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比例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120m、宽80m的长方形,如果在作业本上画这个操场的平面图,选择( )的比例尺比较合适。
A.1∶200 B.1∶2000 C.1∶200000
2.能与∶组成比例的是( )。
A.6∶8 B.3∶4 C.4∶3
3.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A.2000 B.200 C.20 D.2
4.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均不为0),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A.15∶16 B.16∶15 C.3∶5 D.5∶3
5.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8cm,高是3cm,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cm2。
A.12 B.48 C.96
二、填空题
6.如果2x=5y,那么=( ),x∶y=( )。
7.用18的因数写出一个比例( )。
8.在比例尺是1∶40000表示图上距离的1cm相等于实际距离的( )米,图上距离的5cm,相当于实际距离的( )米。
9.把一个图形的各边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形状( ),大小( )。
10.把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三、判断题
11.一幅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是,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30。( )
12.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
13.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如果甲、乙两数都不是0,则甲数比乙数小。( )
14.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没变。( )
15.一个零件长6mm,画在图纸上长是3d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 )
四、解答题
16.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8cm。如果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7.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相距14厘米,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两车经过几小时相遇?
18.在比例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8.4厘米,客车、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4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9.小明和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合影(如图),小明的身高是1.4米,这名运动员的身高是多少米?
20.按要求画图并填空。
(1)画出图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1格得到的图形B。
(2)图B中,O点的对应点点的数对是( )。
(3)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A的轴对称图形图C。
(4)如果将图A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 )cm2(1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分别计算选择三个比例尺时,操场的长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详解】
120米=12000厘米
A.12000×=60(厘米)
长的图上距离60厘米,不符合作业本的尺寸,这个比例尺不合适;
B.12000×=6(厘米)
长的图上距离6厘米,符合作业本的尺寸,这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C.12000×=0.06(厘米)
长的图上距离0.06厘米,不符合作业本的尺寸,这个比例尺不合适。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关系,分别求出三个图上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2.C
【解析】
【分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分别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求出比值,如果两个比比值相等,即可组成比例。
【详解】
∶=÷=
A.6∶8=6÷8=,与∶的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
B.3∶4=3÷4=,与∶的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
C.4∶3=4÷3=,与∶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C
【点睛】
根据比例的意义即可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B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可解答。
【详解】
4÷
=4×5000000
=20000000(厘米)
20000000厘米=200千米
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三者关系进行解答,注意单位的换算。
4.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化简,即可解答。
【详解】
乙数∶甲数=∶
=×
=
=5∶3
故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5.C
【解析】
【分析】
把平行四边形按2∶1的比放大,那么放大后的平行四边形底是8×2=16(厘米),高是3×2=6(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据此解答。
【详解】
8×2=16(厘米)
3×2=6(厘米)
16×6=96(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的放大。把图形按照n:1放大,就是将图形的每一条边放大到原来的n倍。
6. 5∶2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5y看成比例的外项,2x看成比例的内项,写出比例即可;同理将2x看成比例的外项, 5y看成比例的内项,写出比例即可;
【详解】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知:若2x=5y,则=;
若2x=5y,则x∶y=5∶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7.1∶2=3∶6
【解析】
【分析】
先找出18的因数,再从这些因数中找出4个因数,其中两个因数的积等于另外两个因数的积,则这4个因数就能组成一个比例。
【详解】
18的因数有:1、18,2、9,3、6;
因为1×6=2×3,
所以1∶2=3∶6。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验证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8. 400 2000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直接计算即可。
【详解】
1÷=40000(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5÷=200000(厘米)
200000厘米=2000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9. 不变 要变
【解析】
【分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详解】
由分析可得:把一个图形的各边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要变。
【点睛】
本题是考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0.1∶50000
【解析】
【分析】
依据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米,再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即可将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详解】
1厘米∶500米
=1厘米∶50000厘米
=1∶50000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1.×
【解析】
【分析】
线段比例尺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把30千米化成3000000厘米,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00000厘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3000000。
【详解】
一幅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是,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300000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
此是考查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线段比例尺是指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或多少千米,比的前、后项单位可以不同;数值比例尺是指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比的前、后项单位相同。
12.×
【解析】
【分析】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先统一单位再写出比例尺。
【详解】
100米=10000厘米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0。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求比例尺,要注意先统一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后,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即可解答。
13.√
【解析】
【分析】
甲、乙两数都不是0,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即:×甲数=×乙数,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得:甲数∶乙数=∶,化简,进行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
甲数×=乙数×
甲数∶乙数=∶
甲数∶乙数=3∶5
设甲数为1
1∶乙数=3∶5
3乙数=1×5
乙数=5÷3
乙数=
1<
甲数<乙数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熟练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14.√
【解析】
【分析】
图形放大或缩小指对应边的放大或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详解】
无论什么样的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形状不变,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15.×
【解析】
【分析】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由此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把后项化成是1的比即可,注意统一单位。
【详解】
比例尺:3dm∶6mm=300mm∶6mm=50∶1,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概念,明确什么叫比例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4小时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列式求得A、B两地的实际距离,再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
8÷=40000000(厘米)
40000000厘米=400千米
400÷(48+52)
=400÷100
=4(小时)
答: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及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数量关系。
17.3.5小时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两地间的距离,再根据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解答即可。
【详解】
14÷ =28000000(厘米)
28000000厘米=280千米
280÷(45+35)
=280÷80
=3.5(小时)
答:两车经过3.5小时相遇。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转换,注意换算单位时0的个数。
18.40千米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再除以相遇时间求出客车、货车的速度和,最后再减去客车的速度即为货车的速度。
【详解】
18.4÷=36800000(厘米)=368(千米)
368÷4-52
=92-52
=40(千米)
答: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
【点睛】
考查了比例尺,解题要掌握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之间的关系。
19.2.25米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小明的实际身高是1.4米,在照片中是2.8百米,那么可设职业篮球运动员身高是x米,则有2.8∶1.4=4.5∶x这个比例成立,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个比例即可得解。据此解答。
【详解】
解:设职业篮球运动员身高是x米。
2.8∶1.4=4.5∶x
2.8 x=1.4×4.5
x=1.4×4.5÷2.8
x=2.25
答:这名运动员的身高是2.25米。
【点睛】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运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1)见详解;
(2))(2,2);
(3)见详解;
(4)9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形旋转的特点,旋转点O不动,图形A的各边均绕点O顺时钱旋转90°,即可得到图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各点再向下平移1格得到的图形B;
(2)根据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及旋转后位置,即可用数对表示出来;
(3)以虚线为对称轴,作图形A的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在虚线的右边画出图形的几个顶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画出图A的轴对称图形C;
(4)将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按照3∶1的比放大后的底为3厘米,高为6厘米,按照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面积。
【详解】
(1)如下图B所示;
(2)图B中,O点的对应点点的数对是(2,2);
(3)如下图C所示;
(4)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
6×3÷2
=18÷2
=9 cm2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图形的三种变换方法,即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画图时关键要找准对称点或对应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