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编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矛之利 锋利 B.道旁李 道路
C.冀复得兔 希冀 D.誉之曰 荣誉
2.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 )
A.自圆其说 B.漏洞百出 C.言行一致 D.无懈可击
3.《自相矛盾》一文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人夸耀他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刺得穿。
B.那个人夸耀他的盾是最坚固的,什么矛都刺不穿。
C.那个人答不上来是因为他太害羞,不敢反驳别人的话。
D.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矛盾,互相抵触。
4.关于破折号的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解释说明)
B.“今天好热!——你什么时候去上海?”(意思的转换)
C.我们——是——中国人。(声音的延长)
D.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意思的递进)
5.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②( )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③孩子( )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 )没命了。
A.不但……还…… 即使……也…… 只要……就……
B.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C.因为……所以…… 只要……就…… 只要……就……
D.如果……就……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大将( ) 相差( )
将要( ) 差事( )
7.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1)《自相矛盾》一文中,“其人弗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跳水》一文中,当孩子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时,此时孩子的处境是怎样的呢?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积累运用。
(1)小铭的哥哥已到了弱冠之年,这就是说,他的哥哥的年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嫣今年十三岁,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来形容她的年龄。她的姐姐年满十五岁,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来形容她姐姐的年龄。
(3) 俗话说,三十____________,四十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扑通一声,孩子扎进了海里。(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你逃不了___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___(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姥姥的剪纸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嘖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hao)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唰唰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感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接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免子总是在玩要,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开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出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边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0.第3自然段中“□”内依次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A.:“,??” B.:“,?。” C.:“,,?” D.:“。??”
11.文中写的传统文化是( )。
A.喜鹊登枝 B.剪纸 C.大平原的小屯 D.窗花
12.对文章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B.说明剪纸是祖国文化的象征,歌颂了祖国文化的多样性。
C.表达了对姥姥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D.歌颂了姥姥任劳任怨、和善可亲的品质。
1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地两根延长的手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觉得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①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②陷也。”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卖 ②陷:刺破 ③或:有的人
15.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 ________ 陷: ________
(2)“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的意思是第________;“出师不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坐收渔翁之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
16.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
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18.习作。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你定会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许多故事,其中哪些是有智慧的呢?请以“我的智慧故事”为主题,写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将经历的过写具体,把当时的体验写清楚;
②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不少于4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加点字的理解能力。要想理解字义,就要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A项“吾矛之利”意思是:我的矛锋利极了,“利”指“锋利”。本项加点字意思都相同。
B项“道旁李”意思是:道路旁边的李树,“道”指“道路”。本项加点字意思都相同。
C项“冀复得兔”意思是: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冀”是“希望”的意思。
“希冀”意思是:希望得到。“冀”是“希望”的意思。本项加点字意思都相同。
D项“誉之曰”意思是:夸耀自己的盾。“誉”是夸耀、赞扬的意思。
“荣誉”意思是:犹赞誉;荣耀,光荣。“誉”是“名誉”的意思。本项加点字意思不相同。
综上,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D。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反义词辨析,注意把握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圆其说: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漏洞百出: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缝隙,形容非常严密。
据此,漏洞百出和自相矛盾是近义词,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积累概括领悟能力。在学习重要注重课文内容的积累,能很好地领悟课文内容。
4.D
【解析】
【详解】
考查破折号的作用。D项这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本题后面分句“撕得更凶了”比前面分句“不理”,表示猴子的行为更严重,为递进关系,可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
②本题前面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后面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孩子难以回转身来”,分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可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③本题前面分句提出条件“孩子一失足”,后面分句说明此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直摔到甲板上没命了”,分句之间为条件关系,可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6. jiàng chā jiāng chāi
【解析】
略
7.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出自《自相矛盾》,主要内容: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合。
“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神态可以是:目瞪舌挢或目怔口呆,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出自《跳水》,主要内容:
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此时孩子的处境:险象环生、命若悬丝,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8. 二十岁左右 豆蔻年华 及笄 而立 不惑
【解析】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1)弱冠之年意思是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时候。小铭的哥哥到了弱冠之年,其年龄就是二十岁左右。
(2)在古代,女子到了十三四岁被称作豆蔻年华,因此可以用豆蔻年华来形容王嫣的年龄。
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被称作及笄,因此可以用及笄来形容王嫣的姐姐。
(3)在古代,男子到了三十岁被称作而立,四十岁被称作不惑。因而答案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9. 示例: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 !” 。 孙膑对将军田忌说,他有个办法,保证能让将军在赛马时获胜。 示例: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好像已经过了一个世纪似的。
【解析】
【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1)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先掌握所有标点符号的作用,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号入座。
(3)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4)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此题把40秒钟夸大即可。
10.A
11.B
12.D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姥姥剪纸的技艺非常高超,熟能生巧。
14.姥姥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深爱外孙的人。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的是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根据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表示说话的内容时用冒号引号,一句话没有说完用逗号,一句话中表示疑问的语气,用问号,一句话结束用后引号即可。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可以得出本段文字中写的传统文化是剪纸。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结尾“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出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边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可以得出文章的结尾是对姥姥的辛劳品质的一种赞美。其他三项的概括有点片面。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表达方式的分析和理解。
根据原句的内容可以从句子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姥姥的手就是眼睛”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手比作眼睛,这也说明姥姥剪纸的技艺非常高超,熟能生巧。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文段的内容“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和“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等内容可以得出姥姥是一个非常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人。
15. 称赞 穿透、刺穿
② ⑤ ①
16.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17.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5.
(1)本题考查了字的意思。
句意: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誉:称赞。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吾矛之利:我的矛很锋利。“利”意思是锋利。故选②;
出师不利:意思是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利”意思是顺利。故选⑤;
坐收渔翁之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利”意思是好处。故选①。
16.
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由“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可知,他发现自己前后的说法有冲突,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
17.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和思维拓展。
第一问: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第二问:首先理解文中卖矛和盾的人的做法错在自相矛盾。自己卖矛和盾的时候要避免这样的错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8. 智慧故事
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智慧的故事,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的智慧故事吧!
记得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在院子里打羽毛球。我和妈妈打的难解难分,就在我打给妈妈的那个球落到妈妈的球拍上,妈妈打出球的一瞬间,羽毛球就飞到了隔壁的院子里,我们立刻去隔壁的院子里捡羽毛球。可是我们在那里根本就没找见羽毛球,正在我们垂头丧气的准备回家时,妈妈发现我们的羽毛球落在了一个被铁门锁着的小院子里,我想翻过铁门进院子捡球,可是门太高了,我翻不过去,急的我在铁门前转圈圈,突然我看到门边立着一个旧拖把,这时我想出了一条“妙计”,我把拖把拿来,把拖把头伸进小铁门里,朝着羽毛球甩过去,第一下碰到了羽毛球,球只是在原地转了个圈,第二下我又将拖把头甩了出去,刚好盖在了羽毛球上,我将拖把一点一点往回拽,羽毛球被拖把带到了铁门边,我一伸手就拿到了羽毛球,我高兴极了,因为这是我用自己的智慧来完成的一件事。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事要动脑筋,不能糊里糊涂的去做某件事,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习作能力表达。
阅读题干可知,围绕“我的智慧故事”为主题,写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可知本次是话题类叙事故事习作。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经历的事情,那些是富有智慧的,这可以体现在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也可以体现在你的聪明才智上,也可以是自己由事件获得的启发等。写作过程中要做到语句通顺,情感真挚。
思路:
开头:利用修辞开篇或者开门见山。
中间: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做到详略得当。可以利用修辞或者人物描写,将事件写清楚,写具体。
结尾: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