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A
列宁主义的形成
C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B
十月革命的胜利
目 录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0世纪初,全俄的工人阶级连同家属的总人数已达到2200万人,占俄国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
以全国发生的罢工和骚动的次数计算,1879年——1884年,共计145次,1885年——1889年共计221次,1890年——1894年共232次,参加人数达16万。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1861年改革后,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
1898年 1900年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列宁主义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正式建立
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列宁主义诞生
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立
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月提纲》,明确方向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向各国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918年夏,全国3/4的领土被敌人占领,重要的粮食和煤炭产地均落入敌人手中,40%的工厂停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国内战争爆发,物资匮乏
余粮收集制等
为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开始)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国内战争爆发,物资匮乏
余粮收集制等
为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战时共产主义的损害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实行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继续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925年俄国的粮食和工业生产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5年)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国内战争爆发,物资匮乏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
为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战时共产主义的损害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固定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一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为他国提供了借鉴。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一个政党
一个主义
一个国家
两个政策
列宁的贡献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第一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3. 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3. 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形成
2)苏联模式的特点:
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制结构)
指令性计划体制
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3. 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形成
2)苏联模式的特点
3)苏联模式的评价
2.“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1.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举世瞩目的辉煌
3.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大战后期苏联的坦克年生产能力达到惊人的5万辆,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T-34型坦克
4.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