堂边的小朋友,就一定能成为像孟子那样伟大的人吗?继续听老师讲故事。
1.讲述故事
故事:住在学堂边的一户人家有一个儿子,上学时,他把别人的文具据为己有,可是,父母得知后却一点儿也不教育他。
你们猜结果会怎么样?
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2.结合故事和字理,学习“教”。
是的,你们说的其实意思就是爸爸妈妈应该教导孩子。最早的“教”是这样写的,你看懂了吗?(学生猜测)
原来,我们祖先觉得孩子不听教育,就要打。小朋友做错了事,如果爸爸妈妈像刚才故事里的爸爸妈妈一样不好好教育,他想拿别人东西就拿别人东西,他想撒谎就撒谎,那么本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了)这就是:苟不教,性乃迁。
3.请你用《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劝劝这对父母吧!(轮流劝)
◆教之道,贵以专
1. 继续讲故事。
故事:这对父母听了你们的劝告,立马教育了孩子。可是过了几天,他们就又不管了。你觉得这个孩子会改正错误吗?
是啊,这个道理《三字经》早就告诉爸爸妈妈了,一起读:
出示:教之道,贵以专
2.识记“专”
能给专找找词语朋友吗?(专心、专一、专心致志)
是啊,教育孩子也要专一啊,千万不能像故事里的爸爸妈妈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朗读)
3.结合部首,学习“贵”。
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是“贝”,“贝”在古代曾作为钱币,是很珍贵的,后来,人们就用“贝字底”,表明这个字所代表的某样东西很宝贵。对你们来说,“学之道,贵以专”;而对老师、父母来说,则是“教之道,贵以专”。
让我们用《三字经》里的这句话,继续劝劝这对父母吧!(轮流劝)
出示:教之道,贵以专。指名读。学生齐读。
版块四:多形式读文,熟读成诵
1.再读课文。
2.四人小组合作朗读,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合作读。
3. 背诵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的前半题。
版块五:认真书写,关注“之”和“走之”
1.出示汉字“远 、近”,观察,说一说共同之处。
2.比较“之和辶”的区别。
3.教师范写并提示:先写里面,再写外面。
4.学生书写并反馈。
第二课时
版块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二题,巩固生字学习。
版块二:细读文本,情境识字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朗读句子。
2.圈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老、幼”。
出示两张人物图片,学生选择,哪个是幼,哪个是老?
奖励听故事:屏幕上这个小朋友小的时候不爱学习,别人识字,他在底下玩橡皮。别人学算术,他打瞌睡。别人打球、跳远。他躲在一边发呆。你猜,等他长大了,甚至到这像这个爷爷这么老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幼不学,老何为?
3.对我们小朋友来说,学习时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来劝劝这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吧!
指名个别劝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我们接着往下读,下面这句话里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指名朗读。
2.扩词“玉”。(美玉、玉佩……)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古时候,中国人很喜欢玉,喜欢用玉做成各种器具。比如,用玉做的碗叫做——玉碗。用玉做的手镯就叫做——玉镯。用玉做的佛像叫做——玉佛。这些用玉做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玉器。不过如此精美的玉器,在制作之前却是这样的。(ppt出示原石)需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工序才能成为我们看到的精美玉器。难怪《三字经》里说:玉不琢,不成器。(齐读)
3.交流:玉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那么我们人如果不学习,会怎样呢?
4.请你用这句话,去劝劝不愿意读书的人吧。
指名朗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版块三:趣味诵读,熟读成诵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的后半部分。
2. 师生、同桌接龙背诵全文。
3.听吟诵,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古时候的小朋友还有一种像唱歌一样的诵读方式叫做吟诵,你想来听听看吗?喜欢的话,你可以轻轻地跟诵哦!
学生边听,边轻轻跟着吟诵。
版块四:书写生字,关注笔顺
1.出示汉字“玉、义”。
2.教师范写,提醒学生关注独体字的笔顺。
学生描红并书写。
版块五:拓展阅读,走近经典
1.讲《三字经》故事:《囊萤夜读》、《孔融让梨》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字经》不仅节奏美,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其实,这里边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想听吗?
2.出示《三字经》中对应的文字,试着朗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3.课后阅读《课堂作业本》第四题,推荐阅读《三字经》。
板书设计:
人之初 《三字经》
善 习 之 走之
教 迁
专 贵
老 幼
玉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