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1: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演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僵(jiāng )硬 揭(jiē)开 蝙(biǎn)蝠 兰(lán)花
B.蚊蝇(yīng) 障(zhàng)碍 荧(yíng)屏 震撼(hàn)
C.屋檐(yán) 依赖(lài) 潜(qián)水 炊(chuī)烟
D.物质(zhì) 青苔(tái) 漆(qī)黑 窗框(kuāng)
2.“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这是根据( )来提问的。
A.课文内容 B.课文的写法 C.课文得到的启示 D.课文的类别
3.选出每组词语中一个下划线字的错误读音( )
A.笨拙(zhuō) B.塞外(sài) C.蝙蝠(biǎn) D.竟走(jìng)
4.下列句子语序调整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
A.你快点走。你走快点。 B.我吃了饭再去。我去了再吃饭。
C.虚度了青春。青春虚度了。 D.这件事我要做。我要做这件事。
5.下面三句话中,“结实”一词的意思与其他两句不同的是( )
A.临上台前,她把绑腿打得很结实。
B.他身体健壮、结实。
C.小萌结实得像头牛。
二、填空题
6.修辞在线。(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7.初知内容 (读课文填空)
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讲科学家从蝙蝠发出的____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使飞机能够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
三、语言表达
8.句子作坊。(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蛾飞来飞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一根极细的电线,它______能灵巧地避开。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
(3)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一百多年前。(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从 鱼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 使潜水艇能在水里自由沉浮。
仿写:人们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 , 使______。
(6)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蝙蝠能捕捉飞蛾和蚊子。(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①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②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选段,完成练习。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0.课文中的三次实验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照样子完成下面的表格。
过程 结果 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 ______ ______ ______
第三次 ______ ______ ______
11.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用“ ”画出来。
12.根据选段内容,写一写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_____________,它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______________,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______________。
13.读了选段内容,在写法上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在文中用“﹏﹏﹏”划出)
15.请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自选一个解答。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从科学家的行动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蝙蝠(biān)
B.蚊蝇(yíng)
D.窗框(kuàng)
2.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
A.正确。
B.错误。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衬托、夸张讽刺、前后照应、对比等。
C.错误。课文得到的启示指告诉读者的道理。
D.错误。课文的类别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等等。
3.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B、D:正确;C:蝙蝠(biǎn——biān)
4.B
【解析】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多义词。“多义词”也就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题主要考查了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原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释。
A.结实:文中指的是把绑腿绑得再牢固一些。B、C句子中的结实指身体很棒,很强健。
6. 设问 比喻 反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判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句子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将“超声波”比作“波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无疑而问,增强了语气,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7. 超声波 雷达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到启发给飞机按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事情,启发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我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文中写了科学家通过反复次实验,知道了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 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考查了改为“被”字句,句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即: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2.本题主要考查扩句。扩写时要注意语法正确,不能够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注意在修饰词后面加上正确的“的”、“地”、“得”。扩句,又称扩写,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9. 科学家揭开了秘密。 即使 也 即使天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要坚持按时到校上课。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奥运健儿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原来是来自于平日的刻苦训练。 蝙蝠 雷达 飞机能够在黑夜里安全飞行 风就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忽左忽右,刮得小树东摇西晃。 蝙蝠不但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第②句写得好,因为“终于”体现了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研究成功,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了缩句,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去掉修饰语“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示例:科学家揭开了秘密。
(2)本题主要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即使……也……”相连。
造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人民解放军也会迎难而上决不畏惧!
(3)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把“一百多年前”和“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交换位置。示例: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4)仿写设问句。示例: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示例:人们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人工冷光,使生活更加便利。
(6)考查了句子的仿写。例句是比喻句,仿写时,需要运用比喻的手法。示例:大熊猫就像喝醉了的老汉,懒懒地躺在地上晒太阳。
(7)本题主要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
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用“不仅……还……”相连。示例:蝙蝠不但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8)考查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第二个句子的“终于”体现了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研究成功,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加具体。因此第二个句子写得好。
10.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把蝙蝠的嘴封住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1.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2. 嘴 超声波 耳朵
13.为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找出答案。
第二次:学生结合“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过程和结果,也可推测出结论为蝙蝠夜里安全飞行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次:学生结合“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过程和结果,也可推测出结论为蝙蝠夜里安全飞行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找出答案。
通读全文可知答案为“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段最后一段可知,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由此可知答案。
13.
本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题型,学生结合自己心中疑问,从写法方面进行提问,言之有理。
除答案外还有:为什么没写科学家反复研究的过程?
14.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5. 科学家在做了一次实验后,又做了几次实验? 科学家在后来的两次实验中分别作了什么实验? 问题2。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16.任何的科学研究都不是凭空想象,而要通过各种实验,经过不懈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析】
【分析】
14.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具体指蝙蝠的眼睛很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吗?
15.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题干来看这道题属于开放题型,要对文章进行理解,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并且在文中找到答案,选择一个作答。表达要合理,答案不唯一。如:
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
答: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16.
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